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聚慧
【摘 要】近年來,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受到關注,其中,學習動機的影響尤為突出。針對學習態(tài)度不正、學習動力不足、學習主動性意識淡薄而產生學習困擾等問題,選取蘇州市某中學12名學生參加集中內觀干預,采用深度訪談法和個人實物分析法收集學生原始資料,采取扎根理論編碼思路,運用QSR Nvivoll.0對轉錄資料進行分析,評估干預效果,構建學生學習動機內觀前、后體驗模型。
【關鍵詞】集中內觀療法;學習動機;質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08-0013-03
學習動機,是指引發(fā)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并使之指向一定學業(yè)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學生的學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受學習動機的支配。對知識價值的認識、對學習的直接興趣、對自身學習能力的認識、對學習成績的歸因,是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內容。
集中內觀是內觀療法的一種。集中內觀時間一般設定為一個星期,內觀者每天從起床到就寢之間的這段時間都在屏風內采取輕松的坐姿持續(xù)進行內觀。面接者每隔1.5—2小時對內觀者進行面接,每次約3—5分鐘,指導內容為要點性地詢問剛才一段時間內觀的內容,然后予以適當鼓勵,再指導下一步內觀的內容,使內觀者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有關研究表明,內觀療法對增強學生學習動機有積極的作用。內觀療法通過矯正學生的非理性認知,讓學生能更好地利用周圍人提供的支持,有助于促進學生心理和諧,使之更積極地投入學習。
一、研究目的
(一)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
通過內觀療法,讓學生體悟到父母和其他重要他人在各方面對自己的付出,從而喚起學生的感恩之情,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端正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明自自己學習的意義。
(二)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
內觀療法能夠使學生明確自己在學習中的目標,及該如何努力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在內觀療法中,根據內觀療法的三個機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三)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
在內觀中,學生對過去進行同憶,從而自發(fā)產生想要感恩、同報的心理。學生感悟到目前學習的重要性,及父母與重要他人對自己在學習上的期望、對未來的憧憬,從而轉變懈怠的情緒,自覺、主動地努力學習。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1.訪談法。本次研究采用的是半結構式訪談,半結構式訪談是深度訪談的一種,能有效獲取研究者所需要的信息。
2.文獻分析法。通過查閱和整理大量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詳盡了解國內外對于內觀療法的研究現狀,以此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和研究結果的解釋。
(二)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對象為蘇州某中學九年級學生10名,其中男生5名,女生5名。這些學生學習動機較低,但是學習態(tài)度較好,學習成績處于班級中等水平。參與研究的學生之前未參加過內觀療法的任何培訓或體驗,均為自愿接受本次內觀體驗。在內觀前,研究者對內觀療法進行簡單的介紹,并告知體驗者本次研究的過程。在內觀體驗之前,研究者與體驗者簽訂內觀保密協(xié)議書。
(三)測量工具
本研究主要的測量T具為研究者自編的訪談。研究者根據周步成編制的《學習動機診斷量表》中的項目,編訂了學習動力診斷的訪談提綱。在內觀開始前,研究者進行一次訪談,在內觀結束后,研究者再次進行訪談,然后對兩次訪談的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四)研究實施過程
第一階段:內觀前訪談。以訪談提綱為測評T具,對10名學生進行內觀前訪談。
第二階段:內觀干預階段。本次研究采用的是3天式的集中內觀。10名學生按性別劃分,5名男生分為一間內觀室,5名女生分為一間內觀室。內觀室完全按照經典的集中內觀室來布置。學生坐在屏風里面,采取舒適的姿勢,根據給出的3個主題“別人為我做的”“我為別人做的”“我給別人添的麻煩”進行思考,對生命中的重要親人、朋友等,按生命的時間軸進行內觀。
內觀從早晨5點開始,到晚上8點結束。每次內觀面接的時間間隔為2小時,研究者在所有內觀階段都會與內觀者進行面接,認真傾聽內觀者的發(fā)言,聽他們訴說同憶的事件和感受,并指導內觀者進行下一階段的同憶。
第三階段:內觀后訪談。所有內觀階段都體驗結束后,按照內觀后學習動機訪談提綱對內觀者進行訪談,并了解他們內觀前后的變化。
(五)數據收集與處理
將內觀和訪談中收集的錄音轉錄成文字稿。采用扎根理論研究方法對文字資料進行質性分析,采用質性分析軟件QSR Nvivoll.0對文字材料進行編碼分析,構建出學生內觀前后學習動機方面的模型。
三、研究結果
(一)內觀前考查學生自身學習動機現狀
通過類屬分析和情景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式,對10名學生在學習動機方面的情況進行考察。(見下頁表1)
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包括內部學習動力和外部學習動力。對內觀前的訪談資料進行編碼,最終獲得11個開放式編碼。然后對開放式編碼進行歸納,獲得5個關聯(lián)式編碼。對5個關聯(lián)式編碼進行歸納,獲得2個核心式編碼。
從內觀前學生學習動力的編碼表中可以發(fā)現,10名學生的學習動機較弱,主要表現為:許多學生反映自己不能自覺努力地學習,需要依靠外界的督促;學習就是為了今后的生活,但他們對未來的規(guī)劃很迷茫,僅僅依靠這種口號和愿景不足以激勵學習。在外部因素中,學生認為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和班級氛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自己的學習。
(二)內觀后考查學生學習動機水平
運用類屬分析和情境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式,對10名學生內觀后學習動機的訪談進行歸納分析。(見表2)
通過內觀體驗,學生漸漸同想起從前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同想起父母和周圍人為自己做的事情,從而喚起感恩、感激之情。從表2可知,學生的學習動力有了明顯的轉變:(1)大部分學生在內觀后表現出自覺地努力學習。(2)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了明顯提高,在內觀中發(fā)現了自己的優(yōu)點和亮點,覺得自已是受人歡迎的,而自信心的提高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3)學生的心態(tài)有了明顯改變:覺得自己在以后的學習中遇到事情能冷靜思考,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急躁地處理;體悟到父母的艱辛,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和付出,發(fā)自內心地愿意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
四、研究結論
集中內觀干預有效改善了學生的學習動機結構,喚起了學生的內部動力,使學生能更好地投入學習。通過質性分析發(fā)現,在集中內觀干預之后,學生的學習動機有了明顯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黃辛隱,周冶.內觀療法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適用性[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8(9):22-23.
[2]周勇,董奇.學習動機、歸因、自我效能感與學生自我監(jiān)控學習行為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4(3):30-33.
[3]羅躍富,彭躍.初中生學習動機調查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16(1):31-34.
[4]真榮城輝明.內觀之說:心靈和諧的療法[M].陳幼寅,譯.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