楊冰潔 姜文澤 盧太京 吳天奇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移動互聯網幾乎遍及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電商、外賣等軟件已成為時下最流行的軟件,這些服務能為人們節(jié)約很多的時間去進行工作和學習,同時也引發(fā)了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外出時間變少,運動量也隨之減小,肥胖人群變得越來越多,人們的健康也令人擔憂。該文以天津市使用運動世界校園APP的高校——主要以天津理工大學為例,通過文獻歸納、問卷調查、邏輯分析和數理統計等方法對數據進行匯總和管理。從天津市大學生接觸體育類APP開始,了解其使用情況以及運動風格和習慣。
關鍵詞:大學生 ?體育運動APP ?顯性體育行為 ?隱性體育行為
中圖分類號:G80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6(b)-0187-03
近年來,國家教育相關部門相繼頒發(fā)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鍛煉的政策,學校在體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學生體質與健康狀況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仍然呈下降趨勢,于是專門針對高校大學生的運動類APP順勢而生。
目前,市面上跑步運動類APP產品大多以記錄和社交為主,支持定位、音樂播放、視頻教學等功能,并將跑步運動數據可視化、圖形化;同時將跑步數據進行排行、競賽,以社交互動督促用戶進行運動?!斑\動世界校園”APP是利用手機GPS感應預設在校園內的點位和相應的跑步規(guī)則,學生從手機上下載APP后,自由選擇點位和跑步路線,在跑步過程中軟件自動記錄跑步數據,學生跑步結束后,軟件將學生跑步成績保存并上傳到老師手機的客戶端[1]。
1 ?數據分析
根據調查結果分析,高校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整體良好,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占比36.02%,平時偶爾運動的人占到了44.44%,少部分同學是由于學校規(guī)定運動APP關聯體育成績而被迫進行體育運動,調查中只有不到5%的人基本不運動。由于各大高校要求學生們在大一、大二時必須參加體育課,所以有運動的學生人數占比達95.40%,這其中以跑步和球類運動最為普遍,由于受場地及器材的限制,進行健身、游泳、舞蹈瑜伽的學生比例則相對較少,學生大多數選擇校外設施相對齊全的健身房及游泳館進行鍛煉。
由樣本數據得,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中有52.21%是為了強身健體,以減肥塑身(女生占多數,也有少數男生)為目的的學生占48.19%,還有45.76%的學生是為了在緊張的學習之余放松一下,舒緩課業(yè)帶來的壓力,45.38%的同學是出于愛好,熱愛運動,享受流汗的過程;但由于懶惰心理,總有一些同學不愿意多運動,有24.10%的同學表示課余時間多用在上網娛樂、外出購物以及人際交往上,運動是為了通過APP獲取相應的體育分數。
在關于影響大學生體育運動因素的調查中,數據(見圖1)顯示有46.81%的學生是由于沒有時間而不能參加運動,除此之外,因缺少同伴、身體素質差怕累不去運動的同學也分別占到了45.98%、29.12%,調查研究發(fā)現, 一個人跑步難以堅持形成穩(wěn)定的跑步習慣,容易產生懈怠心理。有同伴相互鼓勵督促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通過運動APP的校園約跑功能,用戶可以實時發(fā)布約跑信息或查看到已有的約跑信息[2]。
總結分析后,限制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有:懶惰、缺乏時間、缺乏運動設施、學習壓力大、缺乏興趣、缺乏對運動方法的理解等。訪談發(fā)現,大學生目前的體育形式和內容隨年級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滿意度下降。原因之一是大三以后不再設置體育課,其二則是有不少學生存在這樣的誤區(qū):只要在日常飲食中攝入足夠的營養(yǎng)素,即使不參加體育鍛煉,也會保持健康。為此,我們做了如下調查來研究大學生理想的運動模式。
