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波
摘要:作曲技術理論是音樂教育知識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學生對音樂理論知識的理解,對音樂作品內涵的深入剖析以及對演奏、演唱水平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鋼琴教學中,作曲技術理論對其顯現出尤為重要的作用,通過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的相關知識在鋼琴教學過程中的融合運用,可以加深學生對鋼琴曲譜的記憶,對音樂情緒情感準確的把握,對音樂內容較客觀的反映,幫助學生更好的提升鋼琴學習效果。本文通過探討作曲技術理論在鋼琴教學中的應用,為作曲技術理論課程和鋼琴教學的改進提供參考。
關鍵詞:作曲技術理論;鋼琴教學;應用
引言:音樂教育中的作曲技術理論是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整體結構和創(chuàng)作方式的個體表現手段進行較為全面的研究,掌握音樂作品的風格、形式和題材,從而幫助演奏者更好的表現作品內容的一種技術理論。一般而言,音樂教育中的作曲技術理論主要包括和聲、復調、曲式和配器四大部分。作曲技術是建立在對音樂作品的深入分析的基礎之上的,是學生對音樂學習和理解的基礎。在鋼琴教學中也同樣如此,教師可以通過對鋼琴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和聲的張力與色彩、音色的控制和音樂風格等各方面的研究分析與講解,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音樂作品內涵,以更好的開展鋼琴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演奏表現力,促進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一、作曲技術理論對鋼琴教學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學生的鋼琴彈奏水平
鋼琴彈奏是鋼琴教學中的核心內容,彈奏水平體現著學生對鋼琴作品的理解和表現能力,同時也體現著學生的演奏技巧。鋼琴的彈奏不但包括主旋律,還包括多聲部織體的彈奏,對學生的要求較高,需要長期的訓練和經驗的積累才能夠完成。傳統(tǒng)的鋼琴教學多是以教師的經驗為指導,通過反復大量的彈奏練習提高學生的彈奏水平和表現能力,但這種教學方法也存在較大的局限,因為鋼琴曲譜不是一成不變的,其風格、類型、結構和彈奏要求也各有不同,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熟練掌握所有曲譜的彈法,提升彈奏水平。而通過作曲技術理論,可以將鋼琴曲譜的織體類型、旋律特點、調性布局、和連接過渡等要素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將不同的鋼琴曲譜以作曲技術進行拆分,通過這些要素的分析和記憶應對不同曲譜的變化,提高彈奏水平。
(二)加強學生對鋼琴曲譜的記憶能力
鋼琴的彈奏是建立于對鋼琴曲譜的熟練掌握和記憶的基礎之上的,因此要求學生在鋼琴彈奏時曲譜銘記于心,這就對學生的記憶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學生在彈奏鋼琴是雖然由樂譜做參照,但如果學生不熟悉樂譜內容,那么在彈奏時就需要將所有的注意力全部放在熟悉和查看曲譜上,無法準確的表達鋼琴作品的情感和風格,這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彈奏效果。而通過作曲技術理論,學生可以將鋼琴樂譜的結構組合方式、和聲與旋律的配合關系等要素進行拆分,將復雜的鋼琴曲譜進行簡化,整合曲譜中的各類彈奏技術,從而有效壓縮記憶的內容,降低記憶難度,提升記憶效果,幫助學生通過對鋼琴曲譜的熟練記憶提升彈奏水平[1]。
(三)提高學生的即興演奏能力
鋼琴演奏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按照曲譜進行演奏,另一種是根據指定的主題進行即興演奏。對于鋼琴的初學者來說,在不具備一定的鋼琴彈奏經驗和技術的情況下,只能夠按照曲譜進行演奏,如果脫離了曲譜的指引,就無法順利完成表演;而即興演奏則適用于那些已經具備了一定鋼琴演奏經驗的彈奏者,他們可以根據過往鋼琴演奏的經驗或腦海中大量的鋼琴作品,結合當下的感受和靈感進行即興創(chuàng)作。即興演奏需要具備豐富的鋼琴彈奏經驗和音樂理論知識,而作曲技術理論則可以幫助學生在鋼琴演奏的過程中根據主題的特點進行合理的旋律發(fā)展、和聲配置、調性布局和結構組合,在作曲技術理論的架構中進行即興演奏,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樣的鋼琴作品。
