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維勝
[原文賞析]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節(jié)選自《赤壁賦》)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 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節(jié)選自《荷塘月色》)
在中國文人墨客心中總有著一個抹不去的“月亮情結(jié)”,遙遠、神秘、朦朧的月光總是牽動著詩人的萬般心緒?!冻啾谫x》以“月”為經(jīng)線,以景、情、理為緯線——繪江山優(yōu)美之畫卷,抒思古懷遠之幽情,言人生精妙之哲理;《荷塘月色》以飽含感情的筆觸來描繪月色下荷塘和荷塘上月色,融情入景,景隨情遷,情景交融,達到了情與景完美的統(tǒng)一。本文試從寫景、抒情和言理三個方面對這兩篇古今散文加以比較,以就教于方家。
一、“江清月近人”——寫景比較
(一)相同之處
1. 以“月”繪景,景美人喜
《赤壁賦》點染了一幅如詩如畫的月夜秋江美景。你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比崛岬那镲L徐徐吹來,水波不興,風平浪靜。一輪明月從東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霧如輕紗般籠罩在江面上,月光和江水融成一片,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無際涯,曠遠無邊。優(yōu)美境界,令人陶醉?!逗商猎律访枥L出一幅美不勝收的圖畫:“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薄霸鹿馊缌魉话?,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碧锾锖扇~,朵朵荷花,縷縷清香,溶溶月色,薄薄的青霧,淡淡的云彩,小睡的風情,樹影和月影,處處顯示著幽雅寧靜,荷塘與月色水乳交融。其清新的美麗景象,濃郁的詩情畫意,讓人傾心不已。
2. 清靜幽遠,素雅沖淡
《赤壁賦》以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為意象,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其中著重描寫了水、月兩種優(yōu)美的意象。其時之水“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其時之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水若無際,月色無涯。不辨何處是水,何處是月,只覺得置身于一片無掛無礙的“空明”之中?!逗商猎律芬院扇~、荷花、流水、月光、月影為意象,荷花在柔和的月光中做著美麗的夢,一忽兒月光給淡云遮住,一忽兒月光透過樹叢篩落下斑駁的黑影。朦朧的月光不僅靜靜地瀉在荷塘上,還靜靜地瀉在四面的樹林和遠山上。在這樣的月夜的靜穆中,作者以動襯靜,增添生氣,靜中有聲,濃淡相間地反襯了荷塘的幽靜。
(二)不同之處
《赤壁賦》繪景于清幽素淡之中給人以空明之感,《荷塘月色》狀物于清幽素淡之中給人以朦朧之感。
蘇軾面對赤壁的山水風月等可入詩境的各種物象,百端俗慮,拋至腦外。于是才引發(fā)了“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極度自由之感。這是如莊子一樣的精神逍遙游的再現(xiàn)?!榜T虛”即游于“空明”,蘇軾將水月的色性融為一體,將水月之美用心靈去感受——這才能找到“空明”一詞來形容水月相融之境,給予人心的無比熨帖和自由感?!榜T虛御風”“羽化而登仙”皆是借用道家典籍所記真人、成仙之事,表明作者內(nèi)心極度自由、不慮世情。它們意味著,如此不見水月、只覺空明之境不僅是作者擺脫俗情的誘因,也是其精神臻于空明后外在的喻象??彰鞯木辰缡且环N萬慮都歇的無欲無機之境,而水月則是一種能濾洗人的煩憂、使人進入自由思考的有意味的物象。蘇軾的空明柔美赤壁之景,反襯其精神的澄澈和灑脫。
朱自清描摹的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傾瀉在花和葉上,如“薄薄的青霧”,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既有實寫,也有虛寫,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xiàn)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tài)。朱自清描摹的月影既有“參差斑駁”叢生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光影交錯,剛?cè)岵?。岸邊的樹、塘中的荷連結(jié),著意于月色,滿塘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朱自清既寫荷塘又寫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朦朧幽美,心曠神怡。