調查結果(見圖2)顯示,對大學生具有較強吸引力的功能是技巧學習和約運動。技巧學習主要是減脂、塑形和增肌,主要指對體能、健身操、瑜伽等項目的練習,側重于量身定制訓練內容和鍛煉計劃,同時還有相關視頻等功能,部分還提供相應的飲食配方和健身常識,可以讓大學生隨時隨地不受場地限制的使用運動APP引導自己進行體育鍛煉,在室內都可以達到自己鍛煉的目的。另外,對于跑步和走路這類簡單但參與起來比較單調乏味、娛樂性不強的項目,學生可以通過APP實時動態(tài)分享、約好友或者結交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時在運動過程中利用智能手機中的GPS定位系統、陀螺儀等技術,隨時隨地記錄運動軌跡、測算身體號等和其他一些運動數據,甚至可利用傳感器或可穿戴設備監(jiān)測鍛煉時的身體數據,如心率、體溫、血氧等,所以通過APP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接受科學合理的健身指導。同時APP內提供的一些其他功能,如運動著裝建議、運動周邊產品種草、賽事組織、運動資訊等功能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與支持。
2 ?智能化運動模式的優(yōu)化設計
我們通過參考文獻及市場調查后整理數據得出:在用戶層面,大學生群體對于運動APP的使用黏著性并不強,也沒有良好的運動習慣與系統的鍛煉;在APP開發(fā)層面,運動世界校園運動APP主要以計步為主,運動模式單一,場地局限程度大,設計不夠人性化;在高校體育教學層面,高校在必修項目與體育學科的教學和考核框架內,按照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自己的要求,在既定的教學計劃內,去設計適合學生學習和訓練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把個人健康、學業(yè)考核與體育興趣的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而采取強制使用跑步APP的方式督促學生鍛煉,反倒事與愿違。
(1)針對用戶個體層面問題的對策。
為了更好解決當下大學生運動主動性差、習慣養(yǎng)成難等問題, 我們經過文獻及市場調查研究后發(fā)現可采取以下措施予以解決。
①激勵理論與運動健身APP的功能設計相融合, 可以促進用戶運動行為的發(fā)生和習慣的養(yǎng)成。實施獎勵政策,將跑步成績作為各種評選的加分政策,以此來激勵學生跑步的欲望。
②個性化、專業(yè)的運動健身指導,可以促使用戶更加積極地參與運動健身。此外,平臺還可以簽約一些人氣高的健身達人,分享健身技巧、心得、趣聞,開闊大學生的視野,由此可以激勵到關注者,從自我與偶像之間的對照中, 加強了學生對自我的定位, 特別是從生活上、心理上、學習上、行為上促進自我改變。學生從關注偶像的過程中, 從效仿和追逐中時刻觀照自己的生活細節(jié), 并從自我實踐中來強化對自我的認知[3]。
(2)針對智能化及運動類APP的改進。
作為針對大學生的運動APP,其應當反映出的數據不能只局限于通過跑步的距離以及時間步頻等來分析判斷運動者的身體狀況,而是通過連接手機自帶的健康軟件,綜合運動者的心率、體重、甚至運動習慣,綜合性分析運動者的運動模式,給出更為合理、更為適合運動者的運動方案,實現科學健身,培養(yǎng)健康的生活觀念。同時既然是智能化的運動模式,就更不能只是局限于跑步這種單一的運動形式。學生擁有可進行身份識別的校園一卡通,同時學校具有條件優(yōu)良的體育館,為豐富學生的運動模式,可在體育館不同場館設置打卡機,這種多元化、選擇性強的運動形式也是一個智能化運動APP應具備的。
(3)針對高校體育教學層面的優(yōu)化。
既然是與體育教學結合的運動APP,那么其網絡線上教學模式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完全可以增添網絡多媒體課程,這種多感官的教學方式既擴大、提升了學生的體育知識面,也能增強學生的體育興趣,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由被動的轉變?yōu)榕d趣使然的、由暫時的轉變?yōu)榻K身的習慣的。
3 ?結語
該文從運動類APP著手,通過調查研究其特點、影響以及存在的問題,合理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智能化運動模式中的優(yōu)點與不足,提出具備可行性的優(yōu)化策略,以期增強大學生對其使用的附著力,使他們有意識地養(yǎng)成堅持跑步的習慣,保持鍛煉的積極性,提高身體素質。同時,我們希望通過對該項目的研究和優(yōu)化,探索一種適用于高校的、可復制的智能運動模型。
參考文獻
[1] 吳翠翠,李趁麗,趙貢美,等.“運動世界校園”APP對大學生影響的分析與思考[J].貴州體育科技,2017(2):59-61.
[2] 閆北歌,李彥霖,石釗衡,等.面向大學生的校園趣味社交跑步APP的功能設計[J].電子世界,2018(11):183-184.
[3] 杜建勤.高職院校偶像崇拜利弊及引導對策研究[J].學園,2016(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