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打造“金課”、淘汰“水課”背景下,以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為指導,分析商務英語翻譯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包括教學理念陳舊、教學內容失真、教學評價單一,并提出明晰教學目標、重整教學內容、實施翻轉課堂、組建翻譯工作坊、完善翻譯評價機制等措施,構建生態(tài)平衡的高職商務翻譯課堂教學體系,提高翻譯人才培養(yǎng)質量。
關鍵詞:生態(tài)翻譯學;商務翻譯課堂;教學生態(tài)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26-0123-04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business translation teaching, the idea is outdated, the content is unrealistic, and the evaluation is one-fold,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low teaching effect. Based on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eco-translatology, the paper proposes to reorgan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make clear the teaching goal, implement inverted classroom, establish the translation workshop and improve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address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nsequently, the ecology in the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course is achieved to improv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Keywords: eco-translatology;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course; teaching ecology
一、概述
隨著中國外向型經濟的發(fā)展和“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推進,市場對翻譯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如何提高翻譯人才的質量成為專家學者關心的話題和研究的焦點。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要素是課程,而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則借助于課堂活動的設計和開展。本文聚焦高職商務翻譯課堂,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措施,以期提高課堂成效,培養(yǎng)懂商務知識、會商務禮儀、能跨文化交際、熟練進行中英文商務文書互譯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生態(tài)翻譯學由中國學者胡庚申于2001年提出,強調從生態(tài)化視角研究翻譯的過程和本質,其理論元素和研究焦點包括關聯(lián)序鏈、適應/選擇、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選擇性適應與適應性選擇、三維轉換、多維轉換程度、整合適應選擇度、適者生存、事后追懲、譯者中心、文本生態(tài)等。[1]課堂教學生態(tài)是教育生態(tài)學的一個微觀層面,研究的主要內容是課堂上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等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本文以生態(tài)翻譯學為理論基礎,來探討高職商務英語翻譯課堂中各生態(tài)因子之間的關系,打造高職商務翻譯“金課”。
二、高職商務翻譯課堂教學生態(tài)的失衡點
(一)教學理念陳舊,“花盆效應”明顯
陳寶生部長提到本科教育時,指出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理念滯后”。這一問題同樣也存在于高職教育中。更新教學理念,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基礎。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課堂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主體因子之一。傳統(tǒng)的翻譯課堂遵循教師講解技巧、學生練習翻譯、譯文比較優(yōu)劣、教師評論評分的流程。教學過程的中心為教師,教學方法為講授,教學評價為分數,這樣的課堂不利于學生翻譯思辯能力的提高,也無益于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
