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倫
摘要:通過口語交際,可以規(guī)范學生語言,使其說話更加明確、有條理,清楚地表達自我觀點,增強其自信。教師應加強口語交際練習,體會語文的魅力以及實用功能。雖然廣大教師對口語交際教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由于口語交際教學剛起步,教師缺乏經驗,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各種問題,口語交際的實效性仍有待提髙。
關鍵詞:口語交際 能力 交際訓練 心理素質
語文是人們生活生產的工具,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學生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更應該知行統(tǒng)一,把語文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谡Z交際教學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把“聽”、“說”融為一個有機整體,使學生在互動中進行語言實踐。通過口語交際的學習,可以規(guī)范學生語言,使其說話更加明確、有條理,清楚地表達自我觀點,增強其自信。教師應該讓學生加強口語交際練習,體會語文的魅力以及實用功能。由于口語交際教學剛起步,缺乏經驗,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各種問題?,F(xiàn)將問題總結如下:
一、口語交際訓練沒有真正融入語文教學,效果不佳
由于缺乏相關深入研究,及對口語交際訓練重要性認識不足,在上口語交際課時,很多教師往往只是針對口語交際上安排的訓練題目讓學生自己練習,過后檢查了事,省事快捷。教師們僅僅是把目光投放在那些學生好交際,又省時的訓練內容上,平常的語文教學中很少涉及口語交際訓練。
二、對口語交際認識不清,缺乏理論知識
口語交際教學主要培養(yǎng)學生在交際活動中的能力、習慣、態(tài)度等。目前我們在教學中的訓練大多還流于形式??谡Z交際相對于閱讀、寫作,實踐性比較強,正因如此,許多一線教師習慣了課堂上講解、分析、與學生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而難以適應口語交際教學的實踐性特點。同時,由于忙于教學,教師缺乏相關理論知識及理論指導,對于口語交際含義、特點缺乏全面的認識,教學設計僅停留在自我的經驗與感覺層面。
首先,口語交際訓練過于片面化。有些教師訓練時仍把口語交際在形式上等同于口頭作文,學生自說自話,課堂中學生沒有交際的意識,因而口語交際特有的應變性、靈活性、雙向互動性在訓練中不能體現(xiàn)出來,學生交際能力得不到發(fā)展。其次,口語交際訓練沒有面向全體學生。表面看,課堂熱鬧非凡,細看僅是個別優(yōu)秀學生作了一番表演,大多數學生被“剝奪”了參與訓練的機會。
很多教師往往不知不覺把口語交際課變成了“聽說能力”的訓練或作文課。以下是一次隨堂聽,一位教師的口語交際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你們有喜歡的小動物嗎,你對它們有哪些了解呢?它們有哪些奇特的生活習性呢?
生:我喜歡小狗,它白天睡覺,晚上看門。
生:我喜歡小貓,它的毛軟軟的,摸上去可舒服啦!
生:我喜歡大象,它的長鼻子可以用來噴水,大耳朵像芭蕉扇。
師:很好,用了一個比喻句。
生:我喜歡企鵝,企鵝在水里游動時,它的翅膀可以當做船槳。
師:嗯,說得很詳細。
……
這節(jié)口語交際課,雖然學生積極參與,但是實際成了作文課??谡Z交際并不是訓練學生說出類似書面語那樣優(yōu)美、生動的話語,它強調的是在生活中與人交流時的實用性、互動性。很顯然,很多老師忽略了這一點。
三、口語交際教學內容陳舊、缺乏創(chuàng)新,脫離實際
對于口語交際的教學內容,部分教師只會從課本中選材,沒有意識到口語交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的密切聯(lián)系。由此可見,教師對口語交際教學內容的把握不準確,形式過于單一,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有些老師在選擇交際主題時,或缺乏創(chuàng)新,或脫離實際。在沒有設置情景的背景下,直接拋出課題“談一談你喜歡的小動物”、“保護環(huán)境”等這些學生在寫作課中已經反復寫過的內容,再拿來進行交流,大家失去了積極性,沒了興趣。有些老師為了提高學習積極性,讓低年級小學生暢談宇宙的奧秘,面對深奧的知識,學生即使想說,由于受自身所限,也難以開口,一堂課下來,只是老師在不停地向學生作介紹。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教師應將口語交際教學擴展到生活中去,要想方設法地創(chuàng)設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拉進課本與生活的距離,堅持“回歸生活”的理論,不斷推陳出新,勇于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四、學生的心理素質影響其參與口語交際的主動性
口語交際作為一個社會化活動,與學生的個性、心理素質密切相關。小學生的年齡基本是在7-12歲,尤其中高年級他們有著強烈的自尊心,迫切希望他人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認可,但又害怕嘗試與失敗。由于缺乏正確引導,許多學生害怕獨自一人在多人面前講話,在口語交際中表現(xiàn)出膽怯、害羞、壓力大等現(xiàn)象。在課堂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年級越高,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越少,尤其在口語交際課上,需要學生發(fā)揮自我想象、表演、思維等能力,面對許多開放性的話題,學生反而不想敞開心扉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