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池英
摘要:現代教育中學生智力的開發(fā)、道德的培養(yǎng)、思維的引導很關鍵,高中語文教師發(fā)揮重要作用,加強美育與德育的有效融合,在循序漸進中提升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鼓勵他們突破自我,努力奮斗后即可成為不可多得的棟梁之才。知識經濟時代審美教育、道德教育缺一不可,高中語文通過教學內容的補充、教學步驟的簡化、教學策略的實施,充分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的成長需求,對于“以美育德”思想的全面滲透來說也很有利,何樂而不為呢?
關鍵詞:高中語文;美育德育;教學滲透;分析;探索
引言:美育旨在利用內涵豐富的文學作品,誘發(fā)學生對美好事物的理解,最終形成高尚的審美追求。德育應在合適的時機內,通過事物的啟發(fā)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等。美育德育互相滲透,語文教學特色盡顯,高中生敢于嘗試一切有挑戰(zhàn)性的社會活動,就能在全面發(fā)展的道路上走的一帆風順。下面筆者特意憑借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高中語文課堂美育、德育的內涵做了具體分析,又結合著學生們的實際需要,總結了一些有效滲透的辦法。
一、美育和德育的內涵分析
首先,美育也稱為審美教育,要運用形象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知、情、意的實踐能力。美育目標很明確,就是學生的全面塑造,具體實施過程中鼓勵他們自我完善,嘗試融入個人情感,學生主動學習了文化知識,養(yǎng)成了良好的審美習慣,將來才有能力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其次,德育作為道德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方面的實踐活動,要求教師按照規(guī)定計劃豐富學生信念感,增強社會責任感。道德規(guī)范主動接受,德育知識不斷內化,高中生成為具有獨立人格魅力的人,可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很大貢獻。
二、美育與德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的研究
(一)營造氛圍,有效滲透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實現美育與德育的融合,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考慮他們的實際學情。首先,教師要發(fā)揮作用,營造美的教學氛圍,告知學生:希望你做一個善于傾聽、樂于表達、敢于實踐的人,學習語文知識快樂很重要,集中情感因素走進人物內心,你將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例如,學習《雨巷》這篇課文的時候,我選擇用語言營造凄冷氛圍:同學們,你們去過江南嗎?在那悠長的、寂寥的小巷中一位撐著油紙傘的姑娘緩緩走過,你能想象出這樣的畫面嗎?作者孤獨、憂傷、惆悵、失落、哀怨,那么我們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完這首詩?…簡單的幾句話,就點燃了學生的閱讀熱情,他們略帶悲傷的理解,嘗試具體解讀意象,“美”的課堂對其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來說大有助益。其次,選擇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后鍛煉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誦。學生情感發(fā)生了變化,審美體驗過程中獲得的感受不同,這遠比教師直接灌輸的效果好得多。例如,講授《故都的秋》相關內容時,我用多媒體一邊展示圖片,一邊為學生說明“由景入情”的重要性。確保他們的注意力足夠集中,又播放了一段視頻實現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想象空間的擴大。詳細的教學設計充滿吸引力,美的氛圍、美的情境引導學生自由表達,這樣的教學實踐為美育教育理念的滲透奠定下了良好基礎。
(二)引導學生,有效滲透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為學生展示了多彩的世界,教材本身也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審美系統(tǒng),明確了美育目標后,不斷加強德育教育,需要教師主動聯系生活實際,通過社會中平凡事物的感知,促使學生發(fā)現更多道德之美。例如,講授《雷雨》一課時,教學重心不妨放在學生角色理解、情感體驗的培養(yǎng)上,帶領他們走進戲劇世界,“角色扮演”活動中提高他們的文字感知能力及綜合運用能力。德育目標可以設定為:欣賞視頻,質疑討論,使高中生更好的認清具有濃厚封建性的資產階級家族的腐朽。對比我們的現實生活,學生必有好多的話要說,他們看見家庭的平等、社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再回憶劇中人物的復雜個性,在兩種情感的強烈沖擊下,更容易懂得一個道理:時代在進步,生活在改變,作為當代高中生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美的眼睛,努力奮斗后成為有追求有理想的人,自覺遵守道德準則,用心維護社會和諧。美育工作以及德育工作為我們帶來了全面發(fā)展的機會,高中階段做好選擇,人生價值越來越高,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祖國的富強和繁華始終需要我們這方力量的支持。
(三)組織活動,有效滲透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實施美育策略和德育策略,針對教材中重點、難點、關鍵點內容的理解雖然關鍵,卻也不能忽視了學生思維拓展,創(chuàng)造潛能的挖掘。經典閱讀是提升學生文化修養(yǎng)的最好途徑之一,基于此,語文教師應該組織各種類型的教學活動,使不同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后,能從課外獲取不一樣的情感體驗,最終懂得更多的做人道理。通過自己感受美、表達美和創(chuàng)造美,高中生語文思維十分活躍,教師扮演著“監(jiān)督者”的角色,觀察他們的課堂表現,總結過后便可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3]。例如,教學完《拿來主義》后,班上同學基本都認清了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tài)度應該是“批判地繼承”。他們還從中外文化交流現象的具體分析中體會到了魯迅先生雜文的幽默性特點。為了使學生一直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我在尊重課堂教學成果的同時又組織了主題討論活動。要求:(1)學生回答拿來主義,并從現實生活中選擇相似案例展開深入的理解。(2)一邊理清全文思路,一邊樹立自己的觀點,想一想現在的自己能夠為文化遺產的繼承做些什么?(3)小組搜集相關材料,共同追求真善美,走出了固定范圍的拓展學習,高中生思想狀態(tài)改變以后,政治素質正好實現了全面發(fā)展,一舉多得。
結束語
總而言之,不論是美育還是德育的滲透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過程中還面臨著較大阻力。新形勢下,讓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共同進步,對于高中語文教學工作的有序推進來說意義不同。美育德育伴隨學生終身發(fā)展,他們主體創(chuàng)造力很強,審美道德水平在提升,不用老師的督促也將踏入全新的領域,豐富知識體系,積累實踐經驗,成為高素質的全能型人才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史曉慧.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與美育[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8(20)178-179.
[2]劉榮.涵品養(yǎng)慧育新人——淺談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學周刊,2018(09)80-81.
[3]姜文峰.激活潛在美育元素還原語文教化功能--淺談美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與滲透[J].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上旬),2018(15)49-49.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xié)會2019年度課題《美育與德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課題批準號:XJKX19B42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