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川
1881年7月26日,一位母親給自己的朋友去信,信中提及自己那個不到五歲的孩子時,她這樣說:“這個孩子是一個奇怪的造物,很好斗。”
兒子這種好斗的習(xí)性已經(jīng)困擾這位母親很久了,她在一年前的日記中就寫過兒子的一件壯舉——把一根鐵釘子塞進嘴里,還“臨危不懼”地說死了不要緊,“我要是死了下墳?zāi)?,那我就把這幾本畫書一起帶去”。
誰也不會料到,這個奇怪的造物最后竟然真的成了一位以筆為戈的斗士,與黑暗勢力斗爭不已的真正的斗士。他就是生于1877年7月2日的德國作家、詩人赫爾曼·黑塞。
1.童年黑塞
黑塞的出生地卡爾夫,坐落在德國南部席瓦本地區(qū)的納高爾德河畔。老石橋和哥特式小教堂是整個卡爾夫小城的榮耀,同時裝點了黑塞的孩提時代。卡爾夫是紡織業(yè)的天下,磨坊主、木材商、手工工人,往來頻繁。在小城遠處的森林峽谷中,每走一兩步就可以看到一座大理石鋸工場。巨大的石塊被鋸成大小各異的石塊或石板,經(jīng)過清洗和打磨,就可以到市場上流通了??柗蚴且粋€供人扎扎實實生活的地方。黑塞在后來的文章中這樣評價:“這里沒有發(fā)生過任何重大事件,但是這里盡管有各種各樣小商小販和庸俗市民的生活,仍然有一種人民的精神的統(tǒng)一,一種具有400年傳統(tǒng)的有生命力的思想和幻想的飽和。”
卡爾夫給了黑塞成長的外在環(huán)境,而他的父母則給了黑塞之所以黑塞的內(nèi)在氣質(zhì)。
黑塞父親生于波羅的海的維森施坦因,在22到26歲期間,于印度傳教。他那頎長的身材,高聳的前額,對自我批評的熱衷,都傳給了兒子黑塞。母親則是另一種個性:熱烈,敏銳,愛幻想,具有音樂才能。
作為傳教士的兒子,黑塞不是個溫順的聆聽者和信服者。他從十幾歲開始就對宗教產(chǎn)生了懷疑,帶著對世界萬事萬物更多可能性的幻想,他走上了通往尼采、叔本華的思想道路。而他的作家生涯的開啟,則與祖父和父親的身份有莫大關(guān)系。
黑塞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做過出版社社長。因此早在童年時期,黑塞就對油墨、亞麻布、紙箱子、糨糊的氣味十分熟悉,他長期浸淫在書籍的海洋之中,對一本書的誕生有十足的了解。于是在他成年后,不知該從事何種職業(yè)為好時,便選擇了圖書業(yè)。當然,這不是他的終極追求,但卻是他通向職業(yè)作家的一塊不可缺少的跳板。
父親家里的大量藏書讓少年黑塞和青年黑塞感到格外幸福。16到20歲之間,世界文學(xué)寶庫中的經(jīng)典作品常伴他左右,他還在稿紙上寫下了不少習(xí)作。但在此之前,他所接受的學(xué)校教育卻讓他痛苦不堪。
黑塞9歲時進入拉丁文學(xué)校就讀,他見證了弟弟漢斯走向悲劇的過程,并且一生難以釋懷。漢斯功課不好,又太老實,總是無法逃脫老師的敵意,“他們有權(quán)利,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那是一種暴力的、沒有理由的、常常是可怕的和沒有人性的濫用權(quán)利——當時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情有打手掌或者揪耳朵,直至流血——這種教師的權(quán)利是一種完全敵意的、令人感到恐怖和令人憎恨的權(quán)利?!辈粫r遭受如此待遇的漢斯最終選擇了自殺,后來,黑塞把漢斯的經(jīng)歷寫進了小說《在輪下》。
1890年2月16日,黑塞在給母親的信中用這樣幾行詩描述了拉丁文學(xué)校里孩子們的遭遇:
在校舍大樓的一個個房間里
戒尺的力量
噼里啪啦打在男孩們手上
也很開心而且可愛。
通過教師的呵斥
通過戒尺的毆打
男孩必須經(jīng)受一切
直到他達到那個目標,
那個他早晚要給自己確定的目標。
當他還是孩子的時候
只夢想著幸福和榮譽
玩耍著,什么嚴肅的事也不想。
