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緒國
2019年的高考“考綱”已經發(fā)布,作文“示范題型”中有六個示例,請看下表:
一、寫記敘文,應創(chuàng)設情景
在高考優(yōu)秀作文中,記敘文歷來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寫得好,能讓閱卷老師看后飽含熱淚,你想不拿高分都困難!但你必須找準材料的切入點,文章必須有“動情點”。切忌胡編亂造,對于宏大敘事的寫作材料,如果能找到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創(chuàng)設一個場景,寫出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感受,讓“我”到文章中去做,去看,去說,去想,去感動人,那就做到了化大為小、化虛為實了。如:
我的老家,有著“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的曼妙,有著能激起西施拂水漣漪的“水尤清冽”的小潭,還有這炊煙裊裊后,家里人特有的悠揚的呼喚:“伢子喲!吃飯嘍……”
吃飯是一件簡單卻又幸福的事。在昏黃的燈光下,勞累了一天的人們都找到了歸宿,有了家的依靠。每當奶奶顫巍巍地端出綠油油的炒青菜,黃澄澄的南瓜餅,白花花的豆腐腦等讓我垂涎三尺的美食,我便會猴急起來。正所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每每看我被燙得齜牙咧嘴還不肯撒手時,奶奶便會嗔怪“怪不得坐不穩(wěn)?。≡瓉硎菍俸锏摹薄盀槭裁磳俸镅?,奶奶?”“猴急呀”家里便會迸發(fā)出一陣酣暢的大笑。
——《老家》
這是2017年高考考場的一篇優(yōu)秀作文片段。應該說將文題寫成一篇記敘文,難度有些大,但考生很聰明,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載體——老家,暗含關鍵詞“美麗鄉(xiāng)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寫作對象——“吃飯”,暗含關鍵詞“中華美食”?!拔摇必灤┢渲?,寫“我”看到老家的美景,吃到的美食,“我”所感受的親情,通過語言、動作、心理的刻畫,讓人感到了家的幸福!
二、寫抒情散文,應巧用人稱
抒情散文是考場中易得高分的一種文體。但寫家國情懷、社會擔當、責任意識這樣的話題時,如果抒情的角度沒有選好,就易流于空洞,不易感染人,難以引起讀者共鳴。如巧用人稱,那就能化剛為柔,飽含深情。如第二人稱的運用,將寫作對象當作人來寫,這是一種對話的語境,暗含一個“我”,便于抒發(fā)情感。如:
當昔日的陰霾散去,當沉睡的巨龍在槍炮聲中被驚醒,我看到他奮力地舞蹈,以藍天當幕,以五岳做伴,以江海為盟。
中國,你可曾看到,山川為你起舞;
中國,你可曾聽到,日月為你喝彩;
中國,你可曾感到,世界為你的搖身一變而震撼;
中國,你可曾聽到,億萬華夏兒女為你引吭高歌,為你唱一支開放的歌。
當畫軸展開,向世人展示著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時,那清新淡雅的祥云符號已不再只是和平與安詳?shù)南笳鳎闪四阆蚴澜绯ㄩ_臂膀、洋溢著熱情的笑容,擁抱每一個賓朋,你以東道主的博大胸襟向世界展示你的友好。此時的你,已不再是那個關上大門、自以為是的小民,也不再是那個曾被人肆意踐踏的落后者,而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者。
——《總想為你唱支歌》
這是2011年高考課標卷的一篇滿分作文片段。文章以第二人稱來行文,有個大大的“我”字,從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在深情地歌唱崛起的中國,歌唱巨龍的蘇醒,歌唱改革開放的成果,歌唱蓬勃向上的中華民族在科技、經濟、民生、教育,以及民族心態(tài)等方面的變化,表現(xiàn)出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表達了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健康情懷。用第二人稱來行文,易形成整句、排比句,更易表達愛國情感和愛國熱情,將這種情感寫得可感可觸!
三、寫議論文,應展現(xiàn)思辨
議論文是考生寫得最多的一種文體。高考作文最忌人云亦云、宿構套作,考查的是每個考生對社會、對人生獨特的看法和思考,所以必須有“我”的參與,有“我”的參與,文章才有個性色彩;有“我”的參與,才能思考得更深刻?!拔摇痹趨⑴c過程中,要注意行文的思辨性,在就事論事之外,要聯(lián)系現(xiàn)實做拓展議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橫向思維,把事物放到普遍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在“關系”的展開過程中,去觀察事物運動的特點,進而了解事物的本質,做出準確的分析論斷。如:
對于此,我在為祖國崛起而深感驕傲的同時,也有著一絲擔心——我們是否在一些成就面前失去了清醒?
就“經濟成就”而言,誠然,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成就突出。我國已于去年成為GDP世界第二的國家。但這些所謂的GDP快速增長是有代價的,資源的消耗、環(huán)境的破壞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其實,在清朝晚期,中國的GDP也是世界第一,比美國還牛,而英國只用了幾千名士兵和幾十艘軍艦就輕易打敗了幾億人口的大清帝國。因此,唯“GDP”論是錯誤的,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要想邁向現(xiàn)代化,仍需要很長一段路要走。我想,中國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與高層領導者們對其清醒的認識是有很大關系的。
其實,在其他方面,中國的成就雖大,但仍不足以用來自夸,而是需要加以清醒的認識。
我一直很佩服溫家寶總理的“清醒論”,他說“中國政府是十分清醒的”,認為只有清醒,才能不斷地發(fā)展與壯大。古語云“居安思危”,我想,溫家寶總理所說的清醒正是源自于這種危機意識。試想,如果中國政府沒有這種清醒認識與危機感,國家何以能挺過亞洲金融風暴、非典、汶川大地震與金融危機?更何以不斷實現(xiàn)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與民生的持續(xù)改善?
——《清醒面對祖國巨變》
這是2011年課標卷的一篇滿分作文的片段。該生沒有人云亦云,而是在面對鮮花掌聲、歡呼鼓噪時獨自保持一份清醒,從中國崛起的大好形勢中,冷靜觀察其中蘊含的危機、潛在的不利因素;辯證地對待成就,對待贊揚。如果沒有“我”的參與,怎能如此逆向思考?如果沒有“我”的參與,怎能有如此充滿個性的語言?比如列舉比美國還牛、GDP是世界第一的清王朝卻敗在英國幾千名士兵和幾十艘軍艦的手下,不啻盛世警鐘!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如能通過“花”與“葉”,來寫“世界”與“乾坤”,應該是很好的,但必須通過“我”去展現(xiàn),如此,宏大敘事才不至于淪為政治圖解,也才是真正地用文學反映社會現(xiàn)實。
(責任編輯 / 吳? 鋒)
不難發(fā)現(xiàn),示范題型中全國Ⅰ卷的寫作材料都與社會時政相結合,都是關注時代與國家的話題,寫作指令中都有“你”。試想,如果在作文中空談家國情懷、社會責任、理想抱負等,在宏大的敘事之中缺少“我”的參與,那么,這樣的作文與干癟的政治問答題又有什么區(qū)別呢?所以,在寫作之中如何巧妙地再現(xiàn)“我”尤其顯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