此外,這樣的翻譯教學造就了“花盆效應”,使人才的培養(yǎng)猶如無源之水,喪失活力?!盎ㄅ栊币喾Q“局部環(huán)境效應”?;ㄅ枋且粋€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態(tài)環(huán)境,需要人為地為之創(chuàng)造適宜的環(huán)境。植物一旦離開花盆,就會失去生存能力。[2]傳統(tǒng)的翻譯課堂處于一種封閉狀態(tài),教師所授知識源于書本,學生所做練習源于書本,翻譯學習與社會、行業(yè)、企業(yè)、崗位脫節(jié)。學生一旦離開校園,便像盆栽離開花盆,失去生命力,遑論完成翻譯任務。
(二)教學內容“無梯度”,“漢語失語癥”嚴重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各種網絡平臺、學習應用大行其道,學生可以輕松獲取學習資源,對學習的內容有了更大的自主選擇權,個性化學習要求日顯迫切。商務英語翻譯課堂亟需整合微課視頻、教學視頻和網絡資源,進行分層分類,為不同需求的學生順利開展自主學習、自定學習步調提供保障。豐富海量有序的資源,是開展翻轉課堂教學的必備條件之一。
生態(tài)翻譯學將翻譯活動切分為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個維度。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對譯文的語言形式作出合理的轉換,對源語所承載的文化內涵進行合理的轉換,還應真實客觀準確地體現(xiàn)原作者所要傳達的信息意圖,傳達原文的交際目的。因此,翻譯本質上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而絕非僅僅涉及到語言層面的轉換。因此,翻譯人員不僅需要掌握英語,更為重要的是熟知漢語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需要更多地關注中國文化以及漢語知識的教學。然而,在當前的翻譯課堂中,英語教育淹沒了母語及母語文化的教育,中國文化失語癥嚴重。生態(tài)的翻譯課堂需要兼顧學生母語和外語的教與學,保持平衡,不可厚此薄彼。
(三)教學評價單一,“事后追懲”機制缺乏
教學評價的合理性對構建健康的課堂教學生態(tài)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譯品為取向、以譯文為中心的翻譯教學中,學生結合教師提供的參考譯文對譯文進行修改和完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充當的角色是權威者、評判者,而學生則成了被動的學習者、接受者。教師對譯文的評價通常只是以譯文得分的高低來呈現(xiàn),這樣的評價單一主觀,缺失對學生的翻譯過程和動態(tài)的學習過程的考核和監(jiān)管,無法激發(fā)起學生對翻譯的熱情以及學習的積極性。
語言學習沒有捷徑,翻譯能力的提高亦是如此。學生只有一定數量的翻譯練習,才能認真體悟每一種翻譯選擇,在翻譯過程中學習翻譯。對學生的翻譯行為、翻譯過程作出全面客觀的評價,建構合理有效的“事后追懲”機制,這是構建翻譯課堂生態(tài)體系的重要內容。
(四)學習能力不強,“譯者中心”地位弱化
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中的“譯者中心”把譯者看做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感性的、起主導作用的獨立主體,是讓整個翻譯過程繼續(xù)進行的基石。[3]作為課堂主要生態(tài)因子之一的學生,是課堂的中心,在翻譯材料的挑選、翻譯質量的評價等方面應該發(fā)揮其話語權。然而,受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在“一言堂”和“教師中心”的課堂中,大部分學生缺乏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的能力,被動地接受和識記描述性知識,“譯者中心”地位弱化。
三、高職商務翻譯課堂教學生態(tài)的構建內容
(一)明晰教學目標,梳理教學內容
明確高職商務翻譯教學目標,重新整合教學模塊和項目是開展教學活動、構建生態(tài)課堂的基礎。與本科院校翻譯教學不同,高職翻譯教學的定位是初級或工具翻譯。翻譯是涉外服務從業(yè)人員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的職業(yè)能力,突出任務的實用功能、完成時效、流程規(guī)范等,屬于應用翻譯的范疇。高職商務翻譯只是跟單員、外貿業(yè)務員、跨境電商客服等與外語相關崗位的一種工作工具,如圖1所示。
