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人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它推動人們去探求新的知識,發(fā)展新的能力。在數(shù)學教學中我體會到凡是能積極主動參與獲取知識過程的學生,他們學習數(shù)學興趣濃厚,求知欲望強烈,下面就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結合學生的年齡及思維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談幾點體會。
一、直觀演示引興趣
學齡初期的兒童,具體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不易接受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如果將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寓于生動鮮明的形象之中,就容易引起兒童的注意和學習興趣,取得較好的效果。
例如,教師講減法3-1=2這個例題時,教師先在講臺上并排放著3架飛機,然后邊講解邊把其中1架拿出來,表示離開飛機跑道飛走了。讓學生看到原來地面上停著3架飛機——被減數(shù),也看到飛走了1架——減數(shù),還看到剩下的2架——差,這樣一來,學生們不僅把這個抽象的算式比較深刻地印在腦海中,而且愿意學,學得高興,記得牢固。
二、游戲活動增興趣
根據數(shù)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好動、好學、好奇、好勝的思維特點,設置游戲情境把新知識寓于游戲活動之中,通過游戲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tài),使學生在游戲中學到新知識。因此,圍繞數(shù)學教學內容,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游戲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學習數(shù)學與伴隨而來的愉快情緒體驗交織在一起。
三、創(chuàng)設探索性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現(xiàn)代教育理論曾提出過“三主”的觀點:即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主線,以學生探索性的學為主體,以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教為主導。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一個探索性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各個側面不同方向去思考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教學重點,而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又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難點,我在課堂教學中做了這樣的設計,先出示長方形框架并告訴學生長方形長3分米,寬2分米,請學生說出它的面積。然后我捏住長方形主框架的一組對角向外拉,長方形變成了平行四邊形,這時我提問:同學們能說出它的面積有沒有變化嗎?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他們一定會探索其中的緣由,而教師就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設這種情境,放手讓學生自己動腦去探索,自己得出結論。這樣,學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發(fā),教師只是提出問題啟發(fā)誘導,學生已通過思考解決問題的重點、難點及知識的關鍵。
四、創(chuàng)設競爭性情境,引發(fā)學習興趣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fā)起來”。我們既然處在一個大的競爭環(huán)境中,不妨也在我們的小課堂中設置 一個競爭的情境,教師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為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自我,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促進所有學生在學習中有“比”、“學”、“趕”、“超”的動力。例如,在一次數(shù)學教研活動中,我根據教學內容并針對小學校生心理特點設計了這樣一種情境。講授“排列組合”時,在做課堂練習時,我拿出課件指定一名男學生和一名女學生各代表男隊,女隊進行比賽。雖然此刻教師還沒宣布比賽的規(guī)則和要求,可是全體同學已進入了教師所設置的情境之中,為自己的隊加油,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引發(fā)出來了,又如:教學《24時計時法》后,在學生已熟悉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我對學生說:“前面一直是老師考你們,現(xiàn)在我們換一下方式,讓你們出題來考老師好嗎?出一些最難的,看誰能把老師難倒?”聽到要考老師,同學們太高興了,有的沉思、有的找資料、有的互相小聲討論,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出難題考老師。在這過程中也不知不覺的進行了鞏固拓展和復習新知了。
五、一題多變激興趣
一題多變,就是將一題原題的某些詞句,或某一個條件更換一個,導致題意大變。通過一題多變的練習,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善于抓住應用題中的關鍵詞語,從而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解答應用題。在一題多變的練習中,學生都想自己“變”得最多,“變”得使別人難于區(qū)別,所以越變越愛變,越變越有興趣。
原題:蘋果20個,梨子16個,一共多少個(求兩個數(shù)之和)
變題1:蘋果20個,梨子16個,蘋果比梨子多幾個(求兩個數(shù)之差)
變題2:蘋果20個,比梨子多4個,梨子多少個(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的數(shù))
變題3:蘋果20個,梨子比蘋果少4個,梨子多少個(求比一個數(shù)少幾的數(shù))
學生就這樣一個字、一個詞、一個條件地使原題意發(fā)生變化,變出“新穎”的題來,學習的興趣也大大提高了。
六、創(chuàng)設故事性情境,喚起學習興趣
針對小學生愛聽有趣的奇聞鐵事的心理特點,在導入新課時,適當引入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寓言、典故、謎語、趣聞等,可以幫助學生拓展思維,豐富聯(lián)想,使他們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或將一些數(shù)學知識加進一定的情節(jié),編成一種有趣的小故事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完“最小公倍數(shù)”后,我將一道練習題題編為這樣一則小故事秀才趕集:有一天,一個秀才急急忙忙去趕集,不小心將一農夫的蘋果碰倒,農夫懊惱之余,蘋果按個數(shù)賠償,于是秀才問農夫,“你籃中有多少個蘋果?”農夫一看是一個秀才,便有意想難一難秀才,農夫說:“我藍中的蘋果不知多少?但知道三個三個拿還差一個,四個四個拿和五個五個拿都還差一個,請你幫忙算一下至少有多少個蘋果?”秀才想了許久,仍未算出來,真給難住了?!巴瑢W們你們能根據所學的求最小公倍數(shù)的知識幫這位秀才解難嗎?”學生一聽幫秀才解難被故事內容吸引住了,頓時思維活躍起來,經過一番動腦爭議之后,紛紛舉手解答這一難題??梢娺@個故事把數(shù)學知識寓于故事情節(jié)之中,從而喚起學生學習興趣。
七、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成功
“成功的喜悅”是一種愉快的感情體驗,成功中學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力量,增進學習的信心,進而激發(fā)對學習的興趣。教師要善已創(chuàng)造“成功”的條件,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身臨其境。如教學“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時,我提供了這樣一道練習題:“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人”要求根據這兩個條件提出求百分數(shù)的問題并列式。學生通過一番思考后紛紛舉手發(fā)言:“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幾?、“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幾?”、“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幾”、“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幾?”……,大部分學生都能提出四個以上的問題進行解答。學習困難的也能提出一、兩個問題并能正確解答,這樣既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成功的機會,也讓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教師要善于表揚學生、鼓勵學生。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贊許的眼神都會使學生感到喜悅,當學生完整地回答一個問題時,給予一個“你說的真好”,當學生取得好成績或取得進步時給予一個“你真棒”的贊賞。這些贊賞無不使學生有獲得成功之樂,不僅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而且還能促進學生個性的愉快發(fā)展。
總而言之,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過程中,應多創(chuàng)設一些課堂情景,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大膽創(chuàng)新,利用興趣的遷移原理,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堅持做到“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學習數(shù)學時充滿無限樂趣。
作者簡介:
陳德富,職稱:中小學一級 教齡: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