二、“我寄愁心與明月”——抒情比較
(一)相同之處
1. 借“月”忘情,尋得超脫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因“烏臺詩案”,蘇軾被貶黃州。為了排遣內(nèi)心的苦悶,他除了禮佛參禪,就去赤壁磯頭欣賞自然風光,暢游長江。面對迷人的景色,作者忘情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人間的一切煩惱、個人的不幸遭遇都一下子拋于腦后,“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边@就是蘇軾飄飄欲仙的心境的寫照。一葉扁舟在萬頃江面上隨風飄蕩,如夢如幻,如入仙境。蘇子賞心悅目,飲酒放歌,歡愉無限。正所謂皓月當空照,江上一扁舟,吟詩又和歌,賽似活神仙。
1927年7月,朱自清在清華大學教書。《荷塘月色》里,朱自清先訴說自己“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心境,然后描寫一個寧靜的環(huán)境——荷塘月色,在淡淡的月光下,獨處于荷塘邊,感到自己是個“自由的人”。朦朧幽美的荷塘月色無疑就是真正的自由所在。在這里,他“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感到了暫且的靜默的喜悅。于是徜徉于荷塘,沉醉于月色。清幽、淡雅、朦朧的荷塘月色讓他忘記了白日間的喧囂、束縛和無奈。
2. 暫時忘卻,既而生憂
《赤壁賦》第二段,詩人陶醉于赤壁的月夜之景,心情歡愉,情不自禁,飲酒歌唱?!肮痂馓m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是感受到的眼前的優(yōu)美景象:駕著小船,劃破明澈澄凈的江水,逆流而上,水面上蕩漾著閃亮的月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是邈遠的情思,他所思慕懷想的人遠在天邊,不得相見。這里的“美人”是指自己所傾慕的人物或所追求的理想,因此歡愉中透露出一縷隱藏在內(nèi)心的惆悵。而客人“倚歌而和”的嗚嗚咽咽的簫聲,則顯出了十分幽怨凄哀的情調(diào)。于是蘇子停歌問客因何而悲,客引曹操《短歌行》中的詩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寓答于問。舉頭望月思曹操,觸景生情,思昔撫今,幾許惆悵,幾多悲嘆。文中洞蕭之聲悲,實則暗喻作者心中之憾。
荷塘月色是美妙溫馨的,這樣的景色當然能給人以喜悅。但這種喜悅畢竟是“淡淡的”,沒有激動和狂喜。在文中,朱自清這樣描述:“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朱先生面對現(xiàn)實世界是孤獨寂寥的,正因為孤獨寂寥,所以他就在他的精神王國里幻化出一個熱鬧風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江南采蓮”的世界來與之對抗,并滿足自己的向往。只不過這種滿足是暫時的,現(xiàn)實生活中是“無福消受”的。這里雖有“過人頭”的蓮花,卻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真是“花有意而水無情”??!
(二)不同之處
蘇東坡寫的是“哀愁”,朱自清抒發(fā)的是“閑愁”。
蘇軾因“烏臺詩案”負“莫須有”之罪名,被貶謫黃州。這時正是蘇軾政治上失意,行動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極其苦悶的時期。在他的赤壁詞中,即有過明顯表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而現(xiàn)實中的他卻只能“早生華發(fā)”,“一樽還酹江月”地慨嘆“人生如夢”。雄才難展,壯志難酬,對一個“此心耿耿,歸于憂國”的有志有才之人來說,實是人生之大憾。在這種沉重的精神壓力之下,蘇軾內(nèi)心有著深刻的感發(fā),他開始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感慨世事的紛擾與虛無。
“客”引曹操《短歌行》中的詩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寓答于問,用含蓄的筆法傳遞心聲:一嘆一代英雄化塵埃,凡夫俗子虛度日;二哀天地悠悠宇宙無窮,人生短促轉(zhuǎn)瞬即逝;三悲理想美好,現(xiàn)實難求。這里主客問答,實際上代表了蘇子思想矛盾的兩個方面,借客之口以簫聲委婉地表現(xiàn)出來,“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边@正表現(xiàn)了蘇軾以赤子之心的情懷,在遭遇大苦難之后,把人生乃至于無限癡情的態(tài)度,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全情”的傾注,是深重悲愴的“哀愁”。