根據教學目標,在教學內容的取舍上,基于學生的崗位工作流程和任務,梳理出職場新人、熟悉公司、客戶接待、業(yè)務拓展和業(yè)界精英五個模塊。職場新人模塊包括商務名片翻譯、公司名稱翻譯、公司簡介翻譯;熟悉公司模塊有商標商號翻譯、產品說明書翻譯、商業(yè)廣告翻譯;客戶接待模塊有景點名稱翻譯、景點介紹翻譯、公示語翻譯、中餐菜譜翻譯;業(yè)務拓展模塊有商務信函翻譯、外貿單證翻譯、商務合同翻譯、國際展會翻譯;業(yè)界精英模塊包括企業(yè)網站翻譯和商務報告翻譯?;诠ぷ鲘徫?,源于工作任務,圍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由易到難,翻譯任務由簡到繁,為開展生態(tài)的翻譯課程教學提供了基礎和依據。此外,開展多模態(tài)、立體化課程資源庫的建設,如拍攝教學微課視頻、制作圖文并茂的教學PPT、整理翻譯習題、提供翻譯自測卷、知識點氣泡標注(手機掃描二維碼,獲取知識點的解釋)等。
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活動,翻譯課程卻通常缺乏對母語文化的介紹和中西方的對比和融合。[4]因此,在筆者所教授的商務英語翻譯課程中,植入了“翻譯講堂”模塊,講授英漢語言、思維和文化差異等內容,引導學生關注母語文化,提高文化敏銳度,增強文化自信。此外,在課程中和學生分享翻譯大家的故事,如耄耋之年的許淵沖仍然筆耕不輟,工作至深夜翻譯莎士比亞作品。筆者在“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國內翻譯理論家介紹”章節(jié)中,分組讓學生挑選一位翻譯大家,收集資料,并在班里匯報和分享。林語堂、魯迅、林紓、錢鐘書、傅雷、朱生豪等翻譯家的故事被娓娓道來。此類故事蕩滌學生的思想,激勵學生奮發(fā)向上,實現(xiàn)了翻譯課堂全人教育說的人文性目標。
(二)實施翻轉課堂,組建“翻譯工作坊”
近幾年,翻轉課堂大行其道。與傳統(tǒng)課堂相比,翻轉課堂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進行了翻轉,開始更加關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翻轉課堂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齊步走”的弊端,喚醒學生的學習自主意識,為構建生態(tài)的翻譯課堂提供了實現(xiàn)路徑。以公司簡介翻譯模塊為例,教學過程如圖2所示。[5]課前學生觀看公司介紹翻譯的微課視頻、熟記常用詞語,在學習應用平臺交流反饋,教師為學生答疑解惑,并整理出學生的學習難點和重點;課中教師講解重難點,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翻譯任務,并撰寫翻譯反思,包括譯前準備、譯中難點、困難、解決方法以及譯后收獲,教師提供反饋評價;課后學生完成拓展任務,預習下節(jié)內容。翻轉課堂的實施,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協(xié)作學習環(huán)境,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以“翻譯工作坊”的形式合作完成翻譯任務,充分體現(xiàn)了生態(tài)翻譯學“譯者中心”的核心理念。“翻譯工作坊”就是一群從事翻譯活動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并就某項具體翻譯任務進行見仁見智的廣泛而熱烈的討論,并通過不斷協(xié)商,最終議定出該群體所有成員均可接受或認同的譯文的一種活動。[6]作為一種課堂活動形式,翻譯工作坊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小組討論、小組互評等方式,開展翻譯思辯,提高翻譯能力。筆者所在的專業(yè)組建了專業(yè)性公司“金湖翻譯社”,與企業(yè)開展校企合作。專業(yè)服務區(qū)域經濟,翻譯成果接受市場和企業(yè)的檢驗。學生經過語言能力測試,通過雙向選擇,錄取為企業(yè)的譯員與學員,前者可直接翻譯企業(yè)分配的任務,后者可參與任務的翻譯,但翻譯成果需通過譯員的審核。實施動態(tài)管理,學員表現(xiàn)優(yōu)秀者,可晉級為企業(yè)譯員。“翻譯工作坊”將翻譯課堂和翻譯實操結合起來,形成了“課堂分小組,作業(yè)分層次,項目分模塊,實施分階段”為特征的教學組織體系。學校與企業(yè)的深度融合使得課堂任務和真實任務無縫對接,企業(yè)精神植入課程教學,業(yè)師聯(lián)手讓學習與工作產生了關聯(lián),學生逐步形成商務“5C”職業(yè)素養(yǎng),即CREDIT(誠信)、COURTESY(禮貌)、COLLABORATION(合作)、CORRECTNESS(準確)、CREATIVENESS(創(chuàng)新)。
(三)建立“事后追懲”機制, 實施動態(tài)評價
翻譯是一個在不斷探索過程中生成的、非線性的過程。注重過程和翻譯主體取向的考核評價體系是生態(tài)翻譯教學系統(tǒng)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7]摒棄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評價方法,課程中與翻譯教學相關的智力成果及表現(xiàn)計入課程總成績,作為評估學生翻譯能力的一手材料。注重過程性評價,能有效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并能使學生重視自己的學習過程。課程過程性考核的具體內容和分值見表1。