當然,黑塞在拉丁文學(xué)校也并非一無所獲,當他回憶自己的學(xué)生時代時,對一位名叫奧托·鮑爾的校長著墨甚多。在黑塞筆下,奧托·鮑爾首先是一個駝背老人,頭發(fā)灰白,亂蓬蓬的,鼻尖上耷拉著一副老花鏡,手里總拿著一根長煙袋鍋,長到幾乎可以碰著地。少年黑塞被這個怪老頭深深地吸引了,除了因為他怪異的外表,還因為他對黑塞的頑皮和惡劣似乎一概看不見,反而夸獎黑塞的拉丁文和希臘文作業(yè)寫得好。這個怪老頭成了黑塞在拉丁文學(xué)校里生活的唯一一抹亮色。
黑塞比弟弟漢斯想得開,在參加國家考試幾個月前,一位同學(xué)問他:如果考不上,以后干什么?黑塞回答說:“考上考不上,我都不會在意,然后我將成為一個自由自在的作家?!?/p>
2.從“精神病患者”到詩人
1891年6月,14歲的黑塞在斯圖加特通過了國家考試,在79名候選人中,他名列第二。于是被錄取到毛爾布隆新教神學(xué)院的同時,還享有國家資助。這是件讓黑塞的家人和老師都引以為傲的事。但黑塞并沒有因為進入神學(xué)院而變得多么溫順。不久后的一天下午,他逃課到野外過了一夜,回到學(xué)校后也沒有悔改之意,因此被關(guān)8小時禁閉。有趣的是,他在這8小時里寫詩,并且寄給了當時的諷刺雜志《飛行報》。其中一首就叫《禁閉室》,其中有段是這樣的:
你認識這個國家嗎?
這里沒有鮮花,
這間黑暗的禁閉室
任何神祇都不去造訪它!
哦,痛苦吧,
不得不進去的人,
哦,狗洞,讓我
一千遍地把你詛咒!
……
學(xué)校的奴仆變成了監(jiān)獄的主人,
任何花言巧語也不能
迷住他不可動搖的心,
他不知道,渴望自由的神靈
在酒宴上和說笑話時更開心。
這次逃課和被關(guān)禁閉的經(jīng)歷,不是一次偶然事件,背后隱藏的是黑塞的精神危機。作為神學(xué)院學(xué)生的他,對成為神職人員沒有興趣,他唯一想做的就是詩人,雖然那時他已經(jīng)十分清楚,詩人是一個不被承認的職業(yè),而且與面包無緣。
黑塞的精神危機仍在繼續(xù),而且越來越嚴重。1892年,也就是進入毛爾布隆新教神學(xué)院的第二年,他寫信給一位旅店老板,請求老板借給他25馬克。他給出的理由是,要用這筆錢搞到一把左輪手槍,“因為我?guī)滋靵硪呀?jīng)決定自殺”。就在黑塞企圖自殺的當天,他被父親安排到了施抬藤神經(jīng)病療養(yǎng)院院長那里,花了1200馬克。根據(jù)診斷,黑塞的病情是“多愁善感”。
這一年的8月2日,他在療養(yǎng)院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別了,你雙親的家,
你們把我連同恥辱拋棄,
別了,你整個世界的上帝
為了你人們拿起衣架,
我因做彌撒而變得沉悶和無精打采,
我對做彌撒早就厭惡。
自由也見鬼去吧,
它總是最高的煙霧,
我被送進瘋?cè)嗽?/p>
誰知道——我大概真的瘋了。
1892年10月,黑塞被允許離開療養(yǎng)院。11月,父親將他安排到了坎施塔特文理中學(xué),一年后,高中畢業(yè)。
從17歲開始,黑塞擁有了另一個身份,那就是佩羅特塔樓鐘表廠學(xué)徒。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和勞動人民生活在一起”。拆縫紉機、拉鋼絲、套螺絲、鑿鋸齒,都是他的日常勞動。
1895年,黑塞向一家書店投遞了求職信,希望成為圖書零售商學(xué)徒。在長達三年的學(xué)徒生涯中,黑塞閱讀了大量文學(xué)作品,寫了大量詩歌,而且在藝術(shù)史、語言學(xué)、哲學(xué)等領(lǐng)域進行了研究。
1898年,黑塞在一家出版社自費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名叫《浪漫之歌》,總印數(shù)是600冊。詩集的出版使得他為自己感到高興,但并未給他帶來直接的現(xiàn)實利益。接下來的幾年間,他依然作為書店學(xué)徒生活著,只不過換了一家書店而已。直到23歲,一封來自柏林的信讓他感受到了什么叫喜從天降。
