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國標”是對以往英語教學范式的升級和超越。本文在分析了英語教育的現狀后,根據“新國標”政策,提出打造“人文情懷”,培養(yǎng)中國情懷和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將“一帶一路”指導思想和“課程思政”融入英語教學的理念。
關鍵詞:新國標;人文情懷;一帶一路;課程思政
1.英語學習的現狀
很多人從小學習英語,有十幾年的學習歷程,雖然記住了很多語言知識和語法規(guī)則,卻不知道如何做到學以致用。學生們即便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但是到了說英語的時候,還是會出現張口結舌,詞不達意的情況。在現行體制下,英語教學的困境是雖然學習英語很久,而且也通過了各種英語考試,但是還是不會聽說讀寫,不會交際。這說明英語評價本身有問題,英語評價體系沒有考察到實際的英語能力。目前英語考核評價體系主要是各類考試,入學(職)考試(如中高考、研究生考試、職稱考試)、等級考試(如大學四六級考試、全國英語等級考試、專業(yè) 四、八級考試)、涉外考試(如雅思、托福等)[1]。
2.英語教育打造“人文情懷”
我國《英語類專業(yè)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簡稱“新國標”)于2017年正式出臺。新國標強調外語屬于人文學科[2],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思辨、創(chuàng)新和參與科學研究的能力”,將英語學科定義為“以英語語言、英語文學和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等為學習和研究對象的學科”,要“擺脫純粹以語言技能訓練為目標的怪圈”,強調“英語類專業(yè)人才的人文素養(yǎng)提升,并以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主要抓手,打造英語類專業(yè)的人文情懷”[3]。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反映和傳播工具,語言和文化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共同形成,共同成長,它們之間是不可分割的。學習語言一定要了解文化,而文學作品(如《圣經》故事、《希臘神話》、《伊索寓言》等)又是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比如我們的學生遇到the lion’s share或者Pandora’s box很難透過字面意思猜到它的真正含義,這就像外國人學習中文的四字成語一樣,想知道“狐假虎威”的含義還要先讀一讀成語故事才行。另一方面,英語課不僅要導入西方文化知識,還要導入中國文化,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中國情懷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學好英語更要學好中文,更要了解中國文化。很多同學做英譯漢的練習時,翻譯出來的中文語句不通,存在很多語病。在做漢譯英練習的時候,由于對散文詩詞等了解得不夠透徹,造成誤讀,翻譯鬧出了笑話。因此,學生要學習和了解自己本族語和其背后的文化,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而且有利于鍛煉批判性思維,增強愛國主義情懷。
3.“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英語教學
隨著“一帶一路”的提出,國家需要能夠為“走出去”戰(zhàn)略服務的人才。為了實現新背景下的新要求,大學英語也應該做出相應的教學調整。以往教學中,教師以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為標準,而且在各類英語考級和職稱英語考試中,都是以標準的英式英語或美式英語為聽力錄音材料,這樣就造成了一個現象:學生聽不懂非英式英語或非美式英語。人才的培養(yǎng)和國家人才需求是密切相關的,為了保證我們的學生在與絲路國家人民的交流中,雙方相互之間溝通理解無障礙,那么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在英式和美式語料的基礎上,多增加一些絲路國家英語變體的語料。在課堂上,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聽多說,不要怕發(fā)音不標準,教師和學生應把重點放在交流本身。同時,英語教學還需要注意教材內容中文化的多樣性。之前的課本大多數都是反映英美等西方文化的題材,有必要在今后的教材中多加入一些除英美等傳統英語國家之外的國家相關的文化背景內容,讓學生充分接觸世界多元文化,增加對絲路國家文化的認知與了解。
4.融入“課程思政”的英語教育
“教書育人”應以“教書”為手段,以“育人”為目的。為貫徹立德樹人的育人思想,2017教育部黨組印發(f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教學改革。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教育,將“課程思政”的觀點融入英語教學當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內涵,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新標準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一單元Active Reading 1 Catching Crabs為例,文章講的是兒子在大四時,即將畢業(yè)面臨找工作,對于未來的道路猶豫不決。父親通過帶兒子捉螃蟹一事,告訴他不要隨潑逐流,不要盲從;應該先認請自己,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其實這篇文章非常適合在校大學生,因為文章中兒子所面臨的抉擇,也是很多學生在不久的將來要面臨的問題。結合該課主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深入討論,幫助他們在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指引下認清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
5.結論
“新國標”的提出具有重要意義,為各大高校外語課程建設和調整提供了重要指導,同時對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意識,要從單純的語言教學轉向既學語言技能又學文化知識,融知識教育、能力訓練、道德培養(yǎng)、情操陶冶于一體,提高學生的文化認知、鑒賞能力和人文素質,使他們成為具備人文精神、過硬語言技能的高素質英語人才。
參考文獻
[1]鄒申.簡明英語測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蔣洪新.關于《英語專業(yè)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制訂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3):456-462.
[3]仲偉合.《英語類專業(yè)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指導下的英語類專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J].英語界,2015(3):2-8.
作者簡介:
張璐,女,1980年7月,漢族,天津農學院人文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
基金項目:天津農學院2018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涉農院校課程國際化內涵及實施路徑研究”(2018-B-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