生態(tài)翻譯學認為翻譯是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三維轉換,將翻譯局限于語言層面的轉換過于狹隘。交際維的轉換強調在語言維和文化維的基礎上,翻譯應該達到良好的交際效果,為目標語市場和讀者接受。課程與企業(yè)開展合作,引入校企合作項目,將合作公司產品的文案內容作為課程的實踐素材,學生按照公司的業(yè)務需求進行翻譯,并定時上交譯員周記錄表、學員周記錄表、項目經理月匯報表。校內指導教師和公司翻譯人員共同對學生的翻譯成果和翻譯過程進行評價,每月對譯員的翻譯質量進行優(yōu)、良、中、及四個等級的定級,實施級別的動態(tài)管理,定級結果作為課程成績、翻譯費用的重要考核指標。這是“適者生存”這一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自然法則對譯者行為和表現(xiàn)做出的“事后追懲”,有利于學生反思翻譯過程,查漏補缺,從而更好地做到“譯有所為”。
此外,課程還設置額外加分項目,學生學期翻譯字數達到兩千或五千,便可以獲得相應的加分值,計入課程考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從而使學生從翻譯“量”的突破走向翻譯“質”的飛躍。
(四)構建生態(tài)翻譯主體關系
胡庚申指出,翻譯生態(tài)指翻譯主體之間及其與外界環(huán)境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狀態(tài)。這里的主體是廣義的,即參與翻譯活動的一切生命體,包括原文作者、譯者、讀者、翻譯發(fā)起人、贊助人、出版商、營銷商、編輯等,即“翻譯群落”。[8]在商務英語翻譯課堂中,翻譯群落包括企業(yè)、學校、教師、學生、項目經理、譯員。譯員與譯員、學生與學生、校企、師生、項目經理與譯員之間的生態(tài)關系,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建構企業(yè)與學校,教師與學生,項目經理和譯員的和諧關系,是課堂生態(tài)的重要部分。
師生是課堂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兩大主體因子。師生關系是否融洽直接影響到課堂生態(tài)。在生態(tài)課堂中,教師的身份有了重大的轉變,成了翻譯工作坊教學的積極“參與者”,而不是“一言堂”的講授者;成了翻譯任務實施過程中的“協(xié)助者”,而不是任務的“布置者”;成了學生問題的“解決者”和“答疑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課堂真正成為了學生的課堂。對學生的翻譯學習過程,教師有了更大的包容。這樣的課堂,能真正激發(fā)學生的翻譯興趣,從而營造出“樂翻”、“好翻”和“翻好”的良好學習氛圍。
四、結束語
在高校打造金課,消滅水課的大背景下,以生態(tài)翻譯學指導的商務英語翻譯課程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顯得尤為必要。傳統(tǒng)的翻譯課堂知識陳舊;教師一言堂,學生齊步走,缺乏個性化學習;翻譯任務脫離社會。在生態(tài)翻譯學視域下,筆者重新梳理教學內容、整理教學資源、確定教學目標、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式、完善評價機制,構建了高效的商務英語翻譯生態(tài)課堂,為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翻譯人才提供堅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胡庚申.若干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的應用翻譯研究[J].上海翻譯,2017(5):1-5.
[2]曹湊貴.生態(tài)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7-105.
[3]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生態(tài)理性及其對翻譯研究的啟示[J].中國外語,2011(6):96-99.
[4]孫娟.母語文化與大學英語教學[J].湖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3):50-52.
[5]陳紅光.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信息化教學改革研究——以《應用文體翻譯》課程為例[J].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5):27-32.
[6]李明,仲偉合.翻譯工作坊教學探微[J].中國翻譯,2010(4):32-36.
[7]宋志平.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的翻譯教學反思[J].民族翻譯,2012(3):84-90.
[8]胡庚申.對生態(tài)翻譯學幾個問題“商榷”的回應與建議[J].中國翻譯,2014(6):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