寫信的人名叫卡爾·布塞,在格羅特出版社工作,他準備編輯出版一套叢書——最年輕抒情詩人的詩集。黑塞,是他的候選人之一。這個消息讓黑塞倍感振奮,他立即將自己多年以來積攢的詩稿拿出來,仔細選摘,仔細修改,編輯成冊,寄了出去。1902年,詩集出版了,這是黑塞生前最成功的一本詩集。
兩年后,黑塞出版了小說《彼得·卡門青特》,大受歡迎,14天便售罄。評論家們對這位小說家和他的作品議論紛紛。黑塞出名了。但性本愛丘山的黑塞從不習(xí)慣于出席各種名人聚會,他逃到鄉(xiāng)下,過上了田園生活。這時的他,已經(jīng)是一位丈夫,而且還是幾個孩子的父親。一家人在鄉(xiāng)下的園子里,其樂融融。黑塞會親手侍弄花草,孩子們則在院子里自在玩耍。
3.以筆為戈,為人道主義而戰(zhàn)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是勇者品質(zhì)。古今中外,各個領(lǐng)域,都不乏這樣的勇者,也正是因為他們敢于在大廈將傾之時置生死于度外,鋌而走險,才能救人于水火,挽狂瀾于既倒。習(xí)武的硬漢固然有此擔當,而在以筆為戈的文學(xué)家、思想家中也不乏其人。黑塞就是其中一個。
時間轉(zhuǎn)眼來到1914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這一年,黑塞作為和平主義者開始了此后幾年的反戰(zhàn)活動。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通過各類出版物對戰(zhàn)爭表示抗議。他反對的不僅僅是戰(zhàn)爭本身,他反對的其實是人類的野蠻、血腥和愚蠢。
為表明這一立場,他得罪了很多人。在狂熱的愛國者眼中,他是一頭不可理喻的豬;在激進的革命者看來,他是一個思想落后的公民。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他因為在文章中呼吁反戰(zhàn)者去幫助戰(zhàn)爭受害者而為自己招來了更多敵人,這些敵人出自他所身處的和平主義者陣營。一戰(zhàn)結(jié)束后,那些為戰(zhàn)爭大唱贊歌的人搖身一變竟然成了民主人士和和平主義者,這更讓黑塞感到荒誕十分。
十幾年后,身為德國人的黑塞,因為反對法西斯主義而遭受了更大挫折。在希特勒當權(quán)的恐怖氛圍下,他仍然態(tài)度明確地宣布:“我寧可被法西斯打死,也不做法西斯?!碑?shù)聡斁忠笏汀妒澜缥膶W(xué)文庫》中“不合時宜”之處進行修改時,他斷然拒絕。
不僅如此,1935-1936年,黑塞為一家雜志撰稿,為人們推薦好書,以“德國新書”為主題,連續(xù)發(fā)表了六期。文中,他毫不避諱地推薦當時在德國遭禁的作家,并且稱贊他們個個都是“德國文字記載中最正派的散文家與最聰明人”,其中有卡夫卡、托馬斯·曼、羅伯特·穆齊爾等作家。此外,他還將當時流行的那些文學(xué)作品做了一番貶低,認為它們的繁榮是暫時的,不必認真對待。這番舉動,惹來了很多媒體的反對,德國《新文學(xué)》雜志抨擊黑塞正在傳播大量有損于祖國的錯誤觀點。
世人皆醉我獨醒。清醒沒那么簡單,清醒是要有勇氣的。黑塞看到希特勒所鼓吹的思潮必定將德國帶入萬劫不復(fù)之深淵,他寧可將自己陷入孤立,陷入危險境地,也不愿向其妥協(xié),這就是清醒者的勇氣。
1932年,他在一封信中寫道:
全國有四分之三的青年陷入希特勒和它愚蠢的口號中;我們能直接行動的道路幾乎完全被關(guān)閉,或許時間會帶來改變。就像羅蘭(羅曼·羅蘭)因特別反國家主義而背離了法國,我對德國現(xiàn)在這種國家主義形態(tài)感到厭惡。我認為那是德國政治上的愚昧、虛偽和幼稚,勢必引發(fā)第二場戰(zhàn)爭。
事實被黑塞言中了。此后,黑塞堅持同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斗爭,直至二戰(zhàn)結(jié)束。
