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鑫 林燕
摘? 要:在現(xiàn)代漢語中,看(kàn)字作為一個常用的動詞有著多種解釋。但在古漢語中,“看”字的字義是經(jīng)過一系列的演變才有現(xiàn)在的多種解釋,那么,其歷史演變的歷程又究竟是怎樣的呢?本文對此做了一個簡單的研究,來探究“看”字的字義在古代漢語中的演變歷程。
關(guān)鍵詞:“看”字;字義;歷時演進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3--02
1、引言
在現(xiàn)代漢語中,“看”字是一個使用頻率頗高的高頻動詞。調(diào)查其在詞典中的義項,總共有“使視線接觸人或物”、“觀察并加以判斷”、“訪問”、“對待”、“診治”、“照料”等8種義項[1]??梢娫诂F(xiàn)代漢語中,“使視線接觸人或物”的用法是“看”字最普通、最常見的用法。然而尹戴忠、趙孜(2012)指出,在古漢語中最早是用“視”字來表達“以視線接觸人或物”這一意思,后來在不斷的演進中“看”字才逐漸取代了“視”字。那么“看”字取代“視”字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看”字在取代“視”字擁有“以視線接觸人或物”語義后,緣何有派生出如此多樣的語義?本文通過歷時研究的視角,嘗試尋求上述問題的解答。
2、戰(zhàn)國秦漢時期
在目前可考據(jù)的典集中,“看”字最早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
(1)梁車新為鄴令,其姐往看之,暮而后,門閉,因逾郭而入。車遂刖其足。(戰(zhàn)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其解釋為:梁車剛擔任鄴縣縣令,他姐姐前去看望他,天晚了才趕到,城門已關(guān),于是她越過外城進去。梁車就依法砍斷了她的腳。
可見,在“看”字第一次出現(xiàn)時,并不是其現(xiàn)在的主要字義“以視線接觸人或物”,而是“探望,拜訪”之意。直至漢代,“看”字都很少被使用,目前可考的也只有這一例。
到了漢代時期,“看”字的使用逐漸增加,但使用頻率仍十分少。如:
(2)又此二宅悠揚造,唯看天道天德月德。(東漢·郭璞《宅經(jīng)》)
其解釋為:因此,陰陽兩宅的修造,只要觀察天道天德月德就可以了。
此處之“看”又可以解釋為“觀察,判斷”②,與俗語“看人下菜碟”為同義。
直到兩漢時期,“看”字出現(xiàn)的頻率可謂之極少,其意思主要是“探望,拜訪”之意與“觀察,判斷”,與當今所用的主要字義不相同。且當時多以“視”字來解釋“以視線接觸人或物”這個動作。例如:
(3)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春秋·曾參《禮記·大學(xué)》)
(4)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聽,目所欲視,口 所欲嘗,雖殊方偏國,非齊土之所產(chǎn)育者,無不必致之;猶藩墻之物也。(戰(zhàn)國·列御寇《列子》)
3、魏晉南北朝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看”字的使用頻率才漸漸多了起來,如:
(5)看皮垂盡,著釜焦黑,無復(fù)黏勢,乃棄去之。(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
(6)竹里看博,松間聽琴;捐氛蕩累,散賞娛襟。(清·嚴可均《全梁文》)
(7)尹兒看其衣,悉無縫,馬五色斑,似鱗甲而無毛。(東晉·陶潛《搜神后記》)
在此三例中,“看”字開始有了“以視線接觸人或物”的意思。此外,更多的著作中“看”字的使用頻率也都逐漸多了起來。如:
(8)或勸之以出仕進者,林宗對曰:吾晝察人事,夜看乾象,天之所廢,不可支也。(晉·葛洪《抱樸子》)
其中的“看”字更有古漢語對“看”字解釋的意味,即“有用手加額遮目而遠望”之意。根據(jù)尹戴忠、趙孜(2012)的調(diào)查,在六朝中“看”字和“視”字在不同著作中的使用頻率如下表1所示。
可以看到,“看”字的運用頻率總體上遠遠沒有“視”字高。但在《世說新語》這部作品中卻出現(xiàn)超過了“視”字的反常情況?!妒勒f新語》是一部口語色彩比較強的文學(xué)作品,如此,賦予“看”字的口語化特征,并隨著大眾文學(xué)的普及而發(fā)展起來。
根據(jù)朱慶之(1992)的研究,“看”字在魏晉時期的翻譯佛經(jīng)中被非?;钴S地使用,并且用法眾多,朱慶之(1992)將其分為15種用法。但筆者的此次研究立足于一般作品,所以對翻譯佛經(jīng)中“看”字的用法暫不考慮。
4、隋唐五代宋時期
隋唐五代宋時期,“看”字的運用頻率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筆者借助統(tǒng)計軟件,發(fā)現(xiàn)在《全唐詩》的收錄中,“看”字的出現(xiàn)頻率更是達到了4160次。例如
(9)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10)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唐·李白《望廬山瀑布》)
相比于以前,“看”字作為“以視線接觸人或物”的意思的使用頻率已經(jīng)更高,“以視線接觸人或物”和“用手加額遮目而遠望”之意更為常用了。
(11)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唐·杜甫《絕句》)
(12)看君潁上去,新月到應(yīng)圓。(唐·李白《送別》)
在以上(9)(10)兩句古詩中,“看”字又有了兩種新的字義,前者可以解釋為“眼看著,轉(zhuǎn)眼”之意。后者則可以解釋為“估計,料想”之意。但這兩種新的字義的使用并不高。
到了宋代,宋詞作為宋代文化的代表,其對“看”字的運用頻率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如陣子
