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和斌
摘 要: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動機、情感、意志——個性——作為非智力因素對數(shù)學學習以及智力開發(fā)有著很大的影響。本文通過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了解學生和使學生了解自己、巧妙利用個性差異資源、靈活運用和改編教材、引導評價等四方面的論述來說明教學中注意引導發(fā)揮個性優(yōu)秀面用于學習——個性化學習,這既能促進學生對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的提高,同時,也有利于對非智力因素形成積極面。
關鍵詞:數(shù)學 個性化 學習 引導 策略
正文: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思想、性格、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個性——對數(shù)學學習以及智力開發(fā)有著很大的影響,事實上,這些非智力因素本身也是個體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標志。這種環(huán)境會因學生個體差異性而采用靈活多變的學習引導方法,教育者所起的作用就是引導發(fā)展,我稱之為教育引導,教育引導是為孩子度身定制不同于別人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我們稱之為個性化學習,教育引導個性化學習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對特定孩子的全方位評價發(fā)現(xiàn)和解決孩子所存在的學習問題,為他們更好地學習服務與奠基!
教師要了解學生,做到有的放矢;學生要了解自己,學會揚長避短。
1、教師要了解學生:小學生有意注意時間短,具象思維強于抽象思維,這是共性。我們在教學中通過設計一些故事、游戲、模擬場景、競賽、觀察、操作等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長他們由具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度。但由于學生的他們思維發(fā)展水平不同(研究表明,同一年級的學生思維發(fā)展水平相差最大在七歲)、家庭環(huán)境、生活經(jīng)歷等都有很大的關系,同樣的過程所產(chǎn)生的結果可能不同。如白雪公主的故事有些學生很喜歡聽,有些學生可能不屑一顧,三角形有幾條邊一年級的同學可能有些隨口而出,有些卻會不知所云。因此,我們教學之初,不能把故事、游戲、操作簡單施于全班學生。在教學之前,對學生的個性要有所了解,我們才會不會“無心”傷害到學生的自尊。
2、學生要了解自己:個人個性中的不足面一則學生可能不能認識到,二則也可有小學生來說不愿去正視,如果我們能讓學生認識到人的個性是非智力的,每人都有長處也有不足的一面,如果我們在學習中了解自己學會避開自己個性中不利的一面提高學習,即做到知已知彼,那么就會百戰(zhàn)不殆,有些學生意志力不足,碰到困難就退卻,我們幫他解決一個他認為無法完成的事,適時鼓勵,性格都是一把雙刃劍,要注意揚長避短!
3、二、注意個性之間的差異,并巧用這些資源引導學習。
個性之間的差異性,導致學生在思考問題的角度上不同,對同一個問題會有不同解決非問題的方法,如:教學小數(shù)北師大版第七冊乘法運算定律時,教師出示:25×44時,提出,怎樣算簡便呢?并說出你的理由?一般同學都能想出:⑴ 25×44=25×4×11=100×11=1100,學生說出,我受乘法計算的啟發(fā),把44分解成4×11,再運用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⑵25×44=25×(40+4)=25×40+25×4=1000+100=1100學生說出,受加法計算的啟發(fā),把44分解成44+4,再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我問還有什么方法呢?⑶25×44=25×4×(44÷4)=100×11=1100;有學生提出,第三種做法里面出現(xiàn)兩個4,做得不對,做題的同學卻堅持說對,而且結果表明與正確答案相同,但卻說不出充分的理由。于是,我引導學生分析利用積不變的性質,先把積擴大4倍,再縮小4倍,積的大小沒有改變,但計算卻簡便了,接著拋出問題,你們還能想出別的方法嗎?“學生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fā)現(xiàn)者,并且往往是當自己的觀點成集體不一致時,才會產(chǎn)生要證實自己思想的令人欲望”,我的一問激起千層浪, 學生爭強好勝想證明自己的個性凸顯出來,于是又有:(4)25×44=25×2×22=50×22=1100;(5) 25×44=25×2×22=50×22=1100;(6)25×44=25×2×2×11=50×2×11=100×11=1100; (7)25×44=5×44×5=220×5=1100;(8)25×44=44×5×(25÷5)=220×5=1100;在這里,因為教師關注到學生差異的客觀存在,設計了開放的課堂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個性在學習中的作用,讓思維和理解能力強的學生得到發(fā)揮,同時使這一動態(tài)教學不僅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由學生的學習差異生成的新教學過程,使課堂更加生機勃勃。
靈活地使用教材,結合知識的表征方式,使教學設計與學生個性學習相切合。
教材作為一種課程資源它只是編寫者提供一種普遍應用的教學模板,它提供的是一種最終的學習知識、能力寬泛目標,具有“普遍性”。如:存折、電梯間的面板、氣溫、比賽記分,甚至有部份學生會讀,但他們的認識又是有“個例”的,沒有進行系統(tǒng)歸納或全面認識,基于此,我知道如果按教材教學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揮,因此我大膽對教材進行了改造,先讓學生說說在哪里見過負數(shù)?當學生說一個個負數(shù)后,我讓他們用圖描繪出對負數(shù)的理解(如圖),
個別學生說出他對負數(shù)的理解后,這時我鼓勵他們你同意嗎?他們的自尊又受到挑戰(zhàn),別人行我也行的特點又顯露出來,于是有些同學們在努力尋找別人的“缺點”,有些同學在回憶自己的經(jīng)歷與理解并發(fā)表看法,經(jīng)過同學們爭先恐后以及針鋒相對,一堂課他們掌握了生活中的負數(shù)知識,而且被 “挑刺”的同學心悅誠服整個課堂熱烈又和諧。
其實這只是根據(jù)學生的經(jīng)歷經(jīng)過對教材的改造,使教學更符合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教師只是在教學中作為推手,把學生向知識的理論體系上引導,并沒費多少力氣,學生的個性也得到張揚,而且對形成他們良好的個性也起到積極的作用。
注意合理而積極的評價,使每個個性得到肯定和張揚。
個性學習的另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注意用好評價的杠桿,要積極和中肯評價學生行為和表現(xiàn)。評價也應當具有全面、綜合性,如在講解《乘法運算定律》時,我讓學生解釋自己這樣做的理由和依據(jù),允許有不同的答案,這樣做學生可以學到不拘于形式的科學精神。
總之,一堂教學課,只要我們把好開頭“尊重個性”關,中間“個性差異互補”、“個性充分張揚”關,結束“自我認識肯定”關,多為學生提供個性展示的機會,那么“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目標能夠實現(xiàn)。
參考資料:
1、《數(shù)學課程標準解讀》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劉兼 孫曉天主編 2002年
2、《小學數(shù)學新課程教學法》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郭根福 陸麗萍 姜家鳳 編著 2007年
3、《個性化學習的理論建構與特征分析》 作者:李廣,姜英杰 2010年
4、《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鐘啟泉 等著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