事實上,早在出版于1927年的小說《荒原狼》中,黑塞就寫下了自己對戰(zhàn)爭的看法。他認為,每個國家,每個人,都不該渾渾噩噩地生活在編造好的謊言中,他們都必須對自己檢查一下,看看自己身上有哪些引發(fā)戰(zhàn)爭的可能。
“(德國人)每天被灌輸,被提醒,被煽動,被攪得不滿和發(fā)火,這一切的目的和結(jié)局就是爆發(fā)另一場戰(zhàn)爭,而下一場戰(zhàn)爭也許比上一次戰(zhàn)爭更可怕。”(《荒原狼》)
這位預(yù)言家的話振聾發(fā)聵,但二戰(zhàn)的爆發(fā)已然不可阻擋。雖然黑塞本人未被列入納粹的黑名單,但《在輪下》《荒原狼》《觀察》《知識與愛情》等作品的出版和印刷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礙。
直到1946年,二戰(zhàn)結(jié)束后,黑塞以筆為戈的英勇行為才得以彰顯。這一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諾獎評委們看到了他作為詩人的浪漫情懷,也看到了他的戰(zhàn)斗精神。頒獎詞里這樣說:
給黑塞授獎比確認他的聲望更為重要,獎勵是尊重詩人的成就,這種成就充分體現(xiàn)了一位善良的人在斗爭的形象。他在悲劇百出的時代里,極為真摯地恪守天職,成功地握起了為真正人道主義而戰(zhàn)斗的武器。
黑塞不僅是浪漫騎士,還是有獨立思想的英勇斗士。一旦有神圣的東西受到威脅,他就會由天真爛漫的夢想家變成斗志激昂的斗士。
4.真的勇士,敢于向自己開戰(zhàn)
《大學(xué)》有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想從舊我當中誕生一個新我,除了將舊我除去,別無他法。但槍口對著別人容易,對著自己很難。真的勇士,敢于向自己開戰(zhàn)。黑塞就是這樣一個不斷審視自我、砸碎舊我、塑造新我的人。
中學(xué)期間,黑塞因為學(xué)校教育和家庭氛圍的枯燥乏味而陷入憂郁、孤獨、易怒的情緒中,以至于1892年,企圖自殺。精神狀況好一些后,他又過上了出沒酒館的浪子生活。之后的求學(xué)經(jīng)歷,也并沒有讓他對學(xué)校課程發(fā)生興趣。他轉(zhuǎn)而沉浸在海涅、果戈理、屠格涅夫等偉大作家的文字世界中。
此后,他便在一部部偉大作家的作品中不斷實現(xiàn)自我蛻變,而終于通過自己的筆告知讀者什么是真我。他曾說:“我要轟轟烈烈地離開人世,至少也要親手將刀子刺進自己的胸膛。”
的確,閱讀黑塞的作品,會發(fā)現(xiàn)這個偉大作家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緊張而激烈的內(nèi)心斗爭。身體還是靈魂,孤獨還是喧囂,言說還是沉默,獸性還是人性,人性還是神性,上帝還是魔鬼,理智還是感情……這些看似并不需要為難的二選一,卻著實是人生難題。黑塞的小說主人公無一不在這些二元對立中進行自我斗爭。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小說人物悉達多,出自《悉達多》(又譯《流浪者之歌》)。
悉達多,貴族出身,他的父親是迦毗羅衛(wèi)國國王。悉達多年少時,極盡榮華。但他逐漸了解了世間萬象,感到一切如夢幻泡影,不足為憑,更不值得追求,于是以絕食相要挾,讓父親同意他去做一個沙門。父親見他執(zhí)意如此,也只能同意。于是悉達多脫掉華衣,拒絕美食,行走在最貧苦的人世。裹一方遮羞的粗布,吞咽比水更慘淡的飯食,一直走一直走,感受饑寒,感受一無所有。
他以為此番作為足夠使自己了卻對繁華人世的眷戀,卻不料在看到一座奢華宮殿里一群女子魚貫而列后,舉手投降了。女子之中為首的那個名叫卡瑪拉的,婉轉(zhuǎn)多情嬌艷欲滴,讓他忍不住親吻了下去。從此,他與驕奢淫逸建立起了聯(lián)系,珍饈美饌,絕色佳人,應(yīng)有盡有,同時又無盡空虛。
是身體還是靈魂?是天國還是地獄?要孤獨還是喧囂?要獸性還是神性?