(13)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北宋·柳永《雨霖鈴》)
(14)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南宋·辛棄疾《破·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同時,雖然宋詞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宋詩,但仍有大量的宋詩被創(chuàng)作,其中的“看”字的使用率也不少。根據(jù)百度漢語的收錄,在宋詩和宋詞中,“看”字的使用達到了17509次[2],如:
(15)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北宋·蘇軾《題西林壁》)
(16)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宋·陳與義《襄邑道中》)
等廣為人知的名句。再如:
(17)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北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此處的“看”字含有“給…看”的意思,其釋義為“展現(xiàn)”之意。也是“看”字的一種新的釋義??梢姡翱础弊值淖至x在不斷被豐富,其“以視線接觸人或物”的意思也逐漸變?yōu)橹饕屃x。
5、元明清時期
元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小說發(fā)展的盛世,其中以四大名著最為出名。大量白話文的使用,使得“看”字的使用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例如:
(18)話說當下魯提轄扭過身來看時,拖扯的不是別人,卻是渭州酒樓上救了的金老。(明·施耐庵《水滸傳》)
(19)二郎圓睜鳳眼觀看見大圣變了麻雀兒釘在樹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鋒,卸下彈弓,搖身一變變作個雀鷹兒抖開翅飛將去撲打。(明·吳承恩《西游記》)
筆者借助于統(tǒng)計軟件,統(tǒng)計了四大名著中“看”字和“視”字使用率,如下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到明清時代“看”字已經(jīng)取代了“視”字在白話文中表達“瞧、瞅”這一系列動作地位。同時,在元明時期的小說中,首次出現(xiàn)了“看茶”與“看座”一詞,例如:
(20)兩人見說是替女兒說親的,忙叫:“看茶。”(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
(21)逐一位見禮看座,問了某姓某處,小和尚掇出一盤茶來吃了(明·馮夢龍《醒世恒言》)
由此,“看”字的新的字義也出現(xiàn)了。即為“安排,照應(yīng)”。
根據(jù)百度漢語的收錄,在清代的詩詞中,“看”字的出現(xiàn)次數(shù)為210次[3],但其主要釋義多為“眺望,遠望”之意,如:
(22)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清·丘逢甲《春愁》)
(23)送我搖鞭竟東去,此山不語看中原。(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三百十五首選六》)
在清詩中,“看”字作為“以視線接觸人或物”的意思的使用在詩詞中的比重反而減少了。
6、結(jié)語
綜上所述,“看”字的字義在古漢語中大致經(jīng)過了如下的演變:
“看”字的使用最早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最初只有“探訪,拜訪”之意,直至漢代,才衍生出“觀察,判斷”之意。到了魏晉南北朝,“看”字的使用率增加,并開始有“以視線接觸人或物”和“觀望,眺望,用手加額遮目而遠望”的意思。同時,“看”字也在逐漸取代“視”字的意思。唐代以后,大量的詩詞創(chuàng)作使得“看”字的使用率大大增加。“看”字的主要釋義也變?yōu)椤耙砸暰€接觸人或物”的意思。同時,也衍生出了“眼看著,轉(zhuǎn)眼”,“估計,料想”和“展現(xiàn)”的字義,但不為多用,其主要釋義仍為“以視線接觸人或物”。到了白話小說繁盛的元明清代,“看”字已經(jīng)基本取代了“視”字,也衍生了“看茶”、“看座”等新詞,其字義也新添了“安排,照應(yīng)”之意。
“看”字歷時演進是一個漫長的歷程,筆者認為其促成演進主要因素是詩詞的興盛與白話文的廣泛使用。魏晉以后,“看”字主要出現(xiàn)在詩詞和白話小說里,并不斷衍生處新的語義。在此文中,筆者只從一般的文學(xué)作品出發(fā),并沒有涉及佛經(jīng)的翻譯。因此,對“看”字字義的研究仍舊有很大的探討空間。
注釋:
[1]通過在線漢語大辭典調(diào)查獲得.
[2]https://hanyu.baidu.com/s?wd=%E5%B8%A6%E7%9C%8B%E5%AD%97%E7%9A%84%E5%AE%8B%E8%AF%97&query=%E5%B8%A6%E7%9C%8B%E5%AD%97%E7%9A%84%E5%AE%8B%E8%AF%97&srcid=28267&from=kg0.
[3]https://hanyu.baidu.com/s?wd=%E5%B8%A6%E7%9C%8B%E5%AD%97%E7%9A%84%E6%B8%85%E8%AF%97&from=poem.
參考文獻:
[1]尹戴忠.趙孜.“視”“看”歷時更替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2年7月:第四期,P120-122.
[2]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匯研究[M].臺灣:文津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