張仲謀先生在《論唐宋的“閑愁”主題》一文中對“閑愁”作了很精細的界定,極有助于我們理解《荷塘月色》的風格與特色:其一,它與一般具體著實的愁苦不同,它無關(guān)生理的痛苦或物質(zhì)生活的需要;第二,在于它那輕淡縹緲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它不是國破家亡、生離死別的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也不是感士不遇、志不獲聘那種唾壺擊缺的郁怒;第三,它往往具有無端而來、不期而至的特點。它不像現(xiàn)實的愁苦具有直接的背景原因,而是如游絲浮萍,無根而生(摘自《文學遺產(chǎn)》)。應當說“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等字面都在暗示著作者的“心里不寧靜”并非由生活所起,而作品沒有背景或者說有意地淡化背景因素,那么意在關(guān)涉對人生的一種“情”的觀照就非常明顯了。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文章的文眼句,繼而在幽僻的環(huán)境中有一個意外的收獲,感覺是個“自由的人”,由此可見其內(nèi)心的不寧靜乃是人生束縛與思想上的不自由。這或許含著當時籠罩在知識分子心頭的時代氣氛所致的因素。但月下荷塘的一番漫游,并不能解決作者的心緒“不寧”的問題。而心靈的孤寂與微苦恐怕是處于動亂年代士人心中共有的一種心態(tài)。
三、“慣看秋月春風”——言理比較
(一)相同之處
緣“月”說理,感悟人生。蘇軾和朱自清都談及人生的大道理:人生就是“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生活中,誰都會遇到煩心事,誰都有內(nèi)心不寧靜的時候,當人生處于困境時,我們該怎么辦。
(二)不同之處
蘇軾是“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朱自清是“尋找生命出口”。
《赤壁賦》中“客”是“寄愁心與明月”,吹出哀婉的簫音,蘇子從“樂甚”到“愀然”,樂極生悲,感情發(fā)生了變化。但蘇子胸懷凌云壯志,不為世俗所羈絆,他借題發(fā)揮,因勢利導,文章由情入理,作者以身邊的“水”“月”為喻,并進一步闡述天地間萬事萬物“變”與“不變”、“取”與“不取”的辯證關(guān)系。清風明月,高山大川,小橋流水,花鳥蟲魚……無一不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吧w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弊髡咭詴邕_的胸懷、超然的態(tài)度,不滯于物,無礙于事。大自然是裝載一切世俗雜念的容器,是一切憂愁煩惱的凈化器,而天地萬物各有其主,榮華富貴強求不得,只有做到榮辱皆忘,超脫樂觀,理性地對待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不至于陷入悲觀消極的泥淖,這也是為人處世的良方,也許遠離宮廷的爾虞我詐,未嘗不是一件幸事。 正所謂“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薄叭牒跗鋬?nèi)”是作者深刻感受到人類無法逃避的憂患意識,“出乎其外”則是“過來人”的一種超然灑脫,一種超拔智慧,一種飽經(jīng)滄桑的充實和自信、一種光明堅定的理性和成熟。
“五四運動”之后,朱自清動搖了他最初建立的“光明”信念,產(chǎn)生了孤獨和彷徨,出現(xiàn)了他的第一次心理危機,也就隨之產(chǎn)生了他的“剎那主義”的哲學。他說:“因惆悵而感到空虛,在還有殘存的生活時所不能堪的!我不堪這空虛,便覺得飄飄然終是不成,只有轉(zhuǎn)向才可能較安心——比較能使感情平靜。于是我的生活里便起了一個轉(zhuǎn)機……便決定了我的剎那主義?!保ㄕ浴段覀兊钠咴隆罚┯纱?,朱自清的“剎那主義”實際上是為平復個人的心理危機,求得個人生命意義的充實和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逗商猎律氛侵熳郧褰o自己找到的“一個生命的出口”,當“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時,他期待“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來占據(jù)不寧靜的心,于是他踏著月色去了,去尋找一個屬于學者朱自清的生命出口。但是“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的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思想又回到原點。
《赤壁賦》和《荷塘月色》是縱古貫今散文中“美文”的代表,使我們從中獲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暢快,由心靈的平靜轉(zhuǎn)到靈魂的震顫,特別是月亮的意象,令我們感動。千百年來,月亮作為一種永恒的自然象征而成為文人墨客逃避紛紜的現(xiàn)實苦難,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現(xiàn)實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便自然地走向那澄澈晶瑩的月光世界。
(責任編輯 / 胡?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