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峰
(北京師范大學 文化創(chuàng)新與傳播研究院,北京 100875)
“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為核心的觀念,具有中華民族獨有的人文特色。“道”貫通儒道兩家,是中國哲學的核心范疇。以道為核心的中國文化的指向都是內向性的,即向內反省,通過內在的人格修養(yǎng)完成知道、成道、行道的過程,達到與萬物相通的天人合一。
“道”最初的原始意義是人行走的道路,像人在路途中行走?!墩f文》稱“道,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也”,指有一定指向的道路。引申為人或物所必須遵循的軌道,通稱為“道”。日月星辰所遵循的軌道稱為“天道”,人類生活所遵循的軌道稱為“人道”。道后來引申為宇宙萬物的本原,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規(guī)則;道既是產生萬物的源頭,又是存在于萬物之中的同一性。道家思想以“道”為最高理念,“與道合一”是道家的理想境界。
道家以“道”論的形式為中華文明開創(chuàng)了一條內在超越之路,不是以人的有限之眼透視宇宙和人生,而是以一種毫無束縛和限制的全方位的角度來看待世界與人生,此即莊子所說的“以道觀之”。
《道德經》中明確提出,道是宇宙創(chuàng)生之源。如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钡朗窃谔斓禺a生之前的存在,是天下萬物的母親。 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币馕吨郎鍪澜缛f物,是世界開始的本源。
道不僅是宇宙創(chuàng)生之源,而且是萬物存在和運動、變化的依據。《道德經》第52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闡述了道作為天地創(chuàng)生之源和萬物造化之根的二重性。從宇宙起源的角度來說,道乃是天地之始;就萬物本身來說,萬物都依賴于道而產生,所以道是天下萬物之母?!疤煜掠惺肌保侵赣钪娴钠鹪炊?;“天下母”,則是指萬物的本體而言。萬物的產生和發(fā)展,都離不開道的作用。正如《清靜經》所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1)《道藏》第11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344頁。道家著名經典《清靜經》認為道不僅孕育了天地、日月,而且長養(yǎng)了萬事萬物。
“道生天地”的說法,與當代物理學的“大爆炸宇宙論”是相通的。當代最流行的觀點認為:宇宙是由一個致密熾熱的奇點于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脹形成的。膨脹到一定程度可能又會收縮,宇宙塌陷,一個周期結束。而道則是“周行而不殆”的,宇宙輪回,大道不滅。
道具有創(chuàng)生天地萬物的特性,是宇宙萬物賴以創(chuàng)生的終極實體。同時道又超越有形物質世界之上,它是永恒者,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最終歸宿。道既是哲學的奠基點,同時又內在地蘊含著超越哲學進入宗教領域的契機。
1.道超越于語言而存在?!暗揽傻婪浅5?,名可名非常名?!痹诒举|上道是超越一切名言的意指。人們將那不可言說之存在命名為道,并沒有表達什么具體的內涵,而僅僅是一種標識。既然道存在于人類精神的視域之外,那么老子本人又是如何體證那窈冥恍惚的道之存在呢?老子認為,人們屬于“素”“樸”的存在才是生命的本真狀態(tài),才是與道契合的完滿存在;而人的現(xiàn)實存在由于其自我欲望的障蔽,使其與原初的道體相互隔絕,因此是一種遠離道的存在。
2.道超越于物質的具體存在形式——時間和空間而存在。道自身就是自身的原因,宇宙間萬事萬物都要依賴道而存在。正因為如此,莊子又將道稱為“本根”,他說:“(道)扁然而萬物,自古以固存。六合為巨,未離其內;秋豪為小,待之成體。天下莫不沉浮,終身不故;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可以觀于天矣!”(《莊子·知北游》)道超越于時間,自古存在,超越于空間,六合并不能超出道的廣大,微小的秋毫也要靠大道生存,這種本根一樣的道,可以從天地自然去觀察。
3.道超越于物質而存在?!兜赖陆洝返谑恼拢骸耙曋灰姡灰?;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边@段對于道超越于物質的形態(tài)進行具體描述,道用眼睛看不見、用耳朵聽不著、用手也摸不到,道是無形無相的存在,是一種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質狀態(tài)的形象,是惚恍的狀態(tài),但它超越時間、空間,卻又從古到今都發(fā)揮著作用。
道的超越性體現(xiàn)在無法用語言去描述,無法用空間與時間來詮釋,更無法用具體的物質來界定,超越了人的思維認知框架。
