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辛慧
摘? ?要:在信息技術時代,課堂教學應當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改革課堂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凇坝暾n堂”進行水質理化檢驗教學改革,鞏固學生的理論內化和實驗操作,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應用和實踐能力,以滿足給水排水相關領域工作崗位對高職應用型人才的實際需求。
關鍵詞:水質理化檢驗;教學改革;“雨課堂”;策略
水質理化檢驗是給水排水工程技術專業(yè)的一門必修課,高職相關專業(yè)教學要為給排水工程領域發(fā)展培養(yǎng)綜合型應用型技術人才,因此應當堅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并重的原則,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借助“雨課堂”這一新型智慧課堂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實踐教學質量,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能力。水質理化檢驗教學由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組成,本研究分別就“雨課堂”的應用展開論述分析。
1? ? “雨課堂”和理論教學改革的融合
1.1? “雨課堂”智慧教學模式
“雨課堂”是清華大學在線教育和學堂在線共同研發(fā)出的一種新型教學設計,主要目標是全面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創(chuàng)建以師生交互溝通為基礎的開放性、智能性課堂,讓課堂教學打破傳統的時間、空間限制,將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和PPT、微信、大型網絡公開課(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MOOC)融合起來,進入以“互聯網+課堂+移動終端”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改革新階段[1]。
相較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和單一性的多媒體教學,“雨課堂”具有以下優(yōu)勢。
1.1.1? 靈活的課前預習
將網絡學習資源和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補充融合,從而將豐富的課堂教學資源插入到PPT中,并推送到學生的手機微信中,讓學生通過手機、電腦直接進行課前預習。
1.1.2? 便捷的課堂測驗
一鍵發(fā)送功能將習題融入PPT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自由設計測驗時間,隨時開講、隨時測驗,節(jié)省大量課堂板書時間。
1.1.3? 交互的師生互動
無論是大班教學還是小班教學,教師和學生都可以通過投稿、彈幕、課堂點名等方式進行隨時交流溝通,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1.1.4? 創(chuàng)新的作業(yè)題型
借助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作業(yè)試題的類型和回答方式,學生可以語音回答、附件上傳、投票回答、拍照錄屏答題等。
1.1.5? 立體化的數據驅動
為課堂教學提供全周期的數據挖掘和分析結果,讓教師可以對課前—課中—課后教學進行直觀的控制。
1.2? “雨課堂”和理論教學改革的融合
理論教材的出版周期決定了教材內容和專業(yè)相關領域的前沿發(fā)展,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如教材中提出的水質理化檢驗理論知識,很少能和現實生產生活中的真實案例結合起來?!坝暾n堂”可以借助MOOC、互聯網教學等拓展理論知識內涵和外延,教師篩選網絡教學資源,以教材內容為基礎進行挖掘、歸納、整合等,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案例結合起來,分析理論知識在現實生產生活中,尤其是在具體工作崗位上的實際應用,并借助“雨課堂”教學設計,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讓學生了解教材理論知識并熟悉現實工作崗位上出現的新技術、新工藝[2]。
1.3? 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
傳統理論課以教師講述為主,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而借助“雨課堂”,教師可以營造一種全新的、開放的、靈活的理論教學氛圍,不再向學生輸入大量既有理論知識,也不再將理論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割裂開來。如在講解工業(yè)污水這一知識點時,將PPT、MOOC和微信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篩選網絡教學資源,增加對各類工業(yè)污水的介紹,并制作PPT直接導入到學生微信中,學生在預習階段了解印染污水、造紙污水等對環(huán)境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講解之后可以隨時進行課堂測驗,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分組,開展小組項目教學,每組分析一種最新的工業(yè)污水處理案例,分析之后快速形成小組研究成果,其他小組成員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對研究成果進行評價。
“雨課堂”的理論教學方式能更好地提高信息技術教學和慕課教學的實際效果,并借助學生廣泛使用的微信增進對課堂教學的參與度。
2? ? “雨課堂”在實驗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實驗教學是水質理化檢驗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yǎng)高職學生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實驗能力有著積極作用,也為高職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滿足相關領域真實崗位需求奠定了基礎。高職水質理化檢驗實驗教學改革和“雨課堂”的融入,一方面要鞏固和強化理論教學中的資源、信息和知識;另一方面要給學生實驗教學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創(chuàng)新實驗教學方式,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3]。
