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慶娟
【摘要】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將隱藏的知識更加清晰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其了解更多的、更為豐富多彩的事物,成為教學的一項新要求。而微課程就能很好地滿足這個要求,并且微課程可以減少學生的學習時間,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是一種新穎、高效的教學手段。
【關鍵詞】微課;美術教學;課堂效率
根據(jù)腦科學的研究,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時間在10分鐘左右。微課時間在3~5分鐘為最佳,超過6分鐘,人們便感覺有些冗長。對于微課,教師除了錄制“微視頻”記錄教材的知識外,還可以根據(jù)不同教學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方式,如音頻、PPT、文本等格式的媒體,不一定局限于視頻格式。
微課制作技術要求不高,人人都可以進行。微課的制作可以使用手機、DV等拍攝,對于教師而言,最簡單容易的方法就是用手機制作,因為其制作方法簡單,且視頻容量小,支持多個格式,教師可以隨時上傳到微博、班級電腦、網(wǎng)站等進行分享,而且學生課下觀看學習也非常方便。
在使用手機錄制視頻時,一般用720像素即可。為了讓拍攝畫面穩(wěn)定而不搖晃,構圖合理、鏡頭運用恰當,我們可以使用可調(diào)節(jié)式的三腳支架,根據(jù)視頻畫面的要求調(diào)試高度。在錄制時,我們可以一氣呵成錄制,也可以結合微課的內(nèi)容進行分段錄制,錄制過程會需要一些時間,由于微課程最好在5~10分鐘,所以需要教師進行后期的剪輯。剪輯時,教師要注意片段的銜接是否自然,以保證有較好的視覺效果。最簡單易學的視頻編輯軟件是繪聲繪影軟件,它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進行剪輯,而且還可以在視頻中添加文字、圖片、聲音等。
例如,趙毅欣老師在上《流動的色彩》一課時,在演示環(huán)節(jié)就選用了微課程的方法(微課三,2分半)。趙老師同樣選用了手機錄制,為了讓吹畫的作品始終保持一致,其選擇一氣呵成進行錄制。學生觀看視頻之后,均能保持飽滿的興趣,積極參與到吹畫創(chuàng)作中。由此可見,這種微課教學方式,能讓學生更好地完成作品創(chuàng)作,進而提升課堂效率。
2019年5月17日下午,我們道外區(qū)在南馬路學校小學部多功能廳召開了“道外區(qū)小學美術教師微課制作專題培訓活動”,由李雪蓮老師做專題培訓。培訓內(nèi)容有微課的拍攝、微課的制作、微課的應用等。全體美術教師認真學習,并做翔實記錄。培訓中,全體美術教師聚集一堂,積極研究討論,相互學習,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其中,大家就針對“微課制作的注意事項”這一問題進行了討論,教師們各抒己見,最后總結如下。
第一,微課制作流程。我們確定微課程的制作流程為:確定主題—編寫大綱—課件制作—拍攝過程—后期整理—教學反饋。
第二,確定微課主題。確定微課主題是微課制作的關鍵一環(huán),好的主題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不好的主題不僅無法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nèi)容,還會浪費課堂時間。首先,教師應熟知教學中的重難點。一個微課一般講授一個知識點,而對選定的知識點、知識結構的構思與設計,教師都要針對教學中的重難點來進行制作,從而解決學生的困難,激發(fā)課堂學習動力。其次,教師要運用多媒體進行展示。微課作為一種教學媒體,要選擇合適的內(nèi)容,對于不適合的內(nèi)容,制作的結果可能是徒勞的。因此,微課在選擇主題時,要選擇適合用多媒體進行展示的,以豐富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第三,微課設計要求。微課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是也需要教師進行設計。好的微課能解決本課的重難點知識,能有效解決實際教學問題,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隨意的雜亂無章的微課則無法起到預期的效果。微課的出現(xiàn),打通了課內(nèi)和課外的界限,打破了課堂的條條框框,其鮮明的可選性、可重復性的特點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變得更加靈活,給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帶來顛覆性的變革,讓“教學活動顧及每位學生”成為可能。
在我們道外區(qū),南馬路學校小學部是我區(qū)的試點學校。這所學校的美術教師,無論是在教育教學方面,還是在團隊協(xié)作方面,始終起到引領、帶頭的作用。
2019年6月,趙毅欣老師和李雪蓮老師參加了“哈爾濱市燭光杯”賽課比賽,兩位教師共同上了《會動的線條》一課,并榮獲一等獎。兩位教師的教學設計新穎、巧妙,不僅嘗試將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深度融合,而且大膽地將“教育戲劇”課的元素添加到美術課堂中,體現(xiàn)了學科之間的整合。本堂課有創(chuàng)新、有突破、有亮點,整個教學設計不但采用了無桌無椅的課堂形式,還大膽地把教育戲劇課中的情節(jié)片段、人物扮演等元素運用到美術學科中。這樣的課堂模式使學生在更輕松更自由的空間中思考美、創(chuàng)造美、感受美,在角色扮演中體驗合作的重要性,在肢體表現(xiàn)中,提高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力和全面的審美能力。
現(xiàn)在,筆者將本課中的一些環(huán)節(jié)展示給各位專家、領導及教師們,也希望各位提出寶貴意見。
(視頻一)兩位教師采用教育戲劇課中的角色扮演,分別扮演學生熟悉的角色——托馬斯和詹姆士(兩個火車頭)。同時,學生也有了各自的角色——小乘客。教師帶領學生模仿火車行駛的特點,邊聽音樂邊做動作,直到兩列火車相遇,讓學生在游戲中感受會動的線條。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學習興趣高漲。
(視頻二)兩位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精彩的尋寶旅程。學生需要闖關三次才能獲得寶藏。在闖關一中,兩位教師利用教育戲劇課中的肢體表現(xiàn)元素,讓學生大膽嘗試用肢體擺線條,用多種形式、手段來表現(xiàn)線條的變化,以培養(yǎng)學生的表現(xiàn)力和團結協(xié)作能力。
本節(jié)課有兩大亮點:(1)營造了開放自由的課堂情趣教學氛圍,打破了課堂的常規(guī)形式,采用無桌椅的自由寬闊的空間,讓學生在“隨心所欲”的環(huán)境下進行創(chuàng)作;(2)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手機投屏等功能,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視頻三)在這種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學生大膽地探索、創(chuàng)作。教師做到了靜中有動、動而有序、活而不亂。學生有的趴著畫,蹺起腿來回擺動;有的盤著腿認真地畫;還有的兩三個一組研究著畫,都選擇自己最放松、最舒服的姿勢,畫面和諧親切。
在學生創(chuàng)作時,兩位教師再次進行角色扮演,一名教師拿起攝像機扮成托馬斯攝像師,而另一名教師拿起話筒扮成詹姆士小記者,學生就自然變換了身份成為被采訪的對象。在采訪環(huán)節(jié)中,兩位教師大膽嘗試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運用手機中airplay鏡像功能,將拍攝內(nèi)容投影在大屏幕中,為課堂創(chuàng)設生活中采訪的情境。在這種情境下,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了采訪的情境中,露出了甜美的笑容,他們可愛的表情清晰地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出來。
運用微課程制作提升美術課堂效率,無疑給美術課程教學方式帶來嶄新的面貌。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微課程的興起,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達到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難以比擬的良好效果,給當下美術教學工作帶帶來了便捷,吹來了春風,使美術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周祥倩.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效率的實踐與思考[J].大眾文,2015(2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