這些問題,他避而不想,卻無時不想。他想結(jié)束一切,讓死亡幫他做個了結(jié)。但在投河的瞬間,有一個聲音傳過耳邊:
唵
唵(Aum)是婆羅門教中表示三神一體思想的一個字眼。悉達多確信這個聲音是宗教的呼喚。他睜開眼,見到眼前那條河中倒映的是他的臉,也是從他人生中走過的每一個人的臉。這些臉龐各自獨立,最終融入到悉達多的臉中。是啊,每個人生命中過往的人都會讓這個人的面貌發(fā)生變化。
悉達多恨極了自己這張臉,但對這張已然成形的臉能拷問嗎?能施以酷刑嗎?能和它講道德嗎?能去對它加以文飾嗎?不能。任何一種拷問、酷刑、道德、文飾,不過是另一次徒勞的自我否定。
由是,悉達多選擇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直至廓然大悟。我猜想,悉達多的靜坐,是在以一種不同的方式去體驗自己第一次接觸這個世界時的感覺?;蛘?,他通過這樣的方式,與萬物融為一體,天人合一。此時,悉達多已經(jīng)不是普通人,而是佛祖釋迦牟尼。
黑塞對宗教十分親近。他知道,正是人的神性賦予人以尊嚴,神性是人性最重要的維度。反過來講,人性泯滅,就是人的尊嚴的喪失,人不再是人應(yīng)該有的樣子。究其原因,就在于人放棄分有神性的兩種方式——不再朝向神性進行自我超越,也不再通過精神體驗去與神相遇。正如思想家沃格林說的,“由于對神性的分有,人具有神的形狀,構(gòu)成了人的本質(zhì),因此伴隨著人的失去神性而來的,一定是人失去了人性?!?/p>
黑塞講述的悉達多的故事,與其說是宗教意義上的釋迦摩尼的故事,不如說是每個人尋找真我的故事。尋找真我,意味著叩問自己,向自己開戰(zhàn)。多少人在敵人面前戰(zhàn)斗力十足,但面對不堪的自己時,卻是一個如假包換的懦夫。
黑塞講述悉達多,也是在講述自己,讀者閱讀《悉達多》,也是在閱讀自己。這本書被認為是20世紀德國文學(xué)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作品,有各種語言的譯本,還被譯成12種印度方言?!断み_多》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廣受歡迎沒有超出黑塞的預(yù)期,因為他想通過這本書闡明的觀點之一便是——“對所有的宗教和所有的人類的虔誠形式來說什么東西是共同的,什么東西高踞于所有民族的不同點之上,什么東西能夠被每一個種族和每一個個人相信和尊敬?!?/p>
不只是悉達多,黑塞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能讓讀者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像,聽到自己的心聲。
5.人應(yīng)當作為人活著
與敵人開戰(zhàn)也好,與自己開戰(zhàn)也好,“戰(zhàn)斗”不應(yīng)該作為一個人的終身主題,一個始終處于戰(zhàn)斗狀態(tài)的人是分裂的。而黑塞在他50歲時完成的小說《荒原狼》,又揭示了另一種戰(zhàn)斗形式。
“從前有一個名叫哈利,被稱為荒原狼的人。雖然用兩只腳走路,穿著衣服,的確是個人,但實際上還是一只道地的荒原狼。他學(xué)會了頭腦好的人能夠?qū)W到的許多事情,是個相當聰明的人。但是他也有不去學(xué)的事情,那就是滿足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荒原狼》)
很多人可以從這只荒原狼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起來聰明,卻沒有滿足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的能力。像是偶然,又像是注定,哈利開始被引向“生活”——喝酒、跳舞、做愛,去嫉妒,去占有,去失去,去釋放獸性,以至于殺人而后快。哈利的敵人是他身處的資產(chǎn)階級文明。作為一個無政府主義者,他希望摧毀百貨大樓,還希望摧毀大教堂。
黑塞最初在頭腦中給這部書擬定的標題有兩個,一個是《只為了瘋子》,另一個是《無政府主義者的晚上閑聊》,但最終,《荒原狼》成了書名?;蛟S,黑塞在這里是對霍布斯的呼應(yīng)?人人都是荒原狼,叢林法則里的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不過是狼與狼的關(guān)系?
