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梅
摘要:本篇文章的目的是探究責任制整體護理在康復科臨床護理中的實行效果。所采用的方法是從康復科隨機抽取100人,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實施責任制整體護理的方法,而對照組沒有采用責任制整體護理的方法,計算兩個組的患者的滿意程度。探究的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對臨床護理的滿意度要高于對照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具體結果見下表格。兩個結果的差異具有統計學的意義。由此,得出的結論是責任制整體護理在康復科臨床護理中取得了良好的反響,對患者的術后康復有很大的幫助,有效緩解了病患的癥狀,并且在康復科臨床護理中得到了廣泛使用。
關鍵詞:責任制整體護理;康復;臨床護理
康復科臨床護理是所有科室中的重中之重,因為康復科的臨床護理直接關系到病人術后身體各方面機能的恢復,對患者病癥的緩解是相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而責任制整體護理對于患者的康復有積極作用,該護理方法是全方位地為患者的病情考慮,針對每個患者的身體狀況要采取不同的康復護理措施,安排專門的護士對患者進行細心的看護,并及時檢查患者的恢復狀況。另外,對每一個護士來說,都要安排2~3個患者,全天陪同患者并且要盡量滿足患者的要求,全心全意地服務于患者。本次探究的經過及得出的結果,現在進行以下報道: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陜西省西安市的第一人民醫(yī)院康復科在2013年6月~2015年9月收治療的患者中隨機抽取100個患者作為探討話題的研究對象,將隨機抽取的患者平均分成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男患者36個,女患者14個,年齡大都在7~36之間;而實驗組男患者20個,女患者30個,年齡大都在45~60之間。從兩組對比的數據上來看,對照組和實驗組在年齡和男女比例上沒有太大的差別,也就沒有相互比較的意義。
1.2方法
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不同的臨床護理方法,對實驗組采用責任制整體護理的方法,而對照組并未采用該護理方法,時間確定為一個月,在此期間兩個組對患者的護理時間要保持一致,并且不同病癥的病人護士要采用不同的護理方式,兩組記錄患者病情的次數和時間點要一致。經過一個月的康復,觀察并分析兩個組的患者的滿意程度和恢復情況。
1.3判斷方法
通過對比兩組患者對臨床護理的滿意程度來判斷。如果實驗組的總體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的總體滿意度,那就說明責任制整體護理在康復科臨床護理中有良好的效果;但如果實驗組的總體滿意程度低于對照組的總體滿意程度,則說明責任制整體護理在康復科臨床護理中并沒有發(fā)揮積極的效果。通過兩組的數據來判斷其差別是否具有數學意義。
1.4數學方法
采用t檢驗的方法對兩組獲得的滿意度數據進行檢測,計算數據的單位為百分號,同時也要計算出數據的偏差和標準差,代入計算,若求得的p小于0.05則說明兩組數據的差別具有數學研究的意義,也就是說責任制整體護理實行取得了良好效果,那么反之結果則相反。
二、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在進行臨床護理之后,對責任制整體護理的滿意程度如下。在實驗組中,非常滿意的有30(60.0)人,一般滿意的有12(24.0)人,不滿意的有(16.0)人;而在對照組中非常滿意的有25(50.0)人,一般滿意的有13(26.0)人,不滿意的有12(24.0)人。由兩組的滿意程度的數據可知,實驗組的用滿意程度大于對照組的總滿意程度,并且兩組的差異具有數學意義。見表1
三、結論
據統計,康復科的患者的狀況各種各樣,其中完全失去自理能力、大腦沒有意識的病人占到95%。這也就需要一個合理的整體護理體系來協助這些病人的康復。經由上面的數據可以知道,責任制整體護理不僅可以有效幫助患者的康復,還能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及時向負責的醫(yī)生匯報患者的恢復情況,有利于醫(yī)生對患者的康復方案的正確調整。
責任制整體護理在其他護理方法中有很大的優(yōu)勢,其不同在于完善了護士科的管理和建立完善的護理體系。其具體方法是,對護士的自身素養(yǎng)要嚴格要求,定期學習醫(yī)護相關的知識并采取考核的措施進行考核;護士長要針對不同情況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向患者宣傳責任制護理的良好效果,并做好示范作用;制定出合理的安排護士的方法,縮短護士在不必要事情上的時間,并且要及時記錄患者的恢復情況;加強患者對責任制整體護理的理解。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康復科臨床護理中采用該護理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對醫(yī)院護理科來說無疑是一大的突破。探討的結果也向我們展示了責任制整體護理符合患者的意愿,使得護理對緩解患者的病情更加有效,同時也完善了醫(yī)護管理。責任制整體護理的方法將會在康復科臨床護理中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何勤忠,趙紅梅,黃利平.對聘用護士實施績效評價管理的方法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7,16(12): 134-136.
[2] 邱林麗,楊鐵梅,李海燕.功能制排班影響整體護理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外醫(yī)療,2016, 10(2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