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蔚文
北宋元祐四年(1089)七月,兩位年過半百者在杭州相遇。一位57歲,另一位54歲,兩人面龐都有了霜色,印著人生偃蹇的烙印,但一雙眼睛都還炯然有神,那是歷經(jīng)坎坷后的通透與淡然。
57歲的是劉景文,54歲是時任杭州知州的蘇軾。蘇軾第一次在杭是北宋熙寧四年(1071)至七年(1074),由于反對王安石新法,“自乞補外”,任杭州通判(在州府的長官下掌管糧運、家田、水利和訴訟等事項)。那一年蘇東坡36歲。
這一次春日到杭州是神宗病死,哲宗繼位,司馬光為相,由于遭到舊黨投機分子誣陷攻擊,蘇軾難以立足朝廷,再度被迫“補外”,以龍圖閣大學(xué)士之職二度到杭州擔(dān)任太守。
闊別了18年杭州,此次來他要在這呆上三年。自26歲起仕,他輾轉(zhuǎn)各地,直至老死,從未在一個地方居住過五年以上?;潞kU惡,幾遭貶謫帶給他郁悶失意,好在有江南靈秀山水予以慰藉,“前生我已到杭州,到處長如到舊游。更欲洞霄為隱吏,一庵閑地且相留”,“居杭積五歲,自憶本杭人”,他把杭州看作籍貫之外的故鄉(xiāng),并與西湖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此次到杭州,蘇軾發(fā)現(xiàn)西湖因長久不治,湖泥淤塞,葑草蕪蔓,連年旱澇成災(zāi),大大影響杭城的生活與發(fā)展。西湖一旦湮廢,不但沿湖的千頃農(nóng)田將失去灌溉水源,且西湖本身的魚蝦菱藕等水生物也將面臨災(zāi)難。當時,杭州是全國釀酒業(yè)最為發(fā)達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廢,釀酒業(yè)也必定無以為繼,朝廷也將失去巨額酒業(yè)稅源。
另外,杭州當時有縱貫?zāi)媳钡能馍胶望}橋兩條運河,是杭州的交通命脈。在湖水充沛的時期,它們以西湖為水源,河道通暢無淤,河水可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隨著湖水的枯竭,運河就不得不依靠錢塘江水,結(jié)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鹵,大量泥沙隨著咸潮淤入運河,使運河每隔三年五載就必須疏浚,其耗費十分巨大。
面對這種狀況,蘇東坡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籌措工程經(jīng)費,開始對西湖進行大規(guī)模的疏浚。用葑草和浚挖的淤泥筑成從南山下直通棲霞嶺麓的長堤,讓其成為連通南北兩岸的通道,從夏到秋,在北山至南山間筑了七段長堤,段與段間留了六處水道。
在這項浩大工程中,蘇軾得到了時任兩浙兵馬都監(jiān)劉景文的大力支持,景文時常陪蘇軾實地調(diào)研,督工監(jiān)造,給他提各種建議。兩人就此相知相交,成為好友。
“堤成,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杭人名為蘇公堤”。后人懷念蘇東坡,把西湖長堤稱為蘇堤?!疤K堤春曉”成一處引人入勝的西湖佳景。
劉景文,名季孫,景文為其表字。原籍開封,祖父劉漢凝是行伍出身的中級武官,其父是北宋名將劉平。劉平經(jīng)歷頗為傳奇,他能騎馬射箭,33歲科考中舉,補無錫尉,曾賊殺五人,提拔為大理評事。召拜監(jiān)察御史,多次上疏談?wù)摃r事,為所忌。仁宗即位,遷侍御史。
北宋康定元年(1040)正月,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進攻延州,劉平奉命增援。兩軍苦戰(zhàn),雙方傷亡慘重,宋軍漸不支,劉平退至三川口附近山坡。李元昊多次派人勸降:“汝降乎?不然,當盡死!”劉平不理。劉平求援于黃德和,黃德和卻逃往甘泉(今陜西)。西夏軍向宋軍駐守的山坡發(fā)動攻擊,宋軍不敵,劉平被西夏所俘。
三川口敗后,黃德和反誣劉平降敵,劉平家屬被官方逮捕。還好金明寨有倆士兵逃回說明真相,黃德和被腰斬。劉平被俘后押至興州,這后頭有各種說法,有說他拒降而死,也有說他在西夏期間不僅活著,還娶妻生子。西夏官方?jīng)]有正式通報此事,北宋史書上也語焉不詳。但從蘇軾之后作的《乞賻贈劉季孫狀》來看,“劉平以孤軍來援,眾寡不敵,奸臣不救,平遂戰(zhàn)歿,竟罵賊不食而死”,“今執(zhí)政侍從多知季孫者,如加訪問,必得其實”。蘇軾如若不是了解劉平之死的真相,大概不敢把話說得如此斬釘截鐵。
蘇軾作《乞賻贈劉季孫狀》是元祐七年(1092),那時距劉平征戰(zhàn)不過幾十年而已,史實真相應(yīng)尚不難辨別。