正如一切的合成體都會有的那樣,我們的荒原狼有時候是作為狼,有時候是作為人活著:當他是狼時,他身上的人總是旁觀著、批評著、審判著、蠢蠢欲動著——當他是人時,狼也會做出同樣的舉動。(《荒原狼》)
當小說主人公哈利在善意的驅(qū)使下做出善行時,他的狼性同時會在內(nèi)心顯露,作為狼的哈利齜牙咧嘴地笑著,以此嘲弄作為人的哈利。這就是荒原狼的性質(zhì)。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應(yīng)該作為人活著,而不是作為狼活著。但人的狼性不那么容易掌控,它往往會沖著自己深愛或深愛自己的人去:
哈利和所有的人一樣,希望別人愛他的整體,所以對于會給他重大的愛的人,他尤其無法隱藏、掩飾狼性??墒且灿袑鬯砩系睦切?,愛他的自由、野性、難以控制、危險、強壯這個特點的人。對那樣的人來說,這只野生的、不懷好意的狼會突然間變成人,向往著親切和溫柔,聽莫扎特、讀詩,想要擁有人類的理想,是非常讓他們失望、讓他們悲嘆的。通常這些人會特別失望、氣憤。就因為這樣,荒原狼會將自己的雙重性和分裂性,帶進與他接觸的所有人的命運中。(《荒原狼》)
在黑塞看來,人的狼性不該指向自己的同胞。人與人是狼與狼的關(guān)系絕不能給人類社會帶來幸福。他深知對戰(zhàn)爭的狂熱早就讓人喪失理性,變得冷血。他借用席勒的名句來反對極端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沙文主義——“愛高于恨,理解高于憤怒,和平貴于戰(zhàn)爭”。作為狼活著是逼不得已,作為人活著才是人之應(yīng)當。
6.和平與平和
黑塞是敢于向法西斯開戰(zhàn)的勇士,但他根本上愛好和平;黑塞是敢于向自己吹響號角的勇士,但他追求的是心境的平和。歸根結(jié)底,人需要在和平的環(huán)境和平和的心境下生活,而非相反。
雖然黑塞在戰(zhàn)爭中遭遇了許多不幸,但他沒有消沉,對時代并不懷有敵意。他依舊熱情地擁抱空氣、享受陽光,遠在塵囂之外過寧靜生活。他對自己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充滿信心,同時對繪畫有著極大興趣。
他很早就開始用顏色涂抹世界。1920年,是他學(xué)畫的第二年,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硝煙剛剛消散的一年。詩人心頭還覆蓋著沉重,他帶著疑問、困惑、愿望與感受,上路了。這一年,他出版了詩畫集《畫家的詩》《流浪》。后者是他在阿爾卑斯山漫游之后的成果。
他在大自然中放逐自我,讓心與天地對話,他把情思撒在山水之間,讓畫筆描摹世界原初的模樣。他想:
把本該屬于女人的那種愛,嬉戲地分給村莊和山巒,湖泊和峽谷,分給路旁的兒童,橋頭的乞丐,牧場上的牛,以及鳥兒與蝴蝶。(《流浪,村莊》)
詩人的雙腳與心靈一起上路,觸景生情,意隨筆到,文字圖畫中盡是大自然的芳香和深沉的思考。他回到了精神故地,“在這里,不存在難辦的問題,生存無需辯護,思索變成了游戲”。
除了從大自然中獲得平和心態(tài),黑塞還深受東方文化的影響。其中以印度和中國最為明顯。而在這兩者之間,他對中國文化可謂情有獨鐘。他一生研究中國文化,讀了近160本中國書。他不僅讀,而且評,曾寫過40多篇關(guān)于中國書的文章。
