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林
一、以夢為經(jīng),穿珠成串,有深意
組詩教學,關鍵是“組”。一首首詩歌看似孤立,如果細細推敲,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聯(lián)系。尋找詩歌之間的聯(lián)結點,把一首首詩歌融成一個整體,相得益彰,是組詩教學的關鍵。
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的眾多詩篇都洋溢著深深的愛國情懷。讓學生從詩中感受濃濃的愛國情懷成為教學陸詩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一首詩的情感可能有些許單薄,數(shù)首詩交相呼應,濃濃的愛國情就會深深叩動孩子們的心靈。
筆者在研讀《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示兒》《題臨安邸》四首詩時,一個字觸動了我的心弦?!耙龟@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一個“夢”字,不正表現(xiàn)了詩人陸游深深的愛國情懷嗎?觀照四首詩,一條組詩教學的脈絡清晰可見:夢中一夢醒一夢斷一夢由。“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夢中,詩人仍然想著沖鋒陷陣,為國殺敵;“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夢醒,詩人無法入眠,為何?他牽掛著大宋王朝失去的大好河山——黃河、華山,他想到了被朝廷遺棄在北方淪陷區(qū)深受苦難的百姓,想到他們生活在異族的鐵蹄之下,哭千了眼淚,想到了他們?nèi)找古瓮纤诬婈犑諒褪У?,一次次地失望、絕望;“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夢斷,即將離世,萬事皆空,可是詩人心中牽掛最多、無法釋懷的仍然是朝廷未能收復北方失地。三首詩,字里行間流動的愛國情懷有力地叩動著孩子們的心扉。這一切悲劇是誰釀成的呢?是偏于一隅、茍且偷安的南宋統(tǒng)治者?!芭L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汴州”《題臨安邸》),林升的一句詰問,把南宋小朝廷貪圖享受、不思恢復中原的丑惡嘴臉揭露無疑。
緊扣一個“夢”字,分散的詩篇融為一個整體,陸游的愛國情懷,在筆者富有深意的組合中變得真切,變得可感,變得立體,變得偉大。
二、緊扣字詞,對比品析,悟深情
中國古典詩歌,年代久遠,筆墨精煉,言簡義豐。學習詩歌,無法繞開詩中字詞的教學。單純的字詞理解,往往枯燥無味,如果讓字詞學習變成學生飽覽險峰無限風光的階梯,一路攀登,一路欣賞沿途風景,學生就會興趣盎然。下面我以《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教學片段為例,淺談詩歌教學如何緊扣字詞,感悟深情。
【案例回放】
師:讀完這首詩,哪些詞句令你最為感動,甚至會淚流滿面?
生1:最打動我的是“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這句詩。詩人陸游躺在床上,可是他還想著為國家戍守邊關。
師:“僵臥”,理解嗎?詩人是怎樣的情態(tài)呢?
生:就是詩人直挺挺地、僵直地躺在床上,他病了,臥床不起。
師:好一個“臥床不起”,重病纏身,他本應想著什么?
生:詩人陸游本應想著找個好醫(yī)生,把病看好,好好安度晚年。
師:孩子,再讀讀這句話?,F(xiàn)在哪兩個詞最打動你?
生:僵臥孤村、尚思為國,這兩個詞形成強烈的對比,表現(xiàn)了陸游強烈的愛國心。
師:就這句詩,誰還有自己的理解?
生:陸游由于主張收復失地,遭到投降派的打擊、排擠,此時已經(jīng)被罷官回到了山陰老家。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可是他仍然想著為國效勞,令人感動。
師:自己空有一腔愛國熱情,卻遭到排擠打擊,心里好受嗎?
生:很難受。
師:可是他卻——
生:不自哀。
師:68歲的老人,身患重病,臥床不起,身體好受嗎?可是他卻——
生:不自哀,還想著為國家戍守邊關。
師:不自哀、戍輪臺,又是一次強烈的對比。四個詞,兩次對比,陸游的愛國情懷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一句詩的學習,扣住關鍵字詞,在兩次對比中揣摩感悟,詩人的愛國情潤物無聲,沁入學生的心靈。古詩中的字詞要學習,需理解,把它們變成感悟詩人愛國深情的一級級階梯,是智慧的選擇。
三、由表及里,想象畫面,需深思
蘇軾贊美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眾多詩歌的創(chuàng)作,是詩人把腦海中一幅幅畫面、一個個鏡頭,篩選、濃縮,轉換成凝練的文字的過程。學習詩歌,想象畫面,還原畫面,進入詩歌所描寫的意境,讓自己身臨詩境,對理解詩歌大有裨益。下面我就以《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學片段為例,談談如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走進詩篇,曲徑通幽。
【案例回放】
師:一個68歲的老人連做夢都想著為國英勇殺敵,收復失地,夢醒了呢?自讀《示兒》,思考詩人睡不著覺,夢醒之后,他惦記著什么?
生1:惦記著北方淪陷區(qū)被宋王朝遺留的老百姓。
生2:他想到金人殘暴統(tǒng)治下,老百姓過著悲慘的生活,他整天以淚洗面。
師:“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請問,這河是哪條河,這山是哪座山?
