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愛娥
摘 要:傳承國學經典,學習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這是學校教育教學的責任和義務。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與國學經典有很多契合的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生活實際,在傳承過程中引導學生發(fā)現國學經典的價值;通過挖掘現有教材的內容,把握傳承經典的契機;通過組織交流活動,促進學生之間分享經典;利用媒體技術,加深學生對傳承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關鍵詞:國學;傳承;分享;認同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形成了屬于自身的經典文化,這對于我們民族而言,是最巨大而又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繼承而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確保國學經典不會沒落、遺失,這是教育教學的責任和義務。本文之中筆者將結合自身的實踐教學經驗,對中學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國學經典的傳承提出相關建議。
1.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傳承發(fā)現
國學經典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時刻的指引著我們的生活,啟示著我們的生活,它不僅僅具有文化的屬性,還是民族智慧精神的重要體現,在中學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若是可以從生活出發(fā),結合生活實際,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認識國學文化,并實現對國學經典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如在學習《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這節(jié)課程時,火藥、指南針、印刷術、棉紡織技術、中醫(yī)藥都是在宋元朝出現或發(fā)揚光大,因此說宋元科技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也是毫不為過的,并且在我國的很多國學經典之中,都有關于這一方面的記錄。在中學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出發(fā),思考我們的現實生活之中,有哪些宋元科技的運用,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發(fā)現,我們生活的衣、食、住、行都有宋元科技的影子,這彰顯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會得到極大激發(fā),經典國學文化,將更好的扎根于學生的生命之中。
2.挖掘教材內容,把握傳承契機
在中學歷史與社會教學中雖然沒有專門的課題去研討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但無論是古代歷史,還近現代生活,國學文化都無時無刻的滲透其中,教師若是可以深刻的深挖教材,就會發(fā)現其中有很多知識,都與傳統國學文化緊密連接。如在學習《民族區(qū)域自治與民族團結》這節(jié)課程教學時,民族區(qū)域自治是我國一項重要的基本國策,這是黨與政府在建設過程中,做出的偉大舉措,但同時也彰顯著國學經典的智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入老子的一居一句名言“治大國如烹小鮮”,而這與“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現代國家理念,更好的就是不謀而合的,并且就是我國采用民族區(qū)域自治的緣由。而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這樣的主張,這就極大的彰顯出了我國經典國學的智慧,可幫助學者增強對民族文化自豪感的認同。而在教學過程中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只要教師能夠深入的進行挖掘,就可以找到很多傳承國學經典的契機。
3.組織交流活動,促進分享傳承
在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師生之間的地位發(fā)生了轉換,學生成為教學之中名副其實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將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合作探討交流,這成為當下最流行的一種教育趨勢。而在中學歷史與社會教學傳承國學經典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采取這種方式,通過組織學生開展交流活動,從而促進分享傳承。如在學習《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學巨匠》這節(jié)課程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合作學習交流,分享自身對晚明科學巨匠的認識了解。如有的學生介紹了李時珍,他是最偉大的醫(yī)學家和藥物學家,其著作《本草綱目》及創(chuàng)立的藥物分類法,對中醫(yī)學文化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還有的學生分享交流了徐啟光,他是實驗農業(yè)的開拓者,并對他的著作《農政全書》進行了介紹。此外還有的學生介紹了徐霞客及他所撰寫的《徐霞客游記》。而很顯然無論是《本草綱目》,還是農政全書》,亦或是《徐霞客游記的》都是我國經典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分享交流的活動之中,學生學習國學經典的熱情被點燃,他們想要去探索更多充滿智慧的國學經典文化,這對國學經典的傳承無疑是大有裨益好處的。
4.利用媒體技術,加深傳承認識
伴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現代教育工具走入中學歷史與社會教學課堂,這為教學增添活力的同時,也為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造了便利。如多媒體多為現代教育技術的代表,其具有化抽象為形象的功能,在傳承國學經典文化的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加深對傳統國學的認識理解。如在學習《從《清明上河圖》看北宋都市生活》這節(jié)課程教學中,《清明上河圖》的我國繪畫藝術的代表,是中國國學文化史中,都是值得被稱頌的,為了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加深對畫作之中傳統文化的認識,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清明上河圖》在電子屏幕中進一步放大,學生就會發(fā)現圖畫之中即使是一個十分渺小的人物,情態(tài)也非常的逼真,而通過這樣的一幅畫卷,就可以看到北宋汴京時人物的生活,并從中體現當時時代的氣息文化,這無疑就是傳統國學文化的精妙體現,在多媒體技術下,學生對國學知識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
總結:新課程中明確的指出“基礎教育要引導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加大對國學經典的傳承是十分必要的。而中學歷史與社會教學與國學經典有很多契合的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若是能夠采取有效的措施,勢必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加深對傳統國學文化的認識,從而培養(yǎng)出更多發(fā)揚繼承傳統文化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孫成波:傳承國學經典啟智立德樹人.遼寧教育,2014(18)
[2]盛群力、李志強編著:現代教學設計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唐曉杰: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