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沈陽市兒童醫(yī)院中醫(yī)科,遼寧 沈陽 110032)
小兒厭食癥是兒科常見?。?],好發(fā)于2~6歲的小兒群體,發(fā)生率為15%~35%,尚無特效方法。中醫(yī)學認為,小兒厭食主要是由于脾常不足,臟腑嬌嫩,損傷脾胃,此外后天失調、情緒變化以及思慮傷脾均能誘發(fā)厭食,采用消滯湯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小兒厭食癥取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沈陽市兒童醫(yī)院中醫(yī)科收治的小兒厭食癥62例,隨機分為2組,各31例。試驗組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齡3.54歲;平均病程(85.39±8.97)d。對照組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齡3.55歲;平均病程(85.42±8.94)d。2組患兒平均年齡、性別及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實驗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進行全程跟蹤隨訪記錄。
1.2 納入標準 西醫(yī)根據(jù)《諸福棠實用兒科學》[2];中醫(yī)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進行診斷標準。年齡2~6歲,病程超過2個月,監(jiān)護人知曉本實驗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存在外傷、燒傷、燙傷等導致皮膚破損無法進行穴位貼敷者;合并幽門螺旋感染等急性感染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健胃消食片(生產批號:20180213,黑龍江葵花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4歲者每次2片,5~6歲者每次3片,均每日口服3次。試驗組予以消滯湯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處方:茯苓、陳皮、白芍、佛手、郁金、砂仁各9 g;枳實、甘草、山楂、厚樸、雞內金、蒼術、百合、蒲公英各6 g,上述藥物水煎取汁分3次口服,每日1劑;中藥穴位貼敷藥物由肉桂、三棱、莪術、砂仁、豆蔻、冰片、丁香、木香組成,以黃酒調成膏狀,并取3 g混合調制藥物置于神闕、中脘、天樞、命門穴,蓋上紗布后以膠布固定,臨睡前貼敷并于清晨洗凈,7 d為1個療程,均服用3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1.5.1 中醫(yī)證候積分 中醫(yī)證候積分以《中醫(y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評價,對治療前及治療后21 d評價食欲、口氣、食量、面色、神疲及腹脹證候評分。
1.5.2 體質量、體質量指數(shù)、身高及食欲調節(jié)因子 對治療前、治療21 d后對體質量和身高進行記錄,并計算體質量指數(shù)(BMI);運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以檢測促食欲激素/瘦素及神經(jīng)肽Y水平。
1.6 療效評定標準 評價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價,分為治愈、顯效、有效及無效??傆行?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取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厭食癥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較高(P<0.05),見表1。
表1 2組厭食癥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厭食癥患兒體質量、身高變化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體質量、BMI較高(P<0.05);2組治療前后身高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厭食癥患兒治療前后體質量、身高變化情況比較()
表2 2組厭食癥患兒治療前后體質量、身高變化情況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P<0.05
身高(cm)試驗組 95.05±9.83組別17.78±2.17*#16.88±1.98*#對照組 14.38±1.59 13.10±1.50 95.09±9.80 15.91±1.92* 15.02±1.72* 95.45±9.8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例數(shù)31體質量(kg)14.58±1.52 BMI(kg/m2)13.23±1.54 96.18±9.98 31
2.3 2組厭食癥患兒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治療后中醫(yī)癥狀積分較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2組厭食癥患兒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分)
表3 2組厭食癥患兒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面色試驗組 4.30±0.45例數(shù)31食欲4.34±0.49食量4.33±0.46 1.23±0.19*# 1.10±0.14*#對照組 4.30±0.48 4.40±0.45 4.32±0.46 1.20±0.13*#31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神疲 口氣 腹脹試驗組 31 治療前 3.88±0.43 3.19±0.34 3.65±0.43治療后 0.72±0.10*# 0.81±0.12*# 0.72±0.11*#對照組 31 治療前 3.87±0.42 3.23±0.35 3.59±0.42治療后 1.50±0.22* 1.43±0.20* 1.29±0.16*2.13±0.25* 1.80±0.22* 1.98±0.23*
2.4 2組厭食癥患兒食欲調節(jié)因子比較 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促食欲激素/瘦素、神經(jīng)肽Y較高(P<0.05),見表 4。
表4 2組厭食癥患兒食欲調節(jié)因子比較 (,ng/L)
表4 2組厭食癥患兒食欲調節(jié)因子比較 (,ng/L)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試驗組神經(jīng)肽Y 17.56±1.93 1.82±0.22*# 26.50±2.97*#對照組 0.93±0.10 17.41±1.90 1.44±0.17* 20.45±2.33*例數(shù)31促食欲激素/瘦素0.95±0.11 31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
小兒水谷運化功能較為虛弱,家長常因缺乏喂養(yǎng)相關知識,乳食不知自節(jié),極易導致脾胃受損,厭食癥發(fā)病率增高。臨床采用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鋅劑及促進胃腸動力劑等藥物進行治療,雖然上述藥物能短期緩解病情,但遠期療效較差。脾主升,胃主降,脾主運化,胃司受納,脾胃調和,方能知饑欲食,食而能化。若機體存在脾胃不和現(xiàn)象,則其余臟腑也會同時存在營養(yǎng)流失,長期發(fā)展下去誘發(fā)化濕積滯,經(jīng)脈不通,逐漸出現(xiàn)小兒厭食癥狀[4];厭食雖無絕谷之危,但水谷津液化源不足,可令人漸衰,因此病程較長的患兒會出現(xiàn)氣血乏源、血脈不養(yǎng)、腎無以藏等情況,小兒生長發(fā)育及智力受限,甚至百病叢生。中醫(yī)學認為本病隸屬于“脾虛”“痰濁”以及“食滯”等范疇?!缎核幾C直訣·虛羸》中指出:“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瘦。亦因大病或吐瀉后,脾胃尚弱,不能傳化谷氣”。提示小兒厭食主要的病機皆為脾失健運,因此臨床以調脾助運,益氣健脾,醒脾消積,或補肺健脾為主要治療原則。
本試驗選擇神闕穴作為主穴,由于表皮角質層最薄,臍下富含豐富血管,能促進藥物彌散至整個血液循環(huán),產生全身效應[5];脾俞、天樞及中脘等腧穴均具有調理脾胃、增進食欲以及促進消化的功能。選擇肉桂、三棱、莪術、砂仁、豆蔻、冰片、丁香、木香作為貼敷藥物,以發(fā)揮溫中調氣,促運消食的功效,調節(jié)胃腸血液循環(huán),促進藥物滲透吸收,進一步發(fā)揮健脾和胃、助運消食的功效。本試驗聯(lián)合口服中藥消滯湯進行治療,其中厚樸、枳實具有行氣燥濕的功效,作為方中君藥,和陳皮、佛手以及砂仁配合應用,具有除腸胃滯氣的功效;茯苓、蒼術作為本方的臣藥,善于健脾補中、化滯且不傷脾胃;應用郁金、白芍、蒲公英、雞內金以及山楂等作為佐藥,能開胃消食、健脾益氣。上述藥物聯(lián)合應用共奏脾胃健運、消滯導滯、行氣通便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