生:這河是長江,這山應該是泰山。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這河應該是黃河,這山是華山,因為當時金兵占領了中原大地。黃河、華山都在金兵的占領區(qū),陸游此時肯定對失去的壯麗河山念念不忘。
師:有道理,陸游惦記著祖國失去的河山,惦記著占領區(qū)被遺棄的苦難的百姓。同學們,讓我們來做一次導演,假如讓你給這首詩拍攝視頻,你將設計哪些鏡頭?
生1:我將拍攝氣勢磅礴的黃河,然后是人物特寫,金兵挎著彎刀,耀武揚威,牽著戰(zhàn)馬車,在河邊飲馬。
生2:我會拍攝巍峨的華山,芳草如茵的山坡,大隊金兵背著弓箭、手握彎刀在山坡上牧馬。
生3:我會拍攝街市上一隊金兵騎著戰(zhàn)馬,橫沖直撞,塵土飛揚,老百姓四處奔逃,旁邊的貨物東倒西歪,七零八落。一名被戰(zhàn)馬撞倒的小孩撲在地上,仰起滿是灰塵的小臉,驚恐地號哭著。
生4:我會設計這樣一個鏡頭,幾間破茅屋前,一個孱弱的、滿臉皺紋的瘦弱的老人拄著拐杖,牽著自己衣衫襤褸的孫子,踮著腳向南方眺望。
師:同學們,你們已經(jīng)真正走進陸游這首詩,你們設計的每一個鏡頭都令人酸楚,催人淚下。想想彼時陸游的心境,并帶著這樣的心境,一起朗讀這首詩。
筆者領著孩子,品詞析句,走進詩歌描繪的意境,想象情境,把詩歌變成一幅幅畫面、一個個動態(tài)的鏡頭。想象需要思考,拍攝需要編排,需要孩子們復雜的思維的支撐。深思帶來的是對詩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陸游的愛國情在深思中漸漸清晰,在深思中愈發(fā)濃郁。
四、鏈接生活,穿越時空,促深談
古詩的“古”字告訴我們它離孩子生活的當代久遠。但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民風民俗是延續(xù)的。學習古詩,引導學生比照現(xiàn)實生活,穿越時空,和古人進行一次對話,對于學生理解古詩,感晤真情會事半功倍。
【案例回放】
師:陸游曾在自己的作品《卜算子·詠梅》中寫“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暗喻自己就是化作泥土,但自己收復失地、救民于水火的理想也不會改變。請看陸游的絕筆詩《示兒》。
師:“示兒”何意?
生:“示兒”就是說這首詩是給兒子看的,是陸游的生命即將終結時寫下的一份遺囑。
師:“遺囑”,大家想一想,人們一般會在遺囑中寫些什么?
生1:囑咐子孫努力學習,認真工作,好好生活。
生2:遺囑中一般寫自己去世后,家產(chǎn)如何分配,如金錢、首飾、房產(chǎn)如何分配。
生3:如果家里有公司、企業(yè),會寫明資產(chǎn)如何劃分。
生4:遺囑中會寫自己百年后如何安葬、安葬在哪里等。
師:一個人臨死之際安排這些事情非常正常。下面我們穿越時空到八百多年前陸游的病榻前,親眼見證一下他的遺囑,聽聽他的遺愿。對照注釋,自讀理解《示兒》。
生1:陸游的遺囑中寫下了自己的一生之痛,他一生中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看到國家的統(tǒng)一。
生2:他的遺囑只有一條,如果南宋的軍隊收復中原失地,希望兒子祭祖的時候告訴他。
師:把陸游的遺囑和一般人的遺囑對比一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陸游臨終前牽掛的是國家的統(tǒng)一,牽掛的是南宋朝廷能否收復失地。我們普通人的遺囑都是有關個人、子女、家庭、財產(chǎn)等方面的。
師:老師有不同觀點,我覺得陸游有點老糊涂了,人死萬事皆空,與他已經(jīng)沒有關系了,可他卻仍為國家未能統(tǒng)一而悲傷。即使南宋軍隊真的北定中原,子孫告訴他,他能聽到嗎?
生1:我不贊同老師的觀點,陸游是個明白人,他知道死后萬事皆空,卻仍牽掛國家的統(tǒng)一,顯示出他的愛國精神至死不變,更令人感動。
生2:陸游聽不到,仍然讓兒子告之,可見北定中原、收復失地在詩人心中多么重要,不見國家統(tǒng)一,詩人死不瞑目。這更能表現(xiàn)詩人真誠、深沉的愛國情懷。
師:我明白了,一個“但悲”,一個“無忘”,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陸游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如果前面《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是夢中、夢醒愛國情,那么《示兒》就是夢斷愛國情。
深度教學是走心的教學,是撥動學生心弦的教學。教學《示兒》,引導學生三次對話,一次是與現(xiàn)實生活的對話,一次是和陸游對話,一次是和老師對話,但歸根結底孩子們都是與《示兒》這首詩對話。三次對話,是筆者精心設計的,由淺入深的對話,是把孩子的思維引向縱深的對話,在深談中感悟陸游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
陸游組詩教學,筆者緊扣一個“夢”字,把三首古詩串成一串,連成一片。通過夢中、夢醒、夢斷,層層遞進,層層深入。品詞析句悟深情,構建畫面需深思,鏈接生活促深談,圍繞“深”字,深度教學,深入淺出,對組詩教學進行了一次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