1.道作為一種超驗的存在,并不是絕對隔絕于現(xiàn)實世界之萬事萬物的,而是遍在于宇宙萬事萬物之中?!肚f子·知北游》記載:“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后可。’ 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日:‘在稊稗?!唬骸纹溆滦?’曰:‘在瓦甓?!唬骸纹溆跣?’曰:‘在屎溺?!瘱|郭子不應?!边@段話中莊子認為道無所不在,存在于每個微小的事物中,螻蟻、小草、瓦礫,屎尿雖然微小并且骯臟,但是從道的角度觀一切物,物物平等,本無大小貴賤善惡的分別,一切好壞、大小的分別都只是人類主觀的意識而已。道之存在雖然無形無象,但卻普遍地存在于任何一處,任何一物之中。
2.道的遍在性體現(xiàn)在其永恒的運動性之中,通過運動展現(xiàn)其內在的豐富特性,來實現(xiàn)其自身。老子云:“反者道之動?!备鸷椤侗阕印っ鞅尽罚骸胺惭缘勒?,上自二儀,下逮萬物,莫不由之。”道產生了天地與萬物,都是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道既是產生的來源也是運動中普遍存在的法則。 《莊子·說劍》:“凡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敝灰挛镉挟a生、發(fā)展、滅亡的變化過程,就會有道作為規(guī)律普遍地存在于變化的過程之中。
道的遍在性并沒有排斥它的超驗性。道將邏輯世界相互矛盾的特性包容于一體,《道德經》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道的遍在性中蘊含著二元對立的統(tǒng)一性與超驗性,美惡這樣相反的兩面卻相互蘊含,善、不善也是共同存在于道的遍在性之中,以此推之,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乃至于世界上任何看似相互對立的事物,其實都相互蘊含,相互轉化,共同地存在于道的遍在性之中,這種包容自身就顯出道超越萬物之上的獨特個性。
道的生成性、超越性、遍在性為道教的各種證道方式奠定了義理基礎。道教的內丹術,就是以人體為媒介來模擬道的生成運動,并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解讀老子“反者,道之動”一語,從而開創(chuàng)逆行回歸的體道、證道之路。
“道”中蘊含著著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基于天人合一的理念,對于人本身非常關注,通過向內求證體驗的方式探索對世界的認識。道為基因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上薄拜神教,下薄拜物教”,不把命運交給上帝,也不成為物質的奴隸,特別強調人的主體性,人可以通過積德行善,尊道貴德的修為,通過人自身的努力掌握自己的健康、命運、幸福。這種強烈的主體性與生命意識貫穿于道家思想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道教重視研究人體生命科學體系,把人的重要性和主體性發(fā)揮到極致,通過辟谷導引、內丹修煉等超越個體生命的局限性,以其達到生命的長壽、安康。這種修煉方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通過由外部的觀察而反觀內照,進行內在自我體驗,在與道合一的證悟中完成個體生命的完善與超越。
人文內涵表現(xiàn)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是對一種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于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人文內涵的分為三個層次:一,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二,張揚人的理性,對真理的追求,具有科學精神;三,肯定現(xiàn)實生活,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現(xiàn)理想境界,完成對生活意義的追求?!暗馈闭撝鲝堨`肉和諧、立足于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對塵世生活之外的虛幻的彼岸世界。
“道”論倡導人應該過一種合乎規(guī)律的生活,即合道而行,在有限的生命中積累德行,領悟大道的玄奧。這種合道的生活方式完全在于人的主體性,悟道必須通過積累德行而來,而德行積累需要在社會生活中由近及遠、由身到家,再到鄉(xiāng)、邦國與天下的過程進行:“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德經》第54章)人的主體性體現(xiàn)在不寄希望于外在神靈的護佑與幫助,也不在于物質財富的積累,而是看重人的道德的主體性與自覺性,主動地去成為一個有德行修養(yǎng)的人,德行深厚的人,通過德行的修養(yǎng)完成對于家庭、社會和天下的改變,這種人的主體性的發(fā)揮與作用可以說是推廣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德行高廣遍及天下,就可以使全世界普遍受益。
