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有英
由于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大多是“命題”作文,教師幾乎從來就沒有注重過怎樣教會學生進行“源頭活水”的“攝取”和“下鍋之米”的收集,因此,作文的素材問題,始終是作文課堂沒有解決的問題。借著學校開展“情景式續(xù)寫作文有效教學的探究”課題研究,我嘗試了一節(jié)《續(xù)寫作文——比手勁》公開課。
備課歷程
李白堅老師多次說過“生活是一切文章的源泉,生活也是作文的源泉?!边\用“現(xiàn)場演示”創(chuàng)設(shè)情境,通過教師手把手地教學,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眼、耳、鼻、舌、手”,學會觀察生活和了解生活,從而盤活作文教學中攝取“生活素材”的基礎(chǔ)階段,是具有可操作性、可重復性的作文教學道路。
如果我們要讓小學生寫一篇題為“比手勁”的作文,該如何幫助他們“攝取”有關(guān)“生活素材”呢?學生雖然懂得“比手勁”是怎么回事,但是卻不一定寫得好這篇作文。原因是:
(1)有的學生比過手勁,有的卻從來沒有比過手勁。因此,比過手勁的學生寫得出有關(guān)記敘文,而沒有比過手勁的,必定寫不出。
(2)有的學生記得過去自己比手勁的經(jīng)過,如果他比手勁的時間就在不久之前的話,他就可能寫得出來;有的學生雖然過去比過手勁,但是由于時過境遷,已經(jīng)忘卻,或者已經(jīng)模糊,那就未必能夠?qū)懞昧恕?/p>
(3)有的學生“比手勁”的時候十分認真,曾經(jīng)仔細觀察過“比手勁”的過程和方法,曾經(jīng)感受到“比手勁”時的心理和情緒,那么,他有可能寫得比較具體細致。而有的學生本來就不喜歡“比手勁”,比的時候,有氣無力、隨隨便便、毫不在意,就未必能寫得具體細致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示了續(xù)寫作文開頭后,如果不進行一些特殊的教學處理,只是一味地強調(diào)審題、強調(diào)篇章結(jié)構(gòu)、強調(diào)好詞佳句,就命令學生寫作,那么大部分學生肯定難以完成,即使完成了也不一定寫得精彩。
但是如果在作文之“前”,我們先帶領(lǐng)全班學生來比一比手勁,觀察一番“比手勁”的過程,感受一番“比手勁”的氛圍,體驗一次“比手勁”的心理活動,情況就一樣了。沒有“比”過“手勁”,可以獲得“比手勁”的生活;忘記了“比手勁”的過程,可以獲得“比手勁”的回憶;而最要緊的是,不曾仔細觀察過“比手勁”的細節(jié),就可以獲取有關(guān)“比手勁”的細節(jié)了。
課堂實錄
師:請大家準備好,同桌兩人站到課桌的兩邊,肘關(guān)節(jié)壓在課桌桌面上,每個人開右手的虎口,互相緊緊握住。我喊“一”的時候,不許用力,做好準備;我喊“二”的時候,全體看著老師;等我喊“三”的時候,大家再用力!看誰能夠把對手壓下去?
師:“一!”(這時,學生們屏住了氣息,互相緊握對方的右手。)
師:“二!”(全班同學已經(jīng)是箭在弦上,一觸即發(fā),就等著教師喊“三”了。)
師:“停——”
師:既然要寫“比手勁”的記敘文,就不能不記敘“比手勁”的對手。
生:是??!
師:那么你們是否仔細觀察了對手的基本情況呢?比如,對手是男同學還是女同學?叫什么名字?個子高不高?身體是胖還是瘦?是健壯還是瘦弱?對手的衣著、相貌如何?
生:沒有!我們只注意了你的口令!
師:那么,再來一次,請就地仔細觀察對手的情況,然后寫文章第一段,小標題是:一、我的對手。
(全體同學笑著點頭,表示理解。一邊繼續(xù)握著雙手,擺好姿勢,觀察對手,然后寫“一、我的對手”;第一段寫畢后——)
師:好,下面我們正式開始比賽!聽我的口令。(班級同學再一次互相握緊了右手。)
“一!”“二!”······“停——”(這次同學們大笑起來。)
師:為什么我又說“?!蹦??
生:您要我們注意“交戰(zhàn)雙方”的動作神態(tài)!
師:對呀!在寫動態(tài)性的記敘文的時候,怎么能不寫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呢?
現(xiàn)在,請大伙繼續(xù)互相緊握對手的右手,擺好姿勢,互相觀察對手的動作:左右手怎么放的?左右腳怎么站的?腰是否彎曲?頭是否低下?屁股是否撅起,等等。
不用說,第三次,連同學們也一起喊停了。他們知道環(huán)境也是可以加以襯托的內(nèi)容。
第四次,大家也一起“?!绷讼聛?,因為還應該注意握著的對方的“手感”:是肉肉的呢,還是骨感的呢?是出汗的呢,還是干干的呢?手上出的汗是冷汗呢,還是熱汗呢?
這時,教師還應該大聲提醒道:“大家注意!‘手感’也是可以寫進文章里去的!”
第五次,還可以讓學生注意,此時此刻自己心里想了些什么?同時教師還應該大聲提醒:“注意!心理活動也要寫進文章的啊!”
課堂反思
從以上“課堂實錄”我們不難看到,只要教師有了對“生活源泉”的重要認識,而且一項項地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五官加以“攝取”,如果生活的“源泉”確實已經(jīng)把學生的五官和小腦袋塞得滿滿的了,如果他們已經(jīng)擁有了比較富足的“生活素材”了,那么,活動以后的作文,就應該具有比較好的素材基礎(chǔ)了。
在以上的作文課上,確實沒有進行“字、詞、句、篇、段、篇”的教學,也沒有從“語文”的角度解釋文章做法,甚至沒有提供什么“好詞佳句”。課堂所進行的,只是將現(xiàn)實生活原形進行了重現(xiàn)、夸張、放大、分隔和分析。而學生,在這個“比手勁”的“現(xiàn)場演示”情境中,運用自己的五官,將鮮活的“生活素材”貯存于他們的小腦袋里,無數(shù)語匯也就隨著它們自身生活實踐的展開而充分調(diào)集起來,進行了排列和組合、剪輯與拼裝,于是,一種生動細膩的“比手勁”的作文語言交流,就這樣漸漸建立起來了。
由此看來,對于小學生來說,在進行續(xù)寫作文中如何引導學生攝取“生活素材”,是萬萬少不得的“詩外功夫”,也是絕對必要的“活水源頭”!每堂作文課其實只是一只“麻雀”,我們只要剖析了一只“麻雀”,以后不論學生自己參加任何活動,都會注意類似的行為和動作,而以后一切帶有這種性質(zhì)的“生活素材”,他們也都會有意無意地進行關(guān)注和觀察了。再寫作文時,學生們就會用他們的“眼、耳、鼻、舌、手”去攝取身邊的“”生活素材了
(作者單位:隴川縣民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