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秀
【摘? 要】閱讀能使人明理,能使人聰慧,能凈化人的心靈,能讓人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審視人生,了解世界,反省歷史,展望未來。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根本所在。我國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要養(yǎng)成習慣。然而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必須經(jīng)過家庭和學校長期的培養(yǎng)。本文從小學生閱讀習慣的重要性出發(fā),提出了小學語文閱讀習慣培養(yǎng)的對策。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培養(yǎng);閱讀習慣
在信息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是閱讀。閱讀能力是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項基本能力,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人才素質(zhì)的質(zhì)量,影響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盡管小學語文教學培養(yǎng)的閱讀能力只是初級階段,但它是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及進入社會,工作學習進行閱讀的基礎(chǔ)。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的意義
閱讀是培養(yǎng)小學生的讀書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主要途徑。它能使學生學會讀書,學會朗讀和默讀,能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對事物的分析能力;閱讀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觀察事物的能力。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是小學生寫好作文的基礎(chǔ)。閱讀能使小學生掌握更多的詞匯和句式,能使小學生獲得語法知識和修辭知識,學到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和表達方式。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的對策
(一)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yǎng)
語文修養(yǎng)是在對語文工具的運用和實踐中逐步培養(yǎng)起來和不斷提高的。就閱讀能力而言,語文修養(yǎng)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不僅能知道所讀文章說了什么,而且能一下子抓住要義,更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如教師講解課文《匆匆》時,對于“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這句話,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它是一個排比句式;前半句講什么事物去了,后半句講這個事物又回來了,都會在時間上留下痕跡;日子與燕子、楊柳、桃花相比,卻只會一去不復返,這樣寫突出了時間的一去不復返,表達了作者對時間的留戀。教師這樣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引導學生理解文字“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的同時,完成了鑒賞名句、品讀名句的指導。
(二)教師要加強課堂內(nèi)外的閱讀引領(lǐng)
課堂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渠道。教師要適時教會學生閱讀方法,如要求學生學會預習、帶工具書閱讀、品詞評句、質(zhì)疑問難、興趣摘抄等,并采用讀一讀、演一演、畫一畫、唱一唱、比一比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表現(xiàn)欲,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鼓勵學生個性化地表演,使閱讀成為賞心悅目的享受,成為學生自我表現(xiàn)的舞臺。
(三)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
身教勝于言傳,教師要求學生閱讀的書目,自己先精讀,并做好閱讀筆記,并展示給學生,認真傾聽學生的聲音,充分尊重和肯定學生的想法。這樣學生就會把教師當成是讀書的伙伴,并能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升華師生情感,更易激發(fā)起學生讀書的興趣。
(四)形成閱讀制度
良好的閱讀習慣需要恒心和毅力,盡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小學生的情緒波動較大,注意力易被分散,對閱讀的熱情很難做到持久。這就需要教師制訂一些切實可行的閱讀制度,并對學生隨機抽查,讓學生認識到良好的閱讀習慣要靠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和堅持。
三、結(jié)語
閱讀習慣是一種高度自覺的閱讀行為,除以上培養(yǎng)對策外,教師還要注意在閱讀過程中鼓勵學生,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在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學生才能讀出心得和體會。
參考文獻:
[1]劉淑波.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J].新智慧,2019(9).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