在傳統的實驗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行為模式是固定的,課前為學生準備實驗器材、設備、試劑等,課堂上學生按照教師所講的理論知識和基本實驗操作步驟進行實驗,觀察現象和結果總結出實驗報告等。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程度是有限的,對實驗前等相關準備工作了解甚少,依照教師設定的程序、步驟進行實驗操作,久而久之會形成對教師的過度依賴,難以在實驗中形成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思維,所以借助“雨課堂”對實驗教學進行改革十分有必要。
2.1? “雨課堂”中的實驗內容和實驗方法
“雨課堂”的靈活性、便捷性讓實驗教學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教學流程。教師可以借助PPT、MOOC的隨時導入讓學生了解全新的水質指標監(jiān)測技術、各種便攜式檢測器材等,讓學生了解水質檢驗檢疫行業(yè)的最新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前沿知識。
如讓學生了解高效液相色譜儀,并對比其他類型檢測儀器的功能、作用、使用方法,讓學生對同類型的檢測儀器加深了解,不再拘泥于教材上的知識點,而是將全新的眼光放到現實生產生活的實際應用中,對水質檢測的測試手段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2.2? “雨課堂”推動實驗教學方式的改革
當前的實驗教學中,學生大多沿用既有的實驗策略和方案,按照固定程序進行實驗操作,如此年復一年缺乏創(chuàng)新,學生在實驗教學中只是單純地模仿,機械地照搬,難以養(yǎng)成獨立的科學實驗思維和獨立的創(chuàng)新思維,由此導致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面對新問題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導致個人綜合能力和崗位實際需求不匹配。
在“雨課堂”中,教師構建任務驅動型實驗教學方式,將崗位勝任能力和實驗教學結合起來,借助“雨課堂”的便捷靈活交互教學方式,以完成任務為目標導向引導學生進行實驗。
教師可以在微信上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或者學生在課前自行組成小組,教師將實驗相關的內容、建議通過PPT導入到微信中,讓學生自行去做實驗準備,包括準備實驗器材設備、查閱書籍文獻,梳理實驗涉及的理論知識,了解前沿科技和設備,繼而通過微信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包括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流程、撰寫實驗報告等。而教師則可以通過“雨課堂”對學生的實驗設計和過程進行實時跟進指導,了解實驗方案的可行性,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幫助學生解決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
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驗進行全程跟蹤、評價分析,在實驗過程中關注學生的能力提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思維的建立,以及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要重點考察學生在設計實驗、操作實驗和面對新問題時所展現出的科研態(tài)度、價值取向和實踐動手能力等,從而對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形成清晰直觀的認識。
如在水中亞硝酸鹽氨氮檢測實驗中,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實驗準備工作、試劑配制方案、試劑濃度檢測以及721分光光度計的使用方法進行跟蹤檢測,考察學生在實驗設計中表現出的團體合作精神、嚴謹務實精神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4]。
2.3? 實驗教學改革效果分析
“雨課堂”在實驗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還需要教師和學生進行共同摸索和探討,結合不同教學內容的實驗要求摸索出針對性的實驗教學。該改革方案,讓“雨課堂”能夠更加靈活地服務于實驗教學。同時教師也要著手研究“雨課堂”上將理論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結合的方法,在理論課堂上營造教師和學生交互溝通的學習氛圍,教師對重點理論知識進行梳理和分析,而實驗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PPT、微課、慕課隨時隨地導入,并設計小型微實驗的實驗視頻驗證和探究理論知識。
3? ? 結語
水質理化檢驗的課堂教學改革是順應信息技術時代,培養(yǎng)高職學生綜合能力的必然路徑。將“雨課堂”應用到教學改革中,實現課堂教學的智能化、數字化和自動化,將多媒體技術、信息平臺和多種教學軟件進行功能整合,讓傳統教學法向智慧教學法進行延伸和拓展。
[參考文獻]
[1]姜海麗,孫秋華,趙言誠,等.基于“雨課堂”的教學實踐[J].高教學刊,2019(18):86-88.
[2]張曉寧,胡? 靜.“水質檢驗技術”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科技與創(chuàng)新,2019(9):132-133,136.
[3]戴娟秀,郭蓮仙,邵軍麗,等.“水質理化檢驗”實驗課教學改革初探[J].科教導刊,2016(25):108-109.
[4]付國慶,周? 婷,顧纓纓,等.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水質理化檢驗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科教導刊,2016(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