(四)提高學生的鋼琴作曲能力
鋼琴教學既包括對學生鋼琴彈奏水平的訓練,還包括對基礎音樂理論、創(chuàng)作能力的培養(yǎng)。作曲能力是推動音樂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動力,鋼琴彈奏水平可以通過不斷的練習而獲得,但重復化的鋼琴曲目限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讓鋼琴演奏失去了靈魂和活力。而學生的作曲能力,是幫助其靈活運用音樂知識,在眾多鋼琴演奏者中脫穎而出的關鍵能力,作曲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推動音樂事業(yè)的發(fā)展,為鋼琴演奏注入新的活力。而作曲技術理論的教育,直接關系著學生的作曲能力,學生可以將腦海中通過鋼琴對音樂表達的靈感通過作曲技術譜寫為曲譜,將抽象的靈感轉化為具象的作品,通過不斷的創(chuàng)作促進個人音樂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促進個人在鋼琴學習中綜合實力的提升。
二、作曲技術理論在鋼琴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教師實踐指導原則
作曲技術理論課程是鋼琴教學課程中一項比較復雜且需綜合分析與講解的課程,其中包括了音樂織體、曲式結構、和聲布局、復調技術等多個教學課題,是專業(yè)性非常強的課程,對學生在音樂基礎知識理論的熟練掌握要求較高,如果學生不具備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或沒有接觸過鋼琴作曲,那么學習和練習的難度會比較大,且后期的應用環(huán)節(jié)對學生而言也比較吃力。因此,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的開展需要教師的實踐指導,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已經掌握的音樂基礎知識,針對性的開展作曲技術理論教學,且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將作曲技術理論融合到多種形式的鋼琴教學當中,既不能只重理論單純的說教,也不能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環(huán)節(jié)脫離開來,而是讓學生在鋼琴學習的過程中循序漸進的提升作曲技術,將作曲技術理論的核心內容巧妙的融合于鋼琴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對各種作曲技術理論知識和實際演奏融會貫通,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2]。
(二)理論知識儲備原則
對學生而言,無論是作曲技術理論的學習還是鋼琴演奏的練習,乃至是后期的自主創(chuàng)作,都離不開扎實的音樂理論知識作為基礎,脫離了理論知識的鋼琴教學只能流于表面,無法實現其真正的教學效果。因此,作曲技術理論在鋼琴教學中的應用,應當重視理論知識的儲備,通過扎實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幫助學生提升音樂素養(yǎng),以理論知識為基礎的鋼琴學習和演奏才能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為音樂作品注入生命和靈魂。
(三)構建教學體系原則
鋼琴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曲技術理論的應用不是一個單獨的課題,而是包含于完整的鋼琴教學體系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作曲技術理論的教學中,教師需要以完整的鋼琴教學體系為基礎,將作曲技術理論融合于鋼琴教學體系當中,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而不是學習一個或幾個分散、獨立的知識點,讓學生無法與鋼琴學習聯系起來,更不知該如何運用。因此,鋼琴教學要求教師具備全局和系統(tǒng)的觀念,通過教學體系的構建將作曲技術理論與鋼琴教學巧妙融合,提升教學效果。
三、作曲技術理論在鋼琴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曲式結構教學