《道德經》的人道主義精神是當下社會急需的,從個人主動的道德修養(yǎng)出發(fā),煥發(fā)人作為道德主體的自覺性,勇往直前,由近及遠,充分展現(xiàn)人的自覺性、能動性、主體性,最終呈現(xiàn)道德圓滿的狀態(tài),凈化社會,影響風俗,進而彰顯中國文化的價值,影響世界。
“道” 論不僅僅是認識和把握形上之理 (所謂知 “道”) , 更重要的還在于把形上之理轉化為人的內在之性 (所謂成 “道”) , 并在此基礎上把掌握于人的形上之理對象化于人的實踐活動中 ( 所謂行“道”) 。因此, 知 “道”、 成 “道”、 行 “道”, 是哲學認識和把握世界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修道就是處理人的身體與心靈的關系,這如同科學的實驗過程,有非常嚴密的程序,按照步驟需要逐步進行。知己子《悟真篇提要》認為修煉過程必須通過凝神定息、運氣開關、保精煉劍、采藥筑基、還丹結胎、火符溫養(yǎng)、抱元守一才算完整的修煉過程。而《女子丹法傳真》認為需要持戒靜心、煉形化氣、斬龍全功、采取生藥、煉結還丹、會合胎息、調養(yǎng)出神、待度飛升這樣八個步驟(2)胡孚?。骸兜婪丶庾x——丹道實修真?zhèn)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34-38、97-108頁。??茖W實驗的精神貫穿在以道為核心的道教身心修煉整體過程中。而老子的“玄覽之道”“摶氣致柔”,莊子的“坐忘之法”等等,偏重于從純潔精神、拓展生命境界方面來體證終極之道。
道家的內丹學說就是將道與人相互貫通,并以現(xiàn)實的形式將這條貫通之路描繪出來,使之能夠依循,具有可操作性。道論是內丹修煉的根基?!缎悦缰肌返摹按蟮勒f”云:“夫道也者,位天地,育萬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于恒河沙數(shù),曰道;孤則獨無一侶,曰道;直入鴻蒙而還歸溟涬,曰道;……道也者,果何謂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 修道的過程實際上是走一條回歸自性之路。內丹之道也就是歸根復命之道。在這里,內丹之道將宇宙論與修煉論完全貫通起來了,修煉論是完全以其宇宙論作為基礎的,其宇宙論昭示一條順行的天地開創(chuàng)之路,而修煉論則揭示一條逆行復歸之路。此即內丹道常所說的“順則成人,逆則成仙”。通過天人同構(包括時間、空間的雙重同構)的全息理論形式,將終極道體貫通于萬事萬物及現(xiàn)實的人的存在之中。又通過在人身中設定“小宇宙”,以模擬天道運行的大環(huán)境,使大宇宙之道轉換成小宇宙之道,而大小宇宙之道是“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關系,二者完全同質。
“道”論富有科學精神,與現(xiàn)代最新科學技術相通。中國古代科學主要存在于道教中,李約瑟在潛心研究中國文化數(shù)十年之后指出,未來也許是屬于道家哲學的。從人類整體生存的立場看,道家思想極具現(xiàn)代性。近代已降,科學家們的世界觀發(fā)生劃時代的轉變,一般系統(tǒng)論、信息論、控制論等嶄新的系統(tǒng)科學思想,深入展現(xiàn)生命世界的復雜性,把生命探索推進到一個新的深度和廣度。整體不再被分成部分,系統(tǒng)不再被分成要素,定量化的標準已不再是科學研究的唯一標準,客觀化的規(guī)范已不再是科學研究的唯一規(guī)范。新科學觀與中國古代的科學哲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目前發(fā)生的這一變革是與道家思想體現(xiàn)的科學精神一致,體現(xiàn)著老子偉大的智慧。最新的量子理論發(fā)現(xiàn)量子具有本質上的不確定性,從而導出了著名的測不準原理,要想精確測定粒子的位置,就不能測定其動量;要想精確測定粒子的能量,就會失去時間的精度。要使一方“精確”,就得“犧牲”另一方?,F(xiàn)代物理學進入了系統(tǒng)與要素、狀態(tài)與信息研究的嶄新領域?!兜赖陆洝返?5章談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就是沒有時間、空間,其描述的狀態(tài)與量子物理學暗通款曲。
近代物理學表明,有形物體不是截然分開的實體,而是和它們的環(huán)境不可分開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它們的性質根據與世界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來了解?!叭魏螙|西都不能和周圍環(huán)境分開,所以無論身在何處,都不能和遙遠的宇宙其他部分分開”,這是現(xiàn)代物理學的重要觀點,也是道的特質。東方的直覺哲學思維與西方的實證科學所得出的結論殊途同歸。以道為核心的中華文化與科學相結合,讓我們對世界的本原有了更加正確的認識。
