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輝
摘要:隨著科技、信息經(jīng)濟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先進的信息技術在生產(chǎn)、生活的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給人們生活提供無限便利的同時,也給教育教學活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以多媒體為代表的先進信息技術因而自身特有的優(yōu)勢被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活動中,受到了廣大師生的青睞和認可。為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積極探究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策略,將其與語文教學巧妙融合起來,為枯燥的語文教學注入無限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技術;豐富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交流平臺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理念已很難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及人才培育的需求。如何通過教學模式的轉(zhuǎn)變和更新實現(xiàn)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已是教師普遍關注的話題。而信息技術作為新型教學手段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廣泛運用為教師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诖耍疚膹墓P者自身的教學實踐工作經(jīng)驗出發(fā),針對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一番個人看法的闡述,以期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借鑒和參考。
一、利用信息技術豐富資源,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課前準備工作不僅指教師的備課,還包括學生的預習。預習能夠幫助學生提前感知所學內(nèi)容,使其對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有基本的把握和了解,從而提高課堂聽課的針對性和目的性。為了提高學生的預習效果,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查詢、搜集相關資料,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教師也可利用信息技術制作教學微視頻,以此來指導學生預習,從而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為后續(xù)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好基礎。
例如,以《在牛肚子里旅行》這篇課文為例,這是一篇小品科學文,通過講述兩只蟋蟀玩耍時,其中一只不慎進入牛肚子中又僥幸逃脫的故事,對牛胃的構(gòu)造和功能進行了介紹。在教學前,我先讓學生利用網(wǎng)絡查詢與下列問題有關的資料:牛胃的構(gòu)造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反芻?有什么好處?等等,并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內(nèi)容,初步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中心思想。我也在課前制作了微課,對本課的生字詞、對重點語句如描寫青頭行動和語言的語句進行了細致地講解,讓學生在預習的時候觀看、學習。如此,通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前的準備工作,不僅提高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還指導學生高效地預習了新課內(nèi)容,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新課知識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情境教學一直以來是教師比較青睞且樂于采用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它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興趣是成功教學的先決條件,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因而以學生的興趣為先導巧妙設計教學活動是很有必要的。而信息技術的運用為情境教學的更好地開展提供了可能。它本身具有的集圖、像、畫、音于一體的特征能夠?qū)⒖菰锏奈淖忠陨鷦?、直觀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從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內(nèi)在動力。小學語文教師應以教學內(nèi)容為依據(jù),在教學中巧妙、合理地設置教學情境,從而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推動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例如,以《趙州橋》這篇課文的教學活動為例,單單閱讀文字,學生很難直觀地感受到趙州橋的雄偉、壯觀,而且大多數(shù)學生也沒有去過趙州橋,對其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識,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和視頻,從整體到局部,全方位地展示趙州橋的特征,給學生造成直觀的影像,使學生對趙州橋堅固的橋身設計、精美的圖案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對照課文,閱讀課文對趙州橋的描述,便能收到不錯的效果。如此一來,通過借助信息技術營造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不僅加強了學生的感官體驗和感受,還增強了學生對文章描寫事物的了解和認識,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效果,促進了課堂教學質(zhì)量和效率的提升。
三、利用信息技術交流平臺,增強師生課后互動
伴隨著信息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各種各樣的交流平臺也不斷涌現(xiàn)出來。微博、微信的興起,論壇、貼吧的流行方便了人們之間的交流,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小學語文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利用各種交流平臺與學生建立聯(lián)系,針對學生課上沒有聽明白的問題及時進行答疑解惑,在增強師生互動的同時,解決課堂上遺留的問題,從而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率。
例如,以《掌聲》的教學活動為例,完成課文知識的講解活動后,我圍繞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給學生提出了幾個問題作為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在課下深度閱讀課文后,思考并解答問題。問題主要有:全文以什么為主線貫穿全文的?兩次“掌聲”體現(xiàn)了英子內(nèi)心怎樣的變化過程?文章傳達了怎樣的情感?等等。在課下,利用班級論壇或是微信交流群與學生探討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學生不懂的地方、沒有完全理解的地方再次進行解答。如此一來,便實現(xiàn)了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使教師能夠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彌補了課堂時間不足的缺陷,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效果。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工具在教育教學中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從自身學科的特點出發(fā),不斷探究信息技術更多有效的運用策略,感受信息技術給教育教學活動帶來的全新體驗,為枯燥的課堂教學注入無限生機,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樊宇峨.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效融合探究[J].廣西教育,2017
[2]王丹.基于信息技術的語文有效教學的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