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民
摘要:現代社會的進步促進了人們綜合素質的提高,同時也對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培養(yǎng)學生知識文化素養(yǎng)的學校教育,在學科教學中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各個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將教育教學改革理念貫徹落實到學科的課堂教學內容中,以此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其中在小學音樂的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是其重要的教學目標。本文就是對小學音樂學科中審美教育的若干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小學音樂;審美教育;問題淺析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9-0160-01
引言:所謂的審美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使得學生具有欣賞美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對文學、藝術等作品中存在的美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感受、評價。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教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能夠讓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有所提升。
1.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1.1 提升學生的感知力
審美能力的形成需要具有對美的感知能力,只有感受到美,才能學會欣賞美以及評價美,由此可見,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審美教育教學中也是極為重要的。而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會通過“聽”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利用聽覺器官感受捕捉音樂的美,以此使得學生感知能力得到鍛煉與提升[1]。比如,小學音樂教師在教授學生《致春天》這首歌時,會先播放這首歌曲,讓小學生通過聆聽歌曲的內容感受春雨、小鳥帶來的春意,從而體會到春天的美,進而體會大自然的美。
1.2 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還能夠使得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激發(fā)。小學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大多數會先讓學生聆聽音樂歌曲,然后讓學生對聽到的內容進行想象,以此啟發(fā)學生對音樂進行賞析,這樣的音樂教學在使得學生審美能力獲得培養(yǎng)的同時,也讓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一定的鍛煉,進而促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得以激發(fā)與提升,更使得學生能夠全面發(fā)展。
1.3 引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小學音樂教師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在學生本身就對音樂感興趣的基礎上,增加了小學生對音樂的喜愛之情,從而對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產生一定的影響,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也讓學生在音樂教學中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進而促使學生的審美能力獲得提高。
2.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的現狀
2.1 傳統(tǒng)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
受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觀念的影響,以往的音樂教學并沒有受到學校以及教師的重視,更不用說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多數教師更著重于語文、數學等在考試中占據重要位置的一類學科,而對音樂、美術等偏向于素質培養(yǎng)的這類學科的重視程度極低,部分小學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也只是讓學生聽聽音樂或者講解一下簡單的音樂知識,也沒有加深學生對音樂教學內容的理解,而教師對音樂教學的重要性缺乏一定的認知,使得以往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無法適應現在的教學需求[2]。
2.2 學唱的教學模式不合理
傳統(tǒng)的小學音樂教學模式大多是以“教師唱,學生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并沒有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講解,使得小學生在音樂的課堂教學中雖然學到了相關的音樂知識技能,卻沒有讓學生的音樂學科素養(yǎng)以及審美能力獲得相應的培養(yǎng)。比如,有的小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牧羊姑娘》這首歌曲的課堂教學時,教師會反復的唱或者用教學設備反復播放這首歌曲,讓學生學唱,教師有對學生講解《牧羊姑娘》這首歌曲正確的唱法,卻沒有對學生講解歌者的情感,使得學生對于歌曲中所包含的情緒與情感的變化無法進行深刻的理解,以至于學生在學唱這首歌曲時的效率并不高,而且在這種反復學唱的過程中還會感覺到枯燥乏味,降低學習效率。
3.小學音樂審美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法
3.1 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小學音樂教學模式早已不能滿足現代學生對于音樂的心理需求,也無法實現新型教育教學理念的貫徹與施行,因此小學音樂教師要轉變自身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對以往的音樂教學模式進行改進與創(chuàng)新,使得小學音樂教學模式不再以傳統(tǒng)的學唱方式為主,而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時,不僅要傳授學生唱歌的技巧,還要引導學生感受音樂中的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教師可以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采用課堂游戲教學、課堂情境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以此讓音樂審美教育教學能夠順利開展。例如,教師在教授二年級學生學唱《郊游》這首歌曲時,可以先利用小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體會郊游的快樂,然后引出學生將要學習的歌曲,讓學生對《郊游》這首歌曲進行聆聽,并要求學生根據歌曲內容創(chuàng)編出與郊游相關的動作,使得學生可以感受到在大自然中暢游的快樂,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3.2 豐富音樂教學內容
以往的音樂教學內容比較單一,教學方式也較為乏味,這就使得學生無法通過單一的教學內容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增加相關的具有趣味性的教學內容,以此激發(fā)學生對于音樂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使得音樂審美教育的教學活動更容易開展;或者可以在曲目上選取一些積極向上的流行歌曲,向學生傳遞正能量,使得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避免受到現代社會各種不良信息的影響[3]。小學音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向學生講授一些關于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或者關于作者的一些創(chuàng)作經歷,加深學生對歌曲的了解,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要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進行講解,向學生傳達出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讓學生感受到音樂中的情感美,為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奠定基礎。
4.結語
通過上述對小學音樂中審美教育的分析,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提高學生自身綜合素養(yǎng)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這一教學理念的實行。因此,小學音樂教師不僅要重視對學生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還要加強對學生音樂素養(yǎng)以及音樂審美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馬佳.有關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的若干問題探析[J].音樂時空,2015(11):185.
[2]馮宇.小學音樂審美教育若干問題淺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2.
[3]龔曉丹.小學音樂審美教育若干問題淺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