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燕
摘 要:孩子從小養(yǎng)成好習慣會受用終生,因為這些習慣關乎到孩子今后的發(fā)展。如果你養(yǎng)成好的習慣,你一輩子都享受不盡它的利息;如果你養(yǎng)成了壞的習慣,你一輩子都償還不盡它的債務。
關鍵詞:習慣養(yǎng)成;生存能力;學習興趣
一、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
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對一個人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從小養(yǎng)成好習慣會受用終生,因為這些習慣關乎到孩子今后的發(fā)展。如果你養(yǎng)成好的習慣,你一輩子都享受不盡它的利息;如果你養(yǎng)成了壞的習慣,你一輩子都償還不盡它的債務……人在小的時候就要訓練出好習慣。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幼稚園要使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養(yǎng)成,是早期教育的核心任務。一名記者采訪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那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在幼兒園?!庇浾呓又鴨枺骸澳谟變簣@學到了什么呢?”諾貝爾獲得者說:“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要誠實,不撒謊;打擾了別人要道歉;做錯了事情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一直按幼兒園老師教的去做的?!庇變簳r期應努力讓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包括生活作息習慣、生活衛(wèi)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遵守規(guī)則的習慣等,學習習慣包括良好的閱讀習慣、傾聽習慣等。孩子在早期養(yǎng)成了正確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后面的學習和生活就很簡單。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忽視了對這些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認為這些都是小事情,孩子長大后再要求也不遲??墒牵娴氖沁@樣嗎?
習慣的培養(yǎng)需要從小養(yǎng)成,一旦錯過了黃金好習慣的養(yǎng)成期,而是讓孩子養(yǎng)成了壞習慣,以后就很難糾正過來。在教學中,我們經常見到有孩子已經上初中了還是丟三落四,不會收拾學習用具,桌面亂糟糟的,上課找不到學習物品,聽講心不在焉,經常走神......反復教育,卻收效甚微。常言道:一年養(yǎng)習慣,十年改習慣。從小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長大后很難糾正,這些不良的習慣甚至會伴隨孩子一生。
二、培養(yǎng)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
我們先來看看德國的教育。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國出色的幼兒教育。對于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要在幼兒園里度過將近4000個小時。在這期間,德國孩子都學到了些什么呢?在德國,孩子一般3歲上幼兒園,為期3年。3年中,他們會參觀警察局,學習如何報警;參觀消防警察局,學習滅火和躲避火災的常識;參觀郵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從家里到達郵局,又被投遞出去的;參觀市政府,認識市長,看他如何為市民服務;去坐有軌電車,學會記住回家的路線;他們參觀圖書館,學會了如何借書、還書;跟老師去超市買東西,學習付錢和選貨。櫻桃收獲的時節(jié),孩子們跟老師去采摘櫻桃南瓜收獲的時節(jié),孩子們跟老師一起做南瓜湯......3年過去了,孩子學會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時間,自己約會,自己制訂計劃,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東西,自己找警察,一個6歲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強。而我們有很多孩子,恰恰在這方面是欠缺的,有的已經上了中學,還不會管理時間,做事總是磨蹭,需要家長不停的催促??偸莵G三落四,每次上學還需要家長幫忙整理書包......很多孩子,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下,缺乏基本的獨立生存的能力,令人堪憂。
三、激發(fā)孩子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
求知欲和上進心,就是對知識的學習具有一種內在的渴望,按照我們的話說,就是“愛學”,孩子只有“愛學”,對獲得豐富的知識和好的成績具有一種內在的持續(xù)的追求愿望,才可能“學好”,并持續(xù)地保持好成績。
作為父母親,在孩子成長的幼兒階段,注重激發(fā)孩子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無疑是非常有益的。如果過度教育,會使孩子長生厭學情緒,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guī)律,比如3歲是直覺思維期,五歲才有形象思維,大班的孩子才開始出現(xiàn)邏輯思維的萌芽,8-12歲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白尦錆M想象力,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去記憶漢字,背出一百以內的加法,他雖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帶來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間被固化的知識填滿了?!弊尯⒆犹崆皩W習,避免“輸在起跑線上”,但是違背規(guī)律的學習,最后帶來的不僅僅競爭中快和慢的問題,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問題。德國憲法命令禁止學前教育。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fā)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盤,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象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陳鶴琴先生曾在“活教育”原則中指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fā)現(xiàn)的世界才是真世界?!?/p>
人生是漫漫旅途,教育是慢慢澆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記住龍應臺的一句話:“孩子,你慢慢來?!?/p>
參考文獻:
[1] 《好習慣從小培養(yǎng)》2009年8月1日第四軍醫(yī)大學出版社出版。
[2] 1995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孩子,你慢慢來》。
[3] 1941年陳鶴琴先生《活教育》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