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衛(wèi)東
摘要: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是小學生的基礎課程,其中是以社會生活為主的知識內容,小學生通過對品德與社會學科知識的學習,能夠促進小學生自身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這對于小學生人格的塑造能夠起到良好的作用。而在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僅是對素質教育教學理念的貫徹與落實,而且還能夠促進小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本文則是就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滲透德育教育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滲透德育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5-0057-01
1.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1 有助于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由于當前社會時代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質量也得到了較大的提升,而人們并沒有因此停止自己追求更高的物質生活的腳步,這就會導致人們自身追求利益與權力的欲望越來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很容易失去自我,變得利欲熏心,甚至會做出違反道德法律的事情,整個社會就是因此才變得更加復雜,相應的,社會風氣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這樣也不利于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因此,對青少年進行相應的德育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而將德育滲透到社會與品德的課堂教學中,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也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對于學生以后的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同時也能夠讓學生認識到社會中的不良現(xiàn)象,能夠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做出正確的選擇[1]。學生本身的良好品質雖然不能對社會風氣產(chǎn)生大的影響,但是也能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1.2 有利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在當前的社會中,有不少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皇帝”的存在,大多數(shù)家長對自己的孩子也是極為寵愛,對孩子百依百順,甚至可以說是溺愛,這樣的愛護就導致不少小孩子都養(yǎng)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認為自己想要什么父母就得給什么,不給就哭就鬧,想要所有人順著自己,這樣就導致小學生缺乏基本的素養(yǎng),其自身更是缺乏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并且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也缺少應有的禮貌,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家長以及教師對小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小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因此,小學教師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僅能夠讓小學生學到相應的學科知識,而且還能夠促進小學生自身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讓小學生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能夠做到知禮、懂禮,提高學生自身的基本修養(yǎng),這樣也有利于學生以后的成長與發(fā)展。
2.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2.1 將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本就是教授學生關于社會生活的知識內容,讓學生能夠通過對社會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感悟出人生道理,進而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水平,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同時也能夠讓小學生學會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因此,小學教師若想想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將德育滲透其中,并對小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可以將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并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對其進行道德教育,這樣也能夠加深學生對德育知識的印象[2]。
而且作為小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時,不應該僅僅教授學生一些只存在于學科教材中的知識,應該教授學生一些與生活實際相關且具有實用性的知識以及經(jīng)驗,讓學生能夠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小學教師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可以將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入到教學之中,以此豐富小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比如,小學教師在向學生講授關于尊老愛幼這一傳統(tǒng)美德時,可以先向學生講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尊重老人或者不愛護小孩的事例,讓小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同時也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家里是怎么對待爺爺奶奶,弟弟妹妹的,讓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加深對德育知識的理解,進而促進學生尊老愛幼良好美德的形成。
2.2 組織學生參與教學實踐活動
小學教師若想讓德育能夠有效滲透于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之中,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就要注重德育的內化,教師只是向小學生講授一些大道理,而無視學生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接受水平,則會增加學生對教師所講解的道理以及知識的理解難度,也降低了德育的教學效率,導致德育教育難以獲得預期的效果,由此可見,小學教師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僅僅對學生采用講授的教學方法是難以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3]。
基于此,小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要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教學實踐活動,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將所學的德育知識轉化為自身的品質修養(yǎng),將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道德體驗內化,以此促進學生自身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比如,小學教師在對學生講授《學會做好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引領學生走進社區(qū)幫助一些孤寡老人,學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加深對老人的理解,也能夠體會到老人對自己的熱切關心,并從中感受到快樂,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學會“勿以善小而不為”這一道理。
3.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是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課程,而這門學科知識也是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小學生在學習社會與品德這門學科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優(yōu)化自身對社會的認知結構,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進而促進小學生自身良好品質的形成,因此,小學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并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將德育滲透于品德與社會課中
參考文獻:
[1]李丹.如何在品德與社會課中滲透德育教育[J].新課程(上),2012(2):45-45.
[2]王建生.如何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德育教育[J].中學教學參考,2013(6):18-18.
[3]張亞玲.淺談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時代教育,2014(4):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