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佳玲
【摘要】閱讀史就是精神成長史,如何讓學生愛上閱讀,讀整本的書,滋養(yǎng)學生的精神成長。教師可以由一篇文章引向整本書閱讀,“惠養(yǎng)”童趣,讓學生“愛上一兩部經(jīng)典”;以人物為紐帶,走向多視角的閱讀,“惠澤”童心,讓學生“愛上一兩名作家”;以導讀、分享、欣賞等方式去閱讀與交流,“惠化”童年,讓學生愛上課外閱讀。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 閱讀教學 核心素養(yǎng)
蘇教版語文教材第三學段(5-6年級)每冊第三單元都安排了“我讀書我快樂”板塊,分別向學生推薦閱讀《伊索寓言》(五年級上冊)、《上下五千年》(五年級下冊)、《魯濱孫漂流記》(六年級上冊)、《西游記》(六年級下冊)。與此同時,編者還在每冊同一單元選入了《讀書莫放“攔路虎”》《精讀與略讀》《讀書要有選擇》等關于閱讀方法的獨立閱讀課文,六年級上冊則編入了一篇讀書筆記《一本男孩必讀的書》(《魯濱孫漂流記》)。由此可見,編者對于培養(yǎng)學生“讀整本書”的良苦用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特別注重學生讀書的問題,在“課程設計思路”中指出“要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在“閱讀教學”中建議“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毙W“學段目標與內容”中要求:小學六年,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達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的閱讀目標?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做些有益的探索或嘗試。
一、“惠養(yǎng)”童趣,讓學生“愛上一兩部經(jīng)典”
在讀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興趣,讀書時,要勤于思考,樂于分享。
立足教材中的單篇課文,以此作為引子,推進整本書的閱讀。如《林沖棒打洪教頭》《三打白骨精》等。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最后一個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林沖棒打洪教頭》,節(jié)選自經(jīng)典名著《水滸傳》。這個故事很有趣味,主人公林沖話語不多,但他每一個動作、心理的細節(jié)描寫均傳神地表現(xiàn)了他的性格特征。而洪教頭的一言一行都在告訴我們他的狂妄。閱讀這個故事,要求學生抓住故事中的人物,看看他們各自的特點。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在讀中交流、分享。在學生興致勃勃、意猶未盡時,教師話鋒一轉: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武功高強,凡事能忍則忍,他還可以忍常人之不能忍,可是到最后,他還是上了梁山,他到底遭遇了哪些事,同學們想了解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此刻,教師出示“名著便覽”:《水滸傳》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作者施耐庵以北宋宋江起義的史料為主要依據(jù),成功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漢的形象,如林沖、李逵、武松、魯智深等。讀讀《水滸傳》吧,那蕩氣回腸的文字、栩栩如生的人物、波瀾壯闊的場景,一定會讓你心馳神往,回味無窮。原著中林沖與洪教頭較量時有這樣兩句描述:“大擂棒似連根拔怪樹,夾槍棒如遍地卷枯藤。兩條海內搶珠龍,一對巖前爭食虎?!睂W生比較著讀來特別帶勁,引發(fā)了他們閱讀整本《水滸傳》的“興味”,為學生打開了一扇整本書閱讀的窗戶。
六年級下冊練習3《語文與生活》中選取了一段描寫眾人被劉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情節(jié),眾人里有林黛玉、賈寶玉、探春、惜春、賈母等,由此設疑:你們知道賈寶玉的前世是一塊石頭嗎?你們讀過《紅樓夢》嗎?利用現(xiàn)代媒體,讓學生聆聽蔣勛《細說紅樓夢》青春版的《洪荒中的一塊石頭》。它主要講述的是石頭化身為神瑛侍者與三生石畔絳珠草的一段奇緣?!都t樓夢》很厚,很多學生可能沒有興趣去讀,教師引導學生借助蔣勛的《細說紅樓夢》青春版,借助每天的閱讀分享交流,陪著學生一起慢慢地讀,在讀中聊,在聊中悟,不僅感受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更要感受作者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感受這部經(jīng)典名著的文學力量。
這就是筆者所說的由一篇文章到整本書的閱讀。名著導讀式的整本書閱讀架起了課內外閱讀的橋梁,使得語文學習更具有文化的氣息和文學的力量。
二、“惠澤”童心,讓學生“愛上一兩個人物”
依托“整本書閱讀”,潤澤童心,培養(yǎng)學生的靜心、耐心、細心,以及健康的審美情趣。