“道”論主張身體與心靈和諧、立足于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對塵世生活之外的彼岸世界。
道家文化主張性命雙修,不僅在心性上去體悟道,而且從身體、能量的修煉去接近道,修煉的境界層次不同。道家“與道合真”的修煉層次從高到低可以分為三層:形神俱妙、真性超升、身體健康,都立足于現(xiàn)實社會與塵世生活,不追求虛無縹緲的彼岸世界,而是在今生就完成生命意義的追尋與境界的成就。
1.修道的最高境界是“形神俱妙”
《坐忘論》說:“虛無之道,力有深淺,深則兼被于形,淺則唯及于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而身不免謝?!?3)《道藏》第22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896頁。這里所說的“虛無之道,力有深淺”,指人修道的道力有深淺之別?!吧顒t兼被于形”,即是“形神俱妙”,形是身體,神是精神,肉體和精神同時達到神妙的境界;“淺則唯及于心”,即是“真性超升”?!靶紊窬忝睢笔亲罡呔辰?,要艱苦修煉才能成功。牛道淳《文始真經注》卷六說:“人得道之深者,骨肉都融,形神共妙,可分之為億萬不為不足,可合之為一不為有余。永劫不壞,形可延也;冥冥莫測,形可隱也?!?4)《道藏》第14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666頁。形與神“俱妙”的關鍵在于形、氣、神具有同質性,即三者都是元氣所化。道家思想認為,元氣是人的根本?!缎谥敝溉f法同歸》卷二說:“太極混而為炁,炁之一者曰精,精之妙者曰神,神之妙者曰性,炁降于人是為命。在人則氣為形主,氣足則精足,精足則神明,神明則性極?!惫饰宕頃灾赋?,“欲延生命卻死期者,須知得身之始末。始末者,元氣也”。道家的修煉就是“將無涯之元氣,續(xù)有限之形軀”(5)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卷中引《道藏》第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8頁。。
2.身心修煉中,比“形神俱妙”低的境界是“真性超升”
“真性”即每個人由道所賦予的本性。人的身體為四大假合而成,不能把肉體的長生作為修煉目標,而應該追求真性的超升,因為真性才是每個人的生命主體。張繼先《虛空歌》說:“本來真性同虛空,光明朗耀無昏蒙。偶因一念落形體,為他生死迷西東?!?6)《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卷三《大道歌》,《道藏》第32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372頁。
要保全真性,關鍵是要澄心遣欲,使心靈不受世間塵垢蒙蔽,進而內修真功,外積真行,憑道力成全,獲得“真性超升”。
無論“形神俱妙”,還是“真性超升”,其超越境界的獲得,都在于“與道合真”?!昂险妗闭撸掀浔菊?,即“歸根復命”的存在狀態(tài)。其途徑是通過極其虛靈,極其清靜的方式窺到萬物的根源,如《道德經》第16章所講,“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惟有收心歸靜,凝神于虛,養(yǎng)氣于靜,達到虛極靜篤,自然萬象皆空,與道合真。
《太上老君內觀經》說:“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7)《道藏》第11冊,第397頁。道無形無象,其見證就是天地間大化流行所體現(xiàn)的永不停息的生命活力。個體的生命總是短暫的,追求永恒存在成為道家修煉的追求。若能實現(xiàn)“生道合一”,則生命可以永恒。
道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因修而得,只要人們認真修道,就能“神與道合,謂之得道”。根據“道法自然”的規(guī)律,與道相應,與時偕行,就會感到大道至簡,循道而行,自能順天應人?!暗啦贿h人”,明理體道,行合自然,會讓我們念念心安,事事自如。這是道家劃時代的理論貢獻。
3.修道的最低境界是身體健康、長壽安樂
道家重視肉體生命的超越,關注生理層面,以人的新陳代謝、自然的延續(xù)為思考焦點,這是丹道命功系統(tǒng)的基本內容。道家丹道命功的核心就是要解決人類有史以來的根本焦點:對死亡的恐懼,對生命無常有限的征服,并且通過系統(tǒng)的丹道修煉來戰(zhàn)勝死亡、超越生命。
《道德經》第55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畯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边@是得道之人復歸于嬰兒的狀態(tài),毒蟲不會蟄傷他,猛獸與兇禽也不會去傷害他,筋骨都很柔軟,每日啼哭嗓子也不會啞,是精氣達到圓滿,和氣達到極致的狀態(tài)。道家思想重視現(xiàn)實生活中生理功能的改善與身體健康的保持,鼓勵人們在求道的過程中完成身體的完善,把握好現(xiàn)實生活,在世俗生活中去體驗道的神妙。道教重要的傳統(tǒng)之一天一派的傳承并不遠離世俗生活,道長們一般都要娶妻生子,通過傳度、授箓學習通神通靈的技能、精深的道法道術,傳承道教精神,經營現(xiàn)實生活,以道家功夫養(yǎng)生治病,度化有仙緣者。
