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周金
【摘要】有效提問是指教師就本節(jié)課的重點提出某些中肯的問題,這些問題能使學生產生一種質疑、 困惑、 探索的心理,從而促使學生的大腦處于興奮狀態(tài),不由自主地開動腦筋去思考和搜索答案,它是課堂教學的催化劑,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法寶。小學數學的教學是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如果能做到合理預設,難易適度,因“材”施問,多元化的話,那肯定會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理預設;難易適度;因“材”施問;多元化
美國教學專家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痹谛W數學的教學中,教師的有效提問,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而且?guī)熒g的交流,既能實現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的目標,也能讓教師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掌握的程度,給教師提供一個檢驗教學方法的合適與否的機會,從而進一步采用更好的教學方法。但如果提的問題不恰當,則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常常會產生事與愿違的效果。那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提問呢?筆者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見解。
一、合理預設問題,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教師在備課時,必須要吃透教材,找到本節(jié)課的重點與難點,找出問題的切入口,然后合理地預設問題,巧妙地把學生從已知引導到未知。如,在教學四年級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時,可預設的問題有:1.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什么?2.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之間有什么關系?3.如何把一個平行四邊形切拼成一個長方形?4.如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長方形來計算面積?通過一系列的有效提問,促進師生的互動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實驗操作:分組合作把平行四邊形切拼成長方形,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合理地預設問題,使學生在已知中追求未知,從已知過渡到未知,這樣學生很自然地就明確了學習內容與學習目標,從而掌握了知識的要點。
二、難易適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數學課堂中,有不少的數學老師提出的問題不夠恰當,有時問得太迂曲,太深奧,學生聽了問題一臉蒙圈,根本不知道老師所問,要么答非所問,要么整個教室鴉雀無聲。這樣提問題是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大忌,它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無法與學生的大腦產生共鳴,相反還使學生對課堂產生厭倦感,降低學習的興趣,從而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也有些老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提出的問題太簡單,太直白,只要用“好”“不好”“對”“不對”這些詞語來回答就行了,根本不需要經過大腦的思考,就能隨口而出,這樣的課堂,看似氣氛活躍,但沒有實際的教學效果,毫無教學價值。綜上所述,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要做到難易適度,既要符合學生的現階段的知識水平,又要有挑戰(zhàn)性,使學生的大腦處于興奮狀態(tài),并不由自主地運用所學過的舊知識來進行搜索答案。那如何做到難易適度呢?首先,在教學中,教師在提問前要注意了解學生舊知識水平。通常,對學生的已有的知識背景越了解就越容易找到提問的角度,那就越容易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水到渠成地得到問題的答案。其次,在問題提出后,教師不能一味地讓學生獨立思考,當學生遇上瓶頸時,要適當地提示,暗示問題的答案范圍。否則,學生的思維活躍,會鉆牛角尖,會越出問題的范圍,從而偏離答案,甚至越思考離正確的答案越遠,這樣的提問就毫無意義了。
三、因“材”施問,使學生均衡發(fā)展
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因“材”施問,即集體提問與個別提問相結合。進行集體提問時,要顧及全班同學,設計的問題應具有普遍性,大部分同學開動腦筋便可回答出來。 但在課堂上總是進行集體提問,就難于把知識推向深度與廣度,這樣就扼殺了成績好思維活躍的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善于保護學生動腦的積極性,在教學當中,要適時地設計一些有難度的問題,提起思維活躍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刺激他們的大腦皮層,從而更饒有興趣地投入到鉆研問題中去,這就需要進行個別提問。如,在教學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中,教師教學完例題之后,可以將例題處理一下來拓寬學生的思維,只出示了例題的前半部分:某鞋廠去年計劃生產女鞋10萬雙,實際生產女鞋12萬雙,這時老師提問: 我們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這個問題既問了全班同學,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們就會提出了很多問題:實際生產是原計劃的百分之幾?原計劃生產是實際的百分之幾?實際生產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原計劃生產比實際少百分之幾?能提出以上的問題都是對的,學生們得到肯定后,肯定個個興趣盎然,暢所欲言。成績一般的同學能想到簡單的問題,參與到其中了。而思維活躍的學生會努力探索,追求更多的問題,這樣他們的思維空間便得到了鍛煉,也自然而然地把這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拓寬了。
四、多元化提問,促進學生自主交流
教師在提問過程中,要多元化,要善于靈活運用多種方式,不能總拘泥于“老師問學生答”的單一模式之中。課堂是師生雙方的互動,是學生與教師密切配合,這樣才能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發(fā)揮。課堂中,教師如果一味地提問,學生被動地回答,容易造成學生思維疲勞,養(yǎng)成一種思維惰性,從而缺乏主觀思維能動性,這對學生的成長是很不利的。因此,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交流,相互探討,打破學生思維的受抑制狀態(tài),使學生興趣盎然,精力充沛,繼而產生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使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找三角形的高》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明白:什么是三角形的高?等學生明確這一概念后,然后讓他們自主交流:三角形的高到底有多少條?并通過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最終找出三種(銳角 直角 鈍角)三角形的高。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進行啟發(fā),但更多的是讓學生自主交流,提出疑問,并積極思考,努力探索,并最終找出答案,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林存華,郁琴芳.課堂教學中“問題”資源的利用[J].教學與管理, 2004.
[2]楊玉希.優(yōu)化問題設計,追求高效課堂:以《中位數和眾數》教學設計為例談問題設計[J].中學時代,2013(6):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