一篇文章的背后站立著一位作家,透過對文章內容的品讀,也許學生們會想去親近作家,乃至產生對其作品更多的探求。例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夾竹桃》。作家季羨林先生走筆生花、穩(wěn)步而行、不急不緩地把夾竹桃的品性,自己的感覺、思想準確地表達了出來。如敘述自家的兩盆夾竹桃:“但是這盆花卻融洽地開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奔纠显闹薪恿诉@樣一句:“我顧而樂之,小小的心靈覺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痹谘a充閱讀中,學生們讀到了作者少年時那滿是幻想的心,把這兩盆紅白夾竹桃轉化成現(xiàn)實世界中不能實現(xiàn)的雪火相融的境界。尤其是作者少年時月光下對夾竹桃的那段想象:“它把影子投到墻上,葉影參差,花影迷離,可以引起我許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圖,它居然就是地圖了。這一堆影子是亞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間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幾只小蟲子爬過,這就是遠渡重洋的海輪?!弊x到此,學生們不由地感嘆,難怪季老在開頭便說夾竹桃是他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了。“作家卡片”揭示:季羨林,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散文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被譽為“學界泰斗”。他的散文,質樸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秺A竹桃》等文章便集中體現(xiàn)了這種風格。這樣的話語引領著學生走近季羨林,走進他的文章。筆者向學生推薦了季老的《我的青蔥時代》:從濟南到北京,是季羨林青春往事特有的青蔥和美好,求學清華園、任高中教員、懷師記友……一段段汩汩流淌的情思,都是對最好年華的留戀和追憶。通過整本書的閱讀,從一篇文章到這篇文章的作者,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對文字、情感的體悟,還讀到了“季羨林”這樣一個人,一個“鮮活”的作家,如由讀《我和祖父的園子》到讀蕭紅,讀《早》到讀魯迅……
不光可以由文及人,課文里也站立著許多相似的人物。以人物為“點”,可以串起多視角閱讀的“鏈條”。例如,《最大的麥穗》一課,并沒有止步于文章內容的學習,同時以“蘇格拉底”這個人物為點,與學生一同走進《蘋果的香味》《自我發(fā)現(xiàn)》等小故事,感受蘇格拉底的智慧與人格魅力。與學生一同閱讀《哲學的故事》,在一個個關于哲學家的故事中感受理趣的美妙,拓寬學生閱讀的視野,讓學生的生命更為豐厚。
三、“惠化”童年,讓學生每天“閱讀與分享”
用“整本書閱讀”扮靚學生童年,培養(yǎng)學生每天閱讀、交流分享的好習慣。筆者認為,語文教師一定要有自己的堅守,時刻牢記:學校教育最關鍵的一點,是讓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并培養(yǎng)其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1.文學導讀課
一把為學生打開文學寶庫的鑰匙,照亮學生經(jīng)典閱讀之路,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與愿望,激勵學生帶著疑問、好奇去讀整本的書。
《不老泉》是六年級整本書導讀課,筆者首先引導學生通過游戲猜猜圖片中的人有多大?其次引導學生猜測,這將是一個怎樣的故事?第三是引導學生進行推論:不老泉的泉水給杰西一家?guī)淼氖歉R暨€是詛咒?第四是設懸念:溫妮會不會喝不老泉的泉水?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整本的《不老泉》。
2.閱讀分享課
學生利用假期做好閱讀筆記,寫寫感悟,把自己閱讀的書帶到學校,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手抄報、繪畫等與周圍同學進行分享,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
學校每學期安排優(yōu)秀書目推薦課,由教師或學生進行推薦,來自師長、伙伴的推薦會點燃學生閱讀的熱情,來自他們的分享也會激勵更多的學生打開他們喜歡的書,這不僅提升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也是對學生閱讀表達能力的一種鍛煉。學生品讀《西游記》,圍繞“唐僧師徒四人,你覺得誰最了不起?”“九九八十一難,哪一難你印象最深?為什么?”等議題,各小組展開精彩的分享。彼此間的分享有助于共同成長,相互欣賞,相互學習。
3.閱讀欣賞課
朗讀就是理解,透過朗讀可以感受學生們對閱讀的理解。對整本書中精彩片段的美讀欣賞,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把握作品。很多文學作品都有相關的影視呈現(xiàn),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簡·愛》等,學生可以在閱讀的基礎上觀看影視,或是在看完影片之后深入閱讀作品,通過不一樣的視角,欣賞作品。
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整本書閱讀,期待著讓學生們在最美好的年華里與傳統(tǒng)文學經(jīng)典,與中外經(jīng)典作品相遇,讓這些作品滋養(yǎng)他們的靈魂,讓文學之根駐扎在他們幼小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