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智雄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痹谑澜缃?jīng)濟全球化、文化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優(yōu)秀文化進校園,已成為當前中小學校德育的重要任務。陜西省延安育才學校依托革命圣地的紅色教育資源,結(jié)合革命老區(qū)的實際情況,走出了一條適合學校教育、切合學生實際的紅色教育之路,為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奠定了基礎(chǔ)。
延安育才學校的前身是1937年毛主席在延安時期創(chuàng)辦的一所“延安保育小學”,是一所誕生在黨的懷抱、成長在革命熔爐中的歷史名校。建校以來,學校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國家的建設(shè)作出了巨大貢獻。近年來,學校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指示,充分利用延安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積極開展以“紅色文化”為主要內(nèi)容的系列教育活動,取得了顯著成績,受到了各級領(lǐng)導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一、發(fā)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推動紅色文化進校園
學校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校史文化,精心設(shè)計,使校園里的一草一木都閃爍著紅色之光,讓師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出紅色之魂。
一是精心打造校園主題雕塑。學?!俺砷L”主題雕塑的打造,寓意著學生們在紅色火炬的照耀下,沿著老一輩革命家的足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砥礪奮進。
二是努力營造紅色文化氛圍。學校在教學樓的醒目位置,鑲嵌了毛主席當年為學校題的詞——“為教育中華民族的新后代而努力”,并將其作為學校的辦學思想。同時,秉承“用延安精神辦學育人、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宣傳展板、文化櫥窗、樓梯走廊的每個墻面,將延安精神、紅色故事物化到墻上,寓思想性、趣味性、教育性為一體,營造了良好的紅色文化氛圍。
三是積極開展紅色稱號命名活動。學校把班級招牌統(tǒng)一設(shè)計為紅色的五角星,并以“紅”字開頭命名,如“紅五(1)班”等。而且還把宣傳提示牌設(shè)計為紅色的五角星形狀,把校園的常青樹命名為理想樹、奮進樹、成才樹等。為了紀念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學校積極開展“周恩來班”“雷鋒班”“劉志丹大隊”“謝子長中隊”等創(chuàng)建活動,在全校形成了“比學趕幫、追趕超越”的濃厚氛圍。
二、立足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
推動紅色文化進課堂
課堂是推進紅色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充分挖掘?qū)W科教材中的紅色資源,把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和延安精神有機結(jié)合,教育和引導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延安精神,爭做時代新人。
一是充分發(fā)揮班主任的主力軍作用。學校把班主任作為推動紅色教育的有力抓手,定期組織他們外出培訓,不斷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教育水平。充分利用晨會、夕會、主題班隊會,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勞動教育和文化教育(簡稱“三大教育”),教育他們弘揚延安精神,爭做時代新人。
二是發(fā)揮學科滲透的主渠道作用。學校把課堂教學作為紅色教育的主陣地,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紅色經(jīng)典;在音樂教學中,讓學生學唱紅色革命歌曲;在美術(shù)教學中,弘揚剪紙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使紅色基因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切實加強紅色文化課題研究。學校高度重視紅色教育的理論研究,成立了專門的課題組,積極申報省、市級規(guī)劃課題——“紅色教育在小學德育中的應用研究”。近年來,學校將教育成果匯編成了二十多本書,如“教學論文集”“陜北剪紙集”“紅色故事集”等,加強了紅色文化課題的研究。
四是積極研發(fā)紅色教育校本教材。充分挖掘校內(nèi)外的紅色教育資源,積極研發(fā)校本教材,先后編寫了《保小校史》《可愛的延安》《我是育才人》等校本教材,并構(gòu)建了具有學校特色的紅色教育課程體系。
三、開展紅色主題教育系列活動,
推動紅色文化進頭腦
教育實踐是紅色教育的重要途徑。學校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來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是宣講紅色故事。邀請老紅軍、老戰(zhàn)士、老八路、老模范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學生,定期給學生宣講革命故事,讓大家一起緬懷先烈,教育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立志報效祖國。
二是追尋紅色足跡。學校先后組織學生走進延安革命紀念館、西北局舊址、抗大紀念館、棗園1938廣場等場地,追尋紅色足跡,重溫紅色故事,感悟紅色精神,激發(fā)愛國情懷。
三是觀看紅色影片。充分利用網(wǎng)絡(luò)資源,定期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并讓學生寫體會、談感受,而且積極開展影評征文活動,強化學生的“三大教育”。
四是傳唱紅色歌曲。充分利用校園廣播、音樂課堂、升旗儀式、主題隊會傳唱紅歌,讓歌聲彌漫校園,使“人人唱經(jīng)典、紅歌傳校園”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五是誦讀紅色書籍。充分利用網(wǎng)絡(luò)及圖書資源,為學生提供不同時期的紅色教育讀本,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氣概和豐功偉績。
六是緬懷革命英烈。每年清明節(jié),學校都要組織學生到“四八”烈士陵園開展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緬懷革命先烈,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
七是拍攝紅色電影。師生自導自演了紅色微電影《無名小英雄》《半夜雞叫》《紅色小戰(zhàn)士》《小紅軍北上》《雞毛信》并在延安電視臺實況播出,受到了各級領(lǐng)導和電視觀眾的一致好評。實地拍攝使學生深切感受到革命戰(zhàn)士在艱苦歲月里學習、生活和戰(zhàn)斗的情景,產(chǎn)生了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家國情懷。
八是編寫紅色教材。學校依托校史資源,組織人員編制《延安歲月》《我是育才人》等以紅色教育為題材的校本教材,使紅色文化走進了校園、走進了課堂。
九是表演紅色劇本。組織學生積極參加課本劇的展演活動,如師生編創(chuàng)的大型歷史情景劇《延安歲月》先后在延安電視臺播出和延安文化藝術(shù)中心、延安鳳凰廣場等地演出。后來,該劇又由學校和中央電視臺進行了重新聯(lián)合錄制,并在央視少兒頻道實況播出,受到了廣大觀眾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十是宣講延安故事。學校成立了400人的“小小講解員”社團,利用節(jié)假日,組織講解員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深入革命舊址,為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講述延安故事。學生們精彩的講解,贏得了廣大游客的一致好評。
春華秋實,碩果累累。學校先后獲得國家、省、市、區(qū)各級各類獎勵百余項。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