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圓
一、教材解析
《杠桿》出自人教版中學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十三章《簡單機械》第一節(jié)。
在教學中從活動“比賽拔釘子”引入,通過提出問題“你能用手把它拔出來嗎?”來激發(fā)學生的動手、動腦的愿望。
在活動中認識人類對工具的了解與依賴為學生提供羊角錘、老虎鉗、剪刀、螺絲釘?shù)?,由學生自己選擇工具參加比賽活動。
在活動中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哪一種方法更方便、省力”,從而引出簡單機械的使用,杠桿的定義、認識杠桿的幾個要素,并通過觀察實驗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然后步步引入教學情境之中。
二、關鍵詞
學生競賽活動、杠桿五要素的平衡條件、師生交流討論、實驗探究過程與方法。
三、設計過程
1.教學目標
本節(jié)內容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感知到科學探究的復雜性和成功的快樂,從而提高他們對科學探究的興趣與能力,在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起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以此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構建,摒棄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中只重知識教學而忽略過程和方法教學的現(xiàn)象。
2.教學任務
“杠桿”一節(jié)在本教材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既是前面“力”內容的延伸,又是后續(xù)內容“其他簡單機械”探究學習的開始,本節(jié)的學習任務我把它分成兩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完成對杠桿的初步認識,主要是認識有關杠桿的五要素,第二部分是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是本節(jié)學習的重點,而實驗數(shù)據的分析、歸納以及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則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所在。
3.學情概述
初中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正處于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觀察、思考以及分析能力,無論是形象思維還是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具備了自己獨立分析一些簡單的學科問題和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通過一段時間對物理的學習,對物理實驗充滿著好奇心和興奮感,并能利用已有知識積極主動交流、討論,同時他們對新事物又有強烈的探索欲望,樂于參與活動,許多學生已經能較熟練地應用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圖表法、歸納法)等來解決實際問題,再加上他們自己已積累了一定的探究經驗,比較注重小組成員間的合作,這樣的“學情”較利于本節(jié)的學習任務驅動。
4.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初步認識杠桿,認識與杠桿相關的幾個重要概念;能夠從常見的生活工具和各類簡單的機器中識別出運用杠桿原理的工具或機器,學習繪制簡單的杠桿示意圖,了解杠桿平衡的基本條件。
(2)過程目標:通過繪制杠桿示意圖,使學生體會到科學抽象的方法問題。
觀察和操作杠桿,經歷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過程,學習分析實驗現(xiàn)象,尋找數(shù)據間規(guī)律并從中歸納出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關注生活、生產、自然現(xiàn)象中運用杠桿原理的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和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種運用杠桿的案例,初步培養(yǎng)他們利用杠桿原理解決生活中相關問題的科學意識,使他們進一步認識到在探究活動中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重要性。
5.教學準備
(1)學生:自備一些生活的常用工具,如:剪刀、羊角錘、老虎鉗、螺絲刀、核桃夾、開瓶器等。
(2)教師:課件、黑板、自制簡易杠桿、彈簧測力計、釘釘子及螺絲釘?shù)哪景濉⒃O計數(shù)據分析記錄表及三維目標評價表。
(3)教學流程:(略去)
6.教學過程
(1)在簡單介紹人們對杠桿的初步認識后,教學從學生活動開始,老師先把同學們分配為幾個學習小組,給每組同學發(fā)一塊木板,釘上九個普通釘子和一個螺絲釘,并與同學一起準備羊角錘等生活中的常見工具,讓同學們參加拔釘子比賽,借以考查同學們對簡單工具的使用情況并引入杠桿的教學,從而有效地激發(fā)同學們的求知欲、探索欲。
(2)此時我采用“講授”法,指導學生學習杠桿的概念、杠桿的五要素以及畫杠桿示意圖,以便為后續(xù)的實驗探究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在“認識生活中的杠桿”的活動過程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對現(xiàn)實中與杠桿相關的使用工具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教師演示用帶刻度尺的簡易杠桿和彈簧測力計等實驗教具,與學生共同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過程中,我首先讓杠桿在水平位置上處于平衡狀態(tài),然后在杠桿的左右增加砝碼來演示動力與阻力的交替變化過程,由學生讀出識數(shù)的大小并做出記錄,同時再通過杠桿直接讀出動力臂與阻力臂的識數(shù)并記錄。
在交流討論中,學生自行評估、交流各小組的實驗過程的異同、出現(xiàn)的問題、得出的結論,并選出代表上臺展示該小組的成果。通過交流讓他們充分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而成果展示活動則讓學生享受學習的成功感。
最后在課堂小結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了解學生在本節(jié)課上學習的收獲、困惑以及不足,為后續(xù)的相關知識教學奠定基礎。
7.教學反思
本課在設計上采用了實驗探究性學習模式,在新課引入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了學生的日常認知在物理實驗中的應用,在課堂一開始的比賽中,大家在拔出9枚普通釘子和一枚螺絲釘時,大家拔釘子的方法都一樣,用的都是羊角錘,不同的只是在于對工具使用的熟練程度上,但在對待最后一顆螺絲釘時大家的方法出現(xiàn)了差異:有的同學根據平日的經驗選擇了螺絲刀,有的同學卻直接用羊角錘拔出了螺絲釘,且用羊角錘更有力、更高效,但對木板有一定的破壞性,這就有效地刺激了學生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探索欲。
關注學生學習的每一環(huán)節(jié),既有學生所想又有學生未想到的,引領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把課堂變成師生相互傾聽的場所,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探究活動的全過程,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