曲式結構是了解鋼琴樂曲表現手法和音樂形式的重要因素,通過對鋼琴樂曲結構的分析,可以將作品中主題的特點、和聲與調式調性的布局、結構的構建原則等要素分析出來,將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風格搞清楚,從而應用于學生的鋼琴演奏和創(chuàng)作之中。因此,在作曲技術理論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對鋼琴作品的曲式結構進行分析,掌握基本的曲式結構理論和方法。曲式結構教學應包括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第一,曲式結構理論知識的學習,由鋼琴作品的欣賞和分析入手,了解作品的章節(jié)、構造。第二,樂段理論知識的教學,通過賞析鋼琴樂曲中的具體樂段,分析樂段中包含的主題音調及和聲進行特點,內部結構的規(guī)律等,使學生掌握樂段劃分的技巧,提升學生對音樂主題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第三,曲式結構的實踐應用,通過對鋼琴作品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獨立對鋼琴樂曲的曲式結構進行拆解和分析的能力,從而實現曲式結構教學的有效應用。
(二)和聲教學
鋼琴教學中的和聲教學,指的是對鋼琴作品的主題與和聲的配置關系,和聲進行的張力與色彩、調性發(fā)展的方向與布局的邏輯對學生進行仔細且深入地分析、講解與探討。和聲教學是作曲技術理論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是學生進行鋼琴創(chuàng)作的基礎。和聲配置與和聲音型的選擇與創(chuàng)造是和聲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作曲技術理論在鋼琴教學中的應用重點和難點。和聲的配置常常與音樂的時代風格特征、調式調性特征、民族性特征及其和弦外音的使用等情況密切相關,和聲橫向運動所形成的和聲節(jié)奏與旋律特征密切相關,而和聲音型的選擇與音樂表現的或場景或情緒或風格等方面密切相關,在教學中均需要引導學生通過欣賞鋼琴作品深入地分析作品,總結規(guī)律,形成完整的和聲知識架構,為鋼琴演奏和后期的創(chuàng)作奠定基礎。
(三)配樂教學
不同樂器演奏出來的音樂作品,在音色上具有很大的差別,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審美,對音色的感受也是不盡相同的,同時也可以用來傳遞不同的感情色彩。鋼琴的音色具有很高的辨識度,音域很寬,可以很好的傳遞音樂作品的內涵,表現不同的音樂風格和情感。因此,在鋼琴教學的配樂教學中,教師應重點對鋼琴音色的控制進行嚴格的訓練,對鋼琴作品中的哪些片段是模仿弦樂的,是獨奏還是合奏,哪些是模仿人聲的,哪些主題是模仿木管的或是銅管的,哪些地方又是模仿打擊樂的等等,總之,通過幫助學生對音色知識的掌握,加深對鋼琴作品的情感體會,豐富對鋼琴作品的演奏表現手段,提升學生的鋼琴演奏能力。
(四)復調教學
鋼琴音樂中的復調作品具有很強的韻律感和連貫性,而且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規(guī)則進行發(fā)展變化,需要學生認真研究、反復練習,做到手眼耳的協(xié)調,才能達到良好的演奏效果,這對學生的演奏技術要求較高。復調與單聲相比,在節(jié)奏、韻律、情緒表達等方面都更具優(yōu)勢,通過多種旋律的組合進行創(chuàng)作,可以達到良好的表現力[3]。因此,在復調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加強技術練習,通過反復練習,培養(yǎng)學生在鋼琴演奏中的協(xié)調能力,在對復調音樂的分析講解時,需講清楚模仿復調中主題、對題、答題以及它們的發(fā)展變化,對比復調中各主題的音樂形象對比等,提升學生對作品的理性認知,從而促進個人鋼琴演奏水平的提升。
結語:
作曲技術理論在鋼琴教學中的應用,應當充分考慮其有效價值,按照一定的教學原則,為學生構建系統(tǒng)的鋼琴教學體系,將作曲技術理論的核心內容融合于鋼琴教學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通過曲式結構教學、和聲教學、配器教學和復調教學等內容在鋼琴教學中的融合,幫助學生構建扎實的作曲技術理論基礎,不斷完善學生對鋼琴音樂作品的理性認知和感性表現,促進鋼琴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 把姝艷.探討作曲技術理論在鋼琴教學中的應用[J].明日風尚,2017,(07).
[2] 邵承帥.作曲技術理論在鋼琴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黃河之聲,2016(20):52聲
[3]胡佳.作曲技術理論課堂教學中的復調音樂教學探討[J].北方音樂,2017,37(1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