道教追求得道的人生最高境界,但它以自然為本,認為人根源于自然,最終應該回歸自然,從思想本質上就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價值取向?!暗婪ㄗ匀弧币馕吨祟愐镁次纷匀?,并向大自然學習,使人道合于天道。從本質上來說,“道法自然”就是要符合各種事物的“本然”之理并且自覺順應。如果能把握規(guī)律,順勢而為,因勢利導,自然會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學發(fā)展的大道。
從宇宙生成論的角度來說,道在萬物之先。但是,宇宙生成之后,道與萬物的關系是道存在于萬物之中,萬物由于道而具有共通性與一體性?!肚f子·知北游》說:“物物者與物無際。”“物物者”,使物成為物的根源,也就是道?!盁o際”,就是沒有界限。道與物沒有界限,就是說道與物具有一體性,萬物都是道的顯現(xiàn),故道與物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對于“道物同異”問題,初唐道士成玄英在《道德經義疏》中作了明確的闡述。他說:“道不離物,物不離道,道外無物,物外無道,用即道物,體即物道?!牢锊灰徊划?,而異而一?!?這段話表明,道就存在于萬物中,萬物都是道的顯現(xiàn),故道與物是不能截然分開的;道是體,物是用,從體用同源來說,道與物具有同一性;從體與用的區(qū)別來說,道與物又有相異性。物有變遷,道無變遷(“獨立而不改”)。具體來說:
1.空間維度上的萬物一體性
中華民族深層的潛意識中蘊藏著萬物一體的潛意識,始終認為人與大自然是一體的,這也是中國哲學的核心概念“天人合一”,人類是自然的兒女,天生之,地養(yǎng)之,物成之;萬物也與我是同一的,即民胞物與,萬物一體,石頭會說話,景物可以傳情,春風可以思春,萬里長城會因孟姜女的痛苦而倒塌;家與國也是一體不二的,家國天下深入人心,孝子可以為忠臣,齊家之后可以治國、平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文化思想上儒釋道和諧共存,構成一體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時間維度上的一體性
時間上的一體性體現(xiàn)在兩重涵義上:第一,生命是一個序列的鏈條,祖宗、兒女皆是與我在同一條生命的鏈條上,是一體不二的,因此中華民族特別重視族譜的編撰,祭祖儀式召喚起人們尋根意識與血脈傳承,宗廟祠堂等都是中國人的心靈歸屬家園。第二,因果同擔:中華民族歷來認為積德行善,以蔭子孫,“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卦文言》)日常生活中人們也會以兒女的成功與否來評價父母是否德行深厚,中國人最惡毒的咒罵就是“斷子絕孫”,如果有什么禍事幸免遇難之后人們也會認為是老祖宗有護佑。這種天人合一、祖宗子孫合一的思想深深貫穿在中華民族的潛意識之中。
3.思維方式上的萬物一體
道教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天地萬物合一,相依相存的緊密關系?!叭f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钡兰艺先伺c自然和諧的生態(tài)智慧,提高維護環(huán)境的自覺性。人作為天地的產物,天生之,地養(yǎng)之,天地與我為一,萬物與我同體,天人合一中并不是特別突出人在萬物之中的特殊性,而是認為道通為一,萬物無論大小好壞,從道的層面都是平等的,因此道家和諧觀與整體思維方式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環(huán)境與人本為一體,絕對不能分開。最高的原則是大平等原則,世界萬事萬物是平等的,不能搞以人為中心,而是把世界萬物與人類自身看作同等重要,把對于大自然的掠奪開發(fā),轉變?yōu)樽鹬仨槕?,適度開發(fā)。
人總是在追尋人生的意義,而“道”論提供給人們追求與道合一的意義與境界。
1.與道合真的境界論
人心從本源上來說,與道是同一的,此即人之“本心”。然而人在成長過程中,“本心”逐漸被蒙蔽,現(xiàn)實之心遠離其清靜本性,遂不再與道相合了?!笆忌畷r,神元清靜,湛然無雜。既受納有形,形染六情,眼則貪色,耳則滯聲,口則耽味,鼻則受馨,意懷健羨,身欲輕肥,從此流浪,莫能自悟?!?人心是由于外界的六情與有形之物的誘惑,逐步喪失自身的清靜本性。人如果要找到人生的意義,就是要尋求自身的清靜本性?!短侠暇齼扔^經》說:“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人稟氣成形之后,道即寓于人之心。
2.修養(yǎng)的核心是修心
