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保華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閱讀不夠深入的問題。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時候,要嘗試引導學生說出閱讀的感受,鼓勵學生探究閱讀中的問題。同時,教師在指導學生追求閱讀深度時,要注意把握重點,引導學生不斷探究主題。這樣就能避免學生閱讀表面化,讓學生在閱讀整本書的時候讀得更有深度。
【關鍵詞】深度閱讀;整本書閱讀;小學語文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閱讀品味,讓學生增大閱讀面和閱讀量,多讀書,讀整本書。閱讀整本書的確能讓學生快速提升閱讀量,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然而在教學中卻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閱讀時只是理解了文本表面的意思,閱讀缺乏一定的深度,沒有掌握好閱讀方法,也沒有借助閱讀獲得更多的啟迪。針對這個問題,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展開深度閱讀,讓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通過思考和感悟發(fā)現(xiàn)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
一、暢談感受,尊重個性
在學生閱讀整本書后,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反應,并給予其及時的幫助和引導,促使其能更輕松地展開深入閱讀。此時和學生進行“聊書”是一個好方法?!傲臅睉谝粋€輕松的氛圍下進行,讓學生能毫無壓力地抒發(fā)自己的閱讀感想,表達自己對于文本的整體感悟,從而更完整地了解故事的內容。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10課《在牛肚子里旅行》展現(xiàn)了神奇的旅行,教學完畢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尼爾斯騎鵝游行記》這部作品,能讓學生感受到更為奇幻的旅行經(jīng)歷。在學生閱讀完畢后,要及時讓學生展開交流,說說閱讀感受和閱讀到的內容。有學生提出:“尼爾斯變成了一個拇指大小的人,他和家鵝一起飛了起來,最后變成了一個有正義感的孩子?!边@樣的描述缺了一些內容,教師提出“他具體經(jīng)歷了哪些事情”“結果怎樣”等問題能讓學生的表述更完整?!澳阌X得尼爾斯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若你變成了拇指大小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你希望自己能做什么事?”這樣的問題則促使學生展開個性化表述。
在組織學生“聊書”的時候,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個性化感想。同時,小學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很可能說得不夠完整。此時,教師不能加以苛責,而要適當?shù)赜脝栴}引導學生回憶書本的內容,鼓勵學生表達閱讀時的感想。
二、聚焦問題,吐故納新
由于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有限,所以其在閱讀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教師不能讓學生輕易地放過問題,而應該促使其聚焦這些問題,嘗試解決這些問題。在組織學生展開討論的時候,先引導學生說說在閱讀的時候遇到了什么困難,對于有典型性的問題,則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這樣就能讓學生對作品有更為深入的感悟。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26課《灰雀》展現(xiàn)了灰雀,而《神奇的釣魚竿》則展現(xiàn)了很多小動物。學生閱讀這本書不僅能了解一些和動物有關的知識,還能了解怎樣形象地說明事物。在指導學生交流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將焦點集中在寫作手法上,先回憶從《灰雀》中掌握的知識:“在這篇文章中,灰雀是主角嗎?在記敘文中主要體現(xiàn)的是什么形象?”然后引入新知識:“若要說明動物的生活狀態(tài),采用和《灰雀》一樣的寫作手法是否合適?《神奇的釣魚竿》用的是什么方法,它是怎樣描繪各種小動物的呢?”這促使學生始終將焦點集中在寫作手法上。
在引導學生聚焦問題的時候,若能適當?shù)匾雽W生學過的知識,幫助學生用已有知識展開分析,推理出問題的答案,則學生能及時解決閱讀的困惑,分享閱讀的心得,也能激發(fā)學生新的思考。久而久之,學生在自主閱讀整本書的時候,就會結合已有知識分析新產生的問題,能產生吐故納新的閱讀效果。
三、指向重點,刪繁就簡
在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學生會面臨很多閱讀和分析的重點,然而學生的閱讀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很難面面俱到,此時就需要教師進行點撥,讓學生把握住學習的重點,關注更需要關注的內容,讓學生在刪繁就簡的分析中掌握關鍵內容。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22課《父親、樹林和鳥》中展現(xiàn)了父親的形象,那么《大頭兒子小頭爸爸》中的爸爸又是怎樣的形象呢?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該作品的時候,要引導學生關注作品中的兩個重點人物,即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將閱讀重點放在他們身上。首先,教師讓學生說說這兩父子在外貌上有什么特點,在性格上有沒有差異,他們的不同是否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特別的事情,作者是怎樣將這些事情講清楚的,寫得是不是真實,作者的寫作筆法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圍繞主人公展開,若學生能掌握這些重點,則能對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在閱讀中,要引導學生將閱讀的焦點放到故事的主要人物上,探究主要人物的生平,了解其人生經(jīng)歷,體會其心理變化,感受其情感波動。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作品的主旨,從而讓整本書的閱讀變得更為深入。
四、探討主題,分析歸納
閱讀的快樂不僅僅來自于作品本身,更在于結合作品的內容展開主題探究。在主題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能回憶自己閱讀過的其他作品,或者結合現(xiàn)實生活探究作品的現(xiàn)實意義,在分析和歸納的過程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23課《帶刺的朋友》展現(xiàn)了聰明的小刺猬,教師在教授后可鼓勵學生閱讀同樣展現(xiàn)動物形象的作品《小豬唏哩呼?!?。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最關注的是這樣的問題:“唏哩呼嚕是一個有缺點的小豬嗎?可是小豬就是貪吃、貪睡的,那還能說這是它的缺點嗎?”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主題探究活動,嘗試探究:“我的缺點是什么?我身邊的大人又有什么缺點呢?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孩子和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大人,有什么不同呢?”這樣的主題探究能促使學生展開逆向思考,在分析歸納后,學生認識到了什么是換位思考,也認識到怎樣保護自己的天性。
主題探究的范圍十分廣,圍繞作品的寫作方式和表現(xiàn)手法展開探究,圍繞作品人物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進行分析,思考作品所描述的事件的現(xiàn)實性,這些都是很好的探究主題,能讓學生的閱讀不斷地深入下去。
從閱讀理解的層面來說,簡單理解文字表面呈現(xiàn)的意思,這就是淺閱讀,不少小學生都處于這樣的閱讀狀態(tài)。深度閱讀則指的是在不斷理解作品意思的基礎上進行感悟,并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和閱歷加以理解,獲得更深刻的感悟。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所以其閱讀深度和閱讀的能力也有限,這個時候教師就需要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囊龑В偈箤W生一步步深入下去,以提升整本書閱讀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朱建華.探尋深度閱讀的路徑——例談整本書閱讀推進“四步走”[J].小學語文教學:人物,2015(7):14-16.
[2]宋志旭.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9(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