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科
摘要:目的 分析比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時機溶栓治療的效果。方法 納入 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心內科收治的 36例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溶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溶栓時機分為 A、B、C 3組 每組12例。觀察溶栓后兩組患者的心功能及血管再通情況血管再通有效率,并判斷血管再通有效率。結果 溶栓治療后A、B、C3 組患者心功能;血管再通有效率;住院時間(d)以及胸痛緩解明顯不同,A 組最好,B 組次之,C 組最差,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 0.05)。結論 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療效果隨發(fā)病時間延長而逐漸下降,3h內最佳,超過6h溶栓效果較差。
關鍵詞:溶栓;心肌梗死;治療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血管疾病中一種常見的危急病癥,其是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使得心肌缺血所致,其致死風險較高[1]。目前治療方式主要有藥物溶栓、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緊急冠狀動脈旁路搭橋術等。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介入和搭橋手術應用逐漸增多,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無條件實施這兩種手術方式,或因為手術時間延遲將錯過再灌注最佳時機,對于這部分患者,選擇溶栓是最好的方式。溶栓主要通過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等藥物作用,促進血管內已經形成的血栓發(fā)生溶解,快速而簡便,但需要掌握嚴格的適應癥,把握合適的時機 [1]。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溶栓時機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療中的臨床效果,為此,針對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開展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心內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所有病例均符合WHO 的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應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A、B、C三組,各12例。A組患者溶栓時機為發(fā)病3h 以內,年齡39歲~77歲,平均60.3歲;其中男7例,女5例。B組患者溶栓時機為發(fā)病3 ~ 6h,年齡38歲~75歲,平均58.6歲;其中男8例,女6例。C組患者溶栓時機為發(fā)病6 ~ 12h,年齡40歲~74歲,平均59.6歲;其中男8例,女6例。證實本研究可比。 本研究獲倫理學委員會批準,且兩組均符合本研究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其納入標準為:經心電圖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后2 h內送診;具備溶栓指征;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無溶栓指征者、合并其他心腦血管疾病者。
1.2治療方法
①溝通病情:給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的溶栓必要性,治療應當注意的問題及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②溶栓準備:一經確診后立即給予臥床休息,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血壓、血氧飽和度監(jiān)測(維持血氧飽和度≥94%),鼻導管吸氧,建立靜脈通道??诜p抗(阿司匹林腸溶片300mg+氯吡格雷片300mg)及調脂(阿托伐他汀鈣片400mg)、抽血急查血常規(guī)、凝血四項。③溶栓:a:溶栓前皮下注射依諾肝素鈉(0.4ml:4000AxaIU/支)0.3ml;b:阿替普酶的使用:(最大劑量100mg)對于癥狀發(fā)生在6小時以內的患者,采取90分鐘加速給藥法:靜脈注推15ml,隨后按0.7mg/kg體重劑量持續(xù)靜脈滴注30分鐘(最大劑量50mg);對于癥狀發(fā)生6-12小時的患者,采取三小時給藥法:首先靜脈推注10mg,隨后1小時持續(xù)靜脈滴注50mg,剩余劑量每30 分鐘靜脈滴注10mg,至3小時末滴完。c:阿替普酶推注完畢后,抗凝藥物選擇,皮下注射依諾肝素鈉(0。4ml: 4000AxaIU/支)o.4ml,q12h。檢查心肌酶、凝血酶原時間、電解質、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腎功能,然后在心電監(jiān)護下開始靜脈溶栓。分別于就診時,溶栓前,溶栓開始30min、60min、2h、4h 做心電圖,出現(xiàn)再灌注心律失常時隨時記錄心電圖,在溶栓前,溶栓開始2h、4h、6h、12h、14h抽血化驗心肌酶系列,觀察胸痛是否減輕,有無皮膚、黏膜出血,有無血尿、黑便、便血、嘔血等出血現(xiàn)象。
1.3 觀察指標
溶栓開始后評估胸痛程度,動態(tài)觀察心電圖、心率、節(jié)律變化,測定心肌壞死標志物;記錄超聲心動圖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作為心功能指標。比較兩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TIMI 血流分級、出血事件發(fā)生率、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9.0軟件,計數(shù)資料 行χ2檢驗,用率表示,計量資料行 t 檢驗,用(x± s ) 表示,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三組患者溶栓治療后的心功能情況比較
A組最好,B組次之,C組最差,分別為(48.2±2.4)%、(41.5±3.1)%、(36.7±1.9)%,3 組間比較,P =0.024,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溶栓治療后 A、B、C3 組患者有效率比較
A組患者有效率最高(92.00%),B組次之( 68.50%), C 組最低(23.50%),P =0.016,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住院時間(d)以及胸痛緩解時間(min),A組均明顯短于BC兩組,C組最差。差異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內科常見的急癥,也是患者死亡的常見原因。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等原因致使冠脈血管阻塞,發(fā)生缺血缺氧,嚴重時引起心肌壞死。在心肌壞死以前充分開通閉塞血管可以阻止這一進程,盡早恢復閉塞冠狀動脈血流,從而最大限度地挽救瀕臨壞死的心肌,爭取更多的心肌存活,減小梗死面積,防止或減少心腔擴張及改善心肌的收縮、舒張功能,改善近期和遠期預后。一些大規(guī)模臨床研究表明:及時的溶栓治療與心肌梗死面積大小、病死率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2-3]。急性心肌梗死與血栓形成過程密切相關,心肌再灌注治療可以使受阻的冠狀動脈血流再次通暢,恢復心肌供血供氧,因此可以挽救瀕死心肌并防止梗死范圍的進一步擴大,成為臨床上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療策略。
[1]葛均波,戴宇翔.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診斷和優(yōu)化治療[J].天津醫(yī)藥,2017,45(11):1121-1123.
[2] 馬文杰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藥物的研究進展 [J]. 天津藥學 ,2017,29(3):52-57.
[3]顏紅兵,向定成,劉紅梅等.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療中國專家共識[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 ,2018,26(4):18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