要使人心回歸到與道相合的本來狀態(tài),就要“修心”?!昂我孕扌??曰清靜而已矣。何以致清靜?曰虛而已矣。人能使方寸之地虛,則一塵不染,一物不留,寂然湛然,常清常靜,一神獨運,妙應無窮,可以超出生死之外,是謂得道也?!薄叭四艹G屐o其心,則道自來居。道自來居則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則生不亡也?!薄兜啦亍分袑π呐c道的同一性和關聯(lián)性作了不少闡述。如《太上老君內觀經》說:“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則道降,道降則心通?!?這都是從悟道的角度來說。大道無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然而,“道在身中”, 反躬即可體悟。道可以被心靈觀照,心靈則因契合大道而獲得明覺。本心本來與大道是完全契合的,故曰“道外無心”;離開了心靈的明覺,則大道無從向人顯現(xiàn),故曰“心外無道”。
3.世界觀決定人生觀
在最深層次的潛意識之上,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可以被推導出來。生活目標的追求上,追求內圣外王,追求人與道的合一,圣人即是已經對道有體悟的人。并且把這種道與德廣布于天下;行為方式上,理想的境界是知行合一,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環(huán)境倫理上倡導一種善待自然、師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態(tài)度,從自然界中學習人類生存發(fā)展之道,自覺維護生態(tài)和諧,這對當今保護“自然”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叭撕妥匀皇且簧餐w”的理念,深刻地揭示著人和自然之不可分的內在關系,人必須像愛自己的生命那樣愛護自然界?!?在葛洪看來,“夫道者,內以治身,外以為國”,“夫所謂道,豈唯養(yǎng)生之事而已乎?”(《明本》)葛洪的心性修養(yǎng)有忠、孝、仁、愛的要求,與其說這是他的儒家情懷,不如說這是道教的一貫傳統(tǒng),從開始到后來,一直到現(xiàn)在。
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 天道和人道是統(tǒng)一的, 但這種統(tǒng)一是用天道來統(tǒng)一人道。天道是一個最大的概念, 是宇宙人生的最高本體, 人道包含在天道之中, 因此, “德”是道在人身上的具體體現(xiàn),既是現(xiàn)實的倫理規(guī)范, 又是可以上達的形上本體。
中國哲學的視野下, 知“道”、知“天”只是人類以哲學的方式認識和把握世界的第一步。中華民族是追求道的民族,從知“道”,成“道”到最后行“道”,明了天道, 明了形上之理,掌握了外在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和一般本質之后, 還需要進一步把外在之理轉化為內在之性,這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一個重要特征。
“道”體現(xiàn)在道教人格完善理論“以德養(yǎng)生”,以及內在超越的方法論上。厚德載物,深厚的道德力量可以轉變命運。生命的完善是通過內在的方式,通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操作技術,涵養(yǎng)天元,升華境界,道德是這一切修煉的前提條件,只有良好的道德行為與道德意識才能保證內在超越方法的成功。
道家思想中認為統(tǒng)攝宇宙萬物的普遍規(guī)律和一般本質“道”內在于人心,成就德性以后,還需要對象化于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 在人類社會生活實踐中展開, 去履“道”行“德”。從天道的范圍來看, 人對天道的追求和踐履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是一個不斷超越自我和有限而漸近于無限和天道的過程, 雖然有始點但無終點。因此, 這個過程一方面是對人道的超越, 另一方面又是對形上本體不斷追求。得道是為了行道,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 人類認識世界的最終目的是改造世界。因此,只有在行“道 環(huán)節(jié)的人才是真正有“德”的人, 只有進到行“道”環(huán)節(jié)與境界的哲學才是真正高明和全面的哲學。
總之,中國以道為核心的道家哲學具有容納西方所講的平等、科學、理性精神的特質,具有極大的國際傳播價值,未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應該是在現(xiàn)實的中西文明結合與匯通之中,在現(xiàn)實的個人與道合一的體悟之中,在飛速發(fā)展的科學驗證之中,發(fā)揮人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平美好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