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
統(tǒng)編本教材與以往的人教版教材相比有著許多顯著的變化,充分體現(xiàn)了初步培養(yǎng)學生“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等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訴求。以二年級教材為例,其中一大變化就是增加了大量“講故事”的要求。從第1課《小蝌蚪找媽媽》起,就在課后習題中安排了借助圖片、提示語等講故事這一要求。如何更好地發(fā)揮教材中“講故事”的教學功能,筆者以為,我們需要重構課堂“講故事”教學的策略。
一、在準確定位中循序漸進
關于“復述”這一語文能力的達成,統(tǒng)編本教材是通過“二年級借助圖片等講故事、三年級詳細復述、四年級簡要復述、五年級創(chuàng)造性復述”這樣來安排的。整體線索清楚,由易到難,螺旋上升。可是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一線教師在具體教學中任意拔高年段目標。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小馬過河》時,讓學生用第一人稱來講。再如一位老師教學《羿射九日》時,讓學生對“人類的日子非常艱難”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對照復述的長線安排,很明顯這兩位教師的要求超出了二年級學生的水平。長此以往,必將挫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復述這個概念,統(tǒng)編本教材在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才向?qū)W生正式提出,之前教材中一直是以“講故事”出現(xiàn)。對于二年級的學生,筆者以為只要能把故事大概地講述出來,語句比較流暢就可,切不可要求過高。
如二年級下冊《千人糕》一課,雖然文中為學生的講述提供了千人糕制作的流程圖,但是如果要求學生將過程講得一清二楚,就需要非常好的邏輯思維能力,這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太難了?!督處熃虒W用書》中有這樣一段建議,“引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插圖,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學生能借助插圖講述,能夠列舉即可。不用按照順序,或者窮盡所有的要素”。教學中,筆者在評價學生的講述時就定位在講清楚幾個要素就可。沒能講到的要素,則引導其他學生提問,通過二次解答來完成。
二、在順勢而為中巧用支架
二年級的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較差,要求他們把學過的課文內(nèi)容講述出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統(tǒng)編本教材在每次要求學生“講故事”中,都會根據(jù)文章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圖片”“關鍵詞句”“表格”等多種形式的支架,以降低學生講故事的難點。
如二年級下冊《鄧小平爺爺植樹》一文,要求學生能借助插圖,說說鄧爺爺植樹的情景。筆者發(fā)現(xiàn),文中插圖畫的是鄧爺爺為小樹澆水的畫面。此畫面不能完整地向?qū)W生展示植樹的過程,如果僅憑這張插圖就讓學生進行說話,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默讀第3自然段,圈出描寫鄧爺爺植樹動作的詞語。再在交流中隨機板貼“挖坑”“選苗”“移樹入坑”“揮鍬填土”“扶正樹苗”等關鍵詞。最后讓學生借助插圖和關鍵詞來說說鄧爺爺植樹的情景。筆者巧用 “關鍵詞”和“圖片”這兩種支架,學生不僅能將課文中描寫的情景說出來,還能結合插圖發(fā)揮想象,將文中沒有寫到的給樹澆水這一步添上去,使植樹過程更加完整。
再如《蜘蛛開店》,這是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中的一篇課文。經(jīng)過一年的講故事系統(tǒng)訓練后,學生對借助“插圖”“關鍵詞句”等方法均有認識。因此,在指導學生“講故事”時,教師不必拘泥于文中提供的示意圖一種支架,可以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提供多種支架,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水平進行選擇。
運用支架指導學生“講故事”,關鍵還在于順勢而為,因文而異。教材中提供的支架只是為我們提供一種參考,如何發(fā)揮最大的教學功能,還需要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設計。
三、在點面結合中實現(xiàn)全體參與
筆者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講故事”的課堂更容易成為優(yōu)秀學生的天下,一些較弱的學生往往不愿意參與,甚至經(jīng)常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自然地把自己定位為“旁觀者”的角色。
同一個班里的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往往存在差異,這種差異隨著年級的升高會越發(fā)明顯。因此在“講故事”課堂中,教師要關注這種差異,不能讓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做個“表演”就草草了事,而是要腳踏實地地給學困生提供實踐的平臺。調(diào)查中筆者還發(fā)現(xiàn),有些“講故事”的課堂,起先學生積極性很高,但是因為教師不可能滿足每一位學生的講演欲望,學生的積極性就慢慢下降,直至出現(xiàn)注意力游離的現(xiàn)象。
筆者一直在思考,能不能通過有效機制的創(chuàng)設,“倒逼”不愿說的學生參與,同時又能確保積極性高的學生有機會更好地發(fā)展。筆者在《小馬過河》的教學實踐中嘗試引進“學習
共同體”的教學理念,比較好地解決了這一
問題。
師:《小馬過河》這個故事老師小時候讀過,你的爸爸媽媽小時候也讀過,現(xiàn)在你們也讀到了。這是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故事,能試著講講嗎?這么長的故事怎么講呢?別急,我們請出4組詞語朋友來幫忙。(出示課文習題中的四組詞語)
馬棚 ? 愿意 ? 磨坊
馱 ? 擋住 ?為難
突然 ? 攔住 ? 吃驚
難為情 ? 動腦筋 ? 小心
師:我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合作講故事,每位同學講述一行詞語的故事。練習時注意:1.平時不愛說的同學優(yōu)先挑選;2.聽的同學要等講的同學講完后再提建議;3.展示的時候,四人一起上臺,如果組內(nèi)同學有困難,組內(nèi)其他成員可以補充。
(四人小組展開練習)
師:好,剛才大家在準備的時候都非常認真,能相互補充,提出建議,非常好!現(xiàn)在,小組匯報。
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學習共同體“弱者優(yōu)先”的原則下,不會說、不愛說的學生有了練習的機會,同時,又因為是小組合作展示,使得優(yōu)等生也有了“用武之地”,學生之間的互助互學成為了可能。在全班展示評價環(huán)節(jié),師生、生生之間又會形成新的對話。如此,這樣的“講故事”教學就顯得更加有效。
綜上所述,統(tǒng)編本教材二年級“講故事”教學任務的編排,不僅是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需要,更是提升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長線安排。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進一步讀懂、讀透統(tǒng)編本教材“講故事”的要求,順勢而教,循序漸進,使每一個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成為可能。
(作者單位:浙江紹興市陽明小學)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