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敏
【摘要】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對數(shù)育方面也愈加重視,為學生減輕上學的壓力,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在寓教于樂的環(huán)境中進行自土學習成為了老師進行教學的觀念,也有效的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老師可以巧借故事數(shù)學法進行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可以在學生的回憶中留下美好的印跡,同時也提高了小學語文的數(shù)學質(zhì)量和效率。
【關鍵詞】 ?故事教學法 小學語文 教學效果 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7-119-01
引言
講行正確的語文教學對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著重大的意義。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學生開小差的情況,對課堂學習片沒有很大的興趣。但興趣又是學生進行學習很重要的一個因素,為了提高小學語文課學的教學質(zhì)量,老師必須激發(fā)出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通過使用故事教學可以有效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精神高度集中,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和效率是有益的,另外,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為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打下基礎。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的積極效果
(一)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不僅是為了能夠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質(zhì)量,而且還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名方面的全面發(fā)展。故事教學可以豐富語文課學的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在進行故事教學的時候,學生的思維整體處在比較活躍的狀態(tài),此時進行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且,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會主動的進行思考,拓展自己的思維,因此說在小學語文課學上運用故事教學法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起著積極的作用。例如,在學習《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篇文章的時候,老師就可以使用故事教學先向?qū)W生介紹雷鋒叔叔無私奉獻的事跡,讓學生了解雷鋒精神。然后讓學生自己想做什么樣的事是向雷鋒叔叔學習呢,在這樣的課堂中進行學習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進行思考
學生可以通過講故事獲得很多的語文知識,這對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是有利的。語文學習并不是讓學生能夠簡單的對課本進行背誦和古詩默寫,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去進行思考,讓學生有自己的見解,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問題而不是聽別人說。小學語文老師在進行授課的時候要有意識的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才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和教學難點。例如,在理解語文課文《黃山奇石》的時候,會對黃山的地點、形狀、名字的起因等進行理解,這些內(nèi)容如果讓學生自己進行理解會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學習的難度。
二、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用故事教學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策略和方法
(一)在小學低年級的課堂上運用故事教學要和生活相結(jié)合
在和生活相結(jié)合的情況下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能夠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也會得到保障。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將生活和教學整合在一起,為學生營造出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進行實際的鍛煉。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內(nèi)容,主要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這些能力的學習對學生的生活有著很大的幫助。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使用故事教學法,可以使原本復雜、難理解的文章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可讀性。老師可以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適當和生活相整合,在保證文章主體不變的情況下老師可以將文章故事化,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快的去理解和記憶。另外,老師還可以根據(jù)學習的內(nèi)容給學生推薦一些相關的課外讀物讓學生在閑暇時間進行學習,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例如,在學習《曹沖稱象》的這個課文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先給學生講述在生活中父母買菜的時候別人是怎樣稱量的,有哪些方法等,然后讓學生發(fā)散自己的思維去想稱象這個龐然大物應該怎樣做。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想法進行文章學習會幫助學生進行理解,也更加容易記憶。
(二)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合教學的情境
在合適的情境中運用故事教學法對于提升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是有積極意義的。通過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使用故事教學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老師可以調(diào)動學生表演的興趣,讓學生對文章進行了解后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扮演。在進行角色扮演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自己在故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故事教學法可以將學生帶入老師所設定的情境,進而對文章產(chǎn)生興趣,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對于文章的興趣,調(diào)動學習的積極性。例如,老師在講授《狐假虎威》這篇文章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文章中的老虎和狐貍的關系通過故事教學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進行表演之前老師可以先給學生講解故事的大概,然后讓學生自己進行發(fā)揮,看到底是老虎更厲害還是狐貍更聰明呢?這篇文章是褒義還是貶義呢?通過這樣的方法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對文章的內(nèi)容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同時也悟出了更多的道理。
結(jié)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自身的教學方法,將故事滲透到語文知識的講解中。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語文知識的學習中,促進學生自主分析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以此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效率和質(zhì)量,整體性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打造高效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讓故事教學法發(fā)揮更大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王靜.故事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33):54+70.
[2]陳振海.試論故事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8(03):116-117.
[3]閆順麗.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故事教學法[J].亞太教育,2016(0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