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志琴
摘??要:小學階段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關鍵時期,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變革不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促使他們轉變被動的接受式學習思維,主動地參與課堂討論,敢于質疑教材,質疑教師,質疑同伴,在共同交流中逐漸接近真理?;诖?,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介紹如何幫助小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學習方法;有效策略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靠模仿與記憶,而是應該倡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并有效地合作交流等,讓小學生在教師、家長的啟發(fā)引導下掌握數(shù)學學習的高效學習方法,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然而在新課改大背景下,很多小學數(shù)學教師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灌輸方法,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他們始終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大。鑒于此種情況,筆者認為,小學數(shù)學教師應該從轉變觀念、變革教學方法做起。
一、指導學生用心傾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
小學數(shù)學學科的設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的素質具有較大的作用。然而據(jù)筆者長期以來的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由于年齡較小,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普遍不是很集中,聽課過程中經常開小差,聽課質量不高。眾所周知,學習過程中聽課是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直接決定著學生的聽課質量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師應該在如何更加有效地聽課上給學生以科學得指導方法。
筆者認為,數(shù)學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能力,在此基礎上從幫助學生集中聽課注意力開始,使其認識到認真聽教師講課的重要性,并用心去傾聽,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從課前的游離狀態(tài)快速地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中,積極地參與每一項課堂活動中。在學習過程中,數(shù)學教師要讓學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即不僅僅要知道結論,還要知道為什么會是這樣的結論。換句話說,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到數(shù)學概念的學習中,使其經歷各種概念形成的過程,了解數(shù)學知識形成的來龍去脈,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程度。
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會協(xié)作解決問題
當今時代倡導通過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僅僅依靠個人的力量不足以高效地完成任務。因此,要求每個人必須具備與他人協(xié)作交流的能力。為此,筆者認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想為社會輸入更多優(yōu)秀人才,就需要從小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增強其團結協(xié)作意識。
比如,教學“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和“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這兩課時,一位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本校運動會在選舉兩位形象大使候的學生投票真實投票數(shù)據(jù),然后要求學生提煉有效數(shù)據(jù),并以年級、班級為依據(jù)繪制出相應的統(tǒng)計圖。這一學習任務比較復雜,該教師指導學生以四人一組進行合作。其中兩人負責繪制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另外兩人負責繪制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同時,不同小組之間負責相同統(tǒng)計圖的學生也可以進行交流,以便及時了解自己的繪制大體思路是否正確。在所有小組都完成之后,負責兩種統(tǒng)計圖設計的學生之間進行對比分析,認真觀察,自主發(fā)現(xiàn)其中的優(yōu)缺點,總結出兩種統(tǒng)計圖的實際使用條件以及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用的意義。這樣既能增進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友誼,還能使其充分意識到合作學習對高效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逐漸掌握有效學法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當前,很多小學生在課堂上基本上就是一副“要我學”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需要教師推著、趕著才會去學。而且最終的學習效率也沒有什么明顯的提升。這是因為教師平時在教學過程中完全大包大攬,強行將自己的思維方式灌輸給學生,不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然也發(fā)揮不出來。即便是對所學知識有疑問,也不敢作聲?;诖?,筆者認為,數(shù)學教師必須放下所謂的知識權威身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鼓勵其大膽地質疑,說出自己獨特的觀點,促使其個性學習特征得到充分體現(xiàn)。
比如,學習了“圓柱的體積”的計算公式后,筆者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道題:一個圓柱體的側面積是30平方厘米,底面半徑為5厘米,試求圓柱體的體積?觀察學生的解答過程中后,很多學生的思路都是先求高,再求體積。計算過程如下:第一步求圓柱體的高:30÷(2×3.14×5)=150/157(厘米);第二步求圓柱體的體積:3.14×5×5×150/157=75(立方厘米)。很明顯上述計算過程比較繁瑣。于是,筆者啟發(fā)學生仔細思考有沒有更加簡便的解法。此時,從學生的目光中,筆者看到了質疑,知道他們可能不相信還能有其他的解題思路。為了拓寬學生的思路,筆者讓學生提前準備好的教具親自動手操作來找到新的方法。有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采用了拼接法,將圓柱體轉化為長方體,并在筆者的指引下,將圓柱側面的一半作為底面,然后找出長方體的高和圓柱體的底面半徑之間的關系。這樣一來學生立刻明白,圓柱體積可以轉化為求長方體的體積:V=S側÷2×r=30÷2×5=75(立方厘米)。如此一來,學生的質疑能力在此過程中得到鍛煉,還通過自己動手找到了新的學習方法,增強了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以及教學方法的轉變,對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除了上述學習方法的指導策略,數(shù)學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科性質特點,傳授給學生幾種科學有效的記憶方法,如理解記憶法、規(guī)律記憶法、形象記憶法等,改變死記硬背的固有思維方式,喚醒其活躍的記憶細胞,切實將自己變成學習的主人,實現(xiàn)個性化學習。
參考文獻
[1]??殷允會.小組合作學習法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9(31):70+72.
[2]??楊利鋒,魏曉梅.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