我踱至?xí)鴰斓囊唤?,這兒站立著許多中國人——一個雅致、寧靜和愉快的角落。這些古老的書本里寫著那么多優(yōu)秀而又常常非常奇特地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東西。在可怕的戰(zhàn)爭年代里,我曾多少次在這里尋得借以自慰、使我振作的思想?。。ā段矣^中國》)
中國文化給他的心靈慰藉主要來自老莊和李白。
在《Vivos voco》雜志上他寫道:“我們迫切需要的智慧在《老子》里,把它譯成歐洲語言是我們當前唯一的思想任務(wù)?!焙谌麑ηf子推崇至極,說:“歐洲(更不用說美洲)有些國家在他們整個歷史上也沒出現(xiàn)過一部能與《莊子》媲美的著作。”
從這些表述中,我們仿佛看到黑塞站在書架前與中國先哲們對話的情形,他遙想中國這個神秘國度,他的神思與東方圣人交接。
至于李白,給黑塞的,除了浪漫和熱烈,還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詩風(fēng)。他盛贊李白,說他的詩令人驚嘆,其豪放氣質(zhì)讓人想到希臘人、古意大利人。
黑塞眼中的李白是世界的李白。他曾寫下《中國的詩翁》來表達對李白的喜愛:
月光透過白云的空隙,
把根根竹梢輝映,
波光粼粼的水面,
印著古橋的清晰倒影。
景致幽雅,愉悅?cè)诵模?/p>
夜色蒼茫,萬物一新;
景如夢,筆傳神,莫道明月不等人。
桑樹下醉倚著詩翁,
他把盞揮筆,狂書不羈,
描繪著醉人的夜色,
舞動著倩影和月光的蜜意。
月如銀,云似水,
在詩翁的面前浮動,
在詩翁的筆下復(fù)出;
這稍縱即逝的詩情畫意,
被賦予了柔情,
被賦予了靈魂和生命。
這詩情畫意,
千古流傳以至永恒。
——趙平譯
大自然和東方智慧,讓黑塞在戰(zhàn)爭頻仍的年月盡量保持平和的心境,同時也讓他更加勇敢,甚至無懼死亡。他在詩中對死神高喊:
來吧,親愛的,我在此地,
帶我走,我屬于你!
死亡,在黑塞看來不過是孕育新生命的場所。
關(guān)于死的夢不過是濃煙似墨,
濃煙下熊熊燃燒著生命之火。
1962年8月9日凌晨,戰(zhàn)斗了一生又熱愛和平的偉大作家黑塞,在蒙塔紐拉的寓所,聽完一首莫扎特的鋼琴協(xié)奏曲后,與世長辭,享年85歲。“我死了,整個世界也死了。隨后我在宇宙中漂洋過海,去取來一個新的太陽?!?/p>
黑塞生前給自己草擬過一份墓志銘,是這樣說的——“這里安息著抒情詩人H。他作為詩人雖未獲得承認,可是作為先前作家卻被估價過高。”站在一個多世紀以后看黑塞的自我評價,會覺得他沒有托馬斯·曼看得透徹,曼說:“黑塞代表了一個古老的、真正的、純粹的、精神上的德國。”
這個古老的、真正的、純粹的、精神上的德國的代表者喜歡頭頂禮貌,戴上手套,坐在花園里的小馬扎上,開始一天的生活。他曾說:“我手里拿著折疊馬扎,這是我的魔術(shù)道具和浮士德的大衣,借助它們我可以變出成千上萬的魔術(shù),在和愚蠢的現(xiàn)實進行的斗爭中取得勝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