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軍
生物學學科素養(yǎng)的生命觀念要求“學生應該在較好的理解了生物學概念性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生命觀念,并能夠用生命觀念認識生命、解釋生命現象?!?/p>
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學生“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fā)展中的應用。”生物學科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其知識體系中存在大量專業(yè)性概念,概念教學是生物教學不可回避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概念教學課堂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著突出的問題,集中體現在課堂知識點平均用力。由于生物概念繁多、瑣碎,導致每節(jié)課學習的的內容較多,如果平均用力,每個知識點都一帶而過,就會使學生對核心概念的學習、理解停留在淺薄的表面,缺乏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在應用時就表現出很大的欠缺,在考試中也因為概念理解不深入而大量失分。
所以,在生物課堂上,如何聚焦核心概念,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我認為:在生物課堂上,教學設計要突出重點,在課堂時間和活動的設計上,把核心概念與一般概念區(qū)別開來,應將課堂上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核心概念上,對一般概念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有效地落實新課程的理念。
帶著這樣的思考和初衷,我這樣設計了《神經調節(jié)的基本方式》第一課時。
用教材上的“想一想,議一議”引入,讓學生回想自己的生活體驗后回答,教師不予置評,告訴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后再來回答,帶著懸念學習新課。(大約1分鐘)
其實,除了剛才我們對疼痛的反應外,還有許多相似的反應,比如:出生時吮吸母乳、眼前有異物眨眼等等。無論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活動,都主要靠神經系統來調節(jié)。神經系統的基本調節(jié)方式是反射。(大約1分鐘)
(大約10分鐘)
先采用“學生閱讀---找出實驗操作關鍵詞---標畫出來”的方式自主學習,然后1-2名學生展示答案。答案統一后,在課本上補充修改完善圈標“兩人一組、坐、一腿著地、另一自然搭、手掌內側邊緣、上面腿膝蓋下韌帶”。
教師點撥要點:問“自然是什么意思”,引導學生解釋出“放松,不緊張,不要用力”。讓學生比劃手掌內側邊緣,讓學生觸摸膝蓋下面的柔軟的韌帶部位。為該實驗的成功完成奠定基礎。
由于教室學生太多,空間緊張,選兩組學生在講臺上進行實驗。并布置任務:回家與家長進行實驗。
其實,我們前面說得這些活動,都是反射,縮手反射、吮吸反射、眨眼反射、膝跳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請大家找出反射的概念。(大約1分鐘)
(大約7分鐘)
學生通讀概念,嘗試找出關鍵詞,展示,統一答案,標出三個關鍵詞“神經系統、對體內外刺激、有規(guī)律的反應”,學生解釋每個詞的含義。
教師舉例解釋:縮手反射,就是一種反射。這個反射通過神經系統完成,刺激是體外“扎或燙”的刺激,縮手反射大家的反應動作都一樣,都是手縮回來。
學生舉一個例子。(眨眼反射)
教師出題,學生辨析是否是反射。
1、聽到汽車喇叭聲行人躲避。
2、吃東西分泌唾液。
3、草履蟲遇到食鹽逃離。
4、我用手指觸碰含羞早的葉子,害羞草葉子合攏。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講評。
,讓學生明白,沒有神經系統的草履蟲和植物對刺激的反應不是反射。
反射是怎么完成的呢?人體內是不是有完成反射的線路呢?
(大約15-20分鐘)
學生觀察圖4-56縮手反射示意圖,閱讀文字,思考以下問題:
1、反射弧由哪幾部分組成?有順序嗎?從哪里看出來的?
2、標出各部分功能的關鍵詞。
3、怎么區(qū)分感受器和效應器?
4、圖中的神經中樞在脊髓還是在大腦?為什么?
5、說出完成縮手和感到燙的路線。
學生展示,教師講評并補充。
1、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組成(學生都能回答出來),有順序,圖中有箭頭。(令人吃驚的是:大部分學生沒注意到這個重點信息)
2、感受器:感受刺激,產生神經沖動。神經中樞:接受信號,產生神經沖動。效應器:做出動作。(學生找出的關鍵詞太多)
3、感受器是長方體、皮膚的結構圖,上有血管和神經末稍。效應器是梭形,是肌肉。(個別學生能聯系前面的知識回答出來。)
4、難度較大,有1、2個學生能回答出來。引導學生回顧前面88頁學過的內容,再次對比大腦皮層和脊髓的形態(tài)結構:大腦的神經中樞在外面,在大腦皮層上,脊髓的神經中樞在里面,蝴蝶型。
5、學生說前者,很容易說出,老師講整個縮手反射的過程。強調,從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傳遞完成,反射進行。從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上傳-大腦,傳遞完成,感覺形成。因為,后者傳遞時間比前者長,所以,我們先縮手后感到疼或燙。
從上課的效果來看,這樣的設計有效,也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一方面,課堂重點突出,學生很明白哪里是重點內容。另一方面,在重點內容上放了足夠的時間和活動,學生理解核心概念比較透徹,同時教師也教給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方法,訓練和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讀圖識圖的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