但無論如何,劉景文并沒有因父親的功績得到什么關(guān)照,宋仁宗嘉祐間,劉景文以左班殿直監(jiān)饒州(今江西鄱陽縣)酒務(wù),類似于現(xiàn)在的煙草專賣局局長的小官,管轄制酒和酒業(yè)稅收。據(jù)《石林詩話》(作者為宋代詞人葉夢得,主要記錄北宋詩壇掌故、軼事)中記載:王安石為江東提舉刑獄時,巡查到饒州,見屏風(fēng)上題著一詩《題饒州酒務(wù)廳屏》:“呢喃燕子語梁間,底事來驚夢里閑。說與傍人應(yīng)不解,杖藜攜酒看芝山?!痹娋淞髀冻龅慕蟊ч_闊,氣度淡泊。
“說與傍人應(yīng)不解”一句中,似乎透出些郁郁不得志的無奈,但接下來“杖藜攜酒看芝山”又是對這種心情的開解,全詩不失灑脫。想必王安石也是讀出了其中況味,因此對此詩大為稱贊,一問之下,說是劉季孫(劉景文)所寫,于是召他來談詩論文,酒務(wù)方面的情況一句沒提。王安石回到驛站后,有不少學(xué)子聚在門前,請求派一個主管教育的官,王安石馬上點劉季孫來主持,“一郡大驚,遂知名云”。
還有一次,在聚會中,王安石出了一聯(lián)考劉景文:“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眲⒕拔膽?yīng)聲和道:“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王安石聽后大笑,甚服其捷才。
除了王安石,劉景文與“蘇門四學(xué)士”(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等人的關(guān)系也非常好。
“劉侯本將家,今為讀書客。詩名二十年,風(fēng)雅自推激。牛鐸調(diào)黃鐘,薪余合琴瑟。食無千戶封,句有萬人敵。頗類鄴侯家,連墻架書冊?!秉S庭堅的詩道出了對劉季孫的欣賞,他還寫過一首《次韻劉景文登鄴王臺見寄》,共計五首,“其一”中有兩句:“平生知音處,別離空復(fù)情”,在“之五”寫道:“公詩如美色,未嫁已傾城。嫁作蕩子婦,寒機泣到明。綠琴珠網(wǎng)遍,弦絕不成聲。想見鴟夷子,江湖萬里情?!卑褎⒕拔牡脑姳茸魑醇薜拿廊?,傾國又傾城。
劉景文是一位美髯公,長著一副漂亮的長胡子,這點和蘇東坡很像。劉景文喜藏書,為人粗獷豪放,詩文襟袍開闊,甚合蘇東坡脾氣,稱他為“慷慨奇士”。這點在“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的張耒詩中也有印證,詩名《送劉季孫赴浙東》,前四句寫道:“將軍好書如郄縠,文史隨船三萬軸。吟詩坐嘯士賈勇,不學(xué)虎頭飛食肉?!臂Эe是春秋時的儒將,蘇軾在《和劉景文見贈》中的詩句也證實了這一點:“元龍本志陋曹吳,豪氣崢嶸老不除。失路今為噲等伍,作詩猶似建安初。西來為我風(fēng)黧面,獨臥無人雪縞廬。留子非為十日飲,要令安世誦亡書?!?/p>
王安石在《答劉季孫》中說:“偶著儒冠敢陋今,自憐多負少時心。輊軒已任人前后,揭厲安知世淺深。挾策有思悲慷慨,負新無力病浸淫。愧君綠綺虛投贈,更覺貧家報乏金。”可見劉景文并非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而是武門虎子,能文善勇。
他的性格可想見如山一般峻拔堅毅,真率孤傲,“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币虼四赀^半百的蘇軾雖“補外”杭州,日子卻充實自恰。作為地方官,他關(guān)心民瘼,賑濟災(zāi)民,興修水利,在浚治西湖、建設(shè)杭州方面政績昭著。為官之暇,他又是一位大詩人,縱情于山水之樂,并結(jié)交甚廣,與高僧惠勤、辨才還有劉景文皆是摯友。
評書題畫、聽琴對弈、焚香煮茗、談禪論道,當然還有美食美酒。東坡號稱“饕翁”,對美食向來心心念念,孜孜以求,“自笑平生為口忙”,到哪任職總會留下幾道膾炙人口的美食。這次在杭州又研制出若干道美食,如“東坡魚”,做法是把西湖產(chǎn)的鯉魚抹上鹽,腹內(nèi)塞上白菜心。熱油鍋,將魚與蔥段一起煎至半熟,加入生姜片,澆上咸豆汁(醬油)與酒煮至熟。起鍋前,將切細橘皮撒在魚上,盛盤上桌。還以龍井茶為配料做出了清新爽口的“龍井蝦仁”。他對飲酒也自有一套理念——飲酒不求酒量,但求酒趣。他反對泥醉,而主張“半酣”:“我飲不盡器,半酣味尤長”,“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吟詩作詞更是蘇軾人生里的要事與快事,他與友人們時常相互題贈,包括與劉景文。
他所作詩詞中與劉景文有關(guān)的就有45篇之多,如《與劉景文蘇伯固游七寶寺題竹上絕句》《題劉景文所收歐陽公書》《禱雨龍公既應(yīng)劉景文有詩次韻》《和劉景文見贈》,此外還有《次韻劉景文贈傅義秀才》《同景文詠蓮塘》《和劉景文雪》《生日,蒙劉景文以古畫松鶴為壽,且貺佳篇》《泗州過倉中劉景文老兄戲贈一絕》《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景文義伯圣途次元伯固蒙仲游七寶寺題竹上》等。
兩人詩文往來,相交甚密,蘇軾曾給劉景文出過一聯(lián):“一則仲父,二則仲父;千不如人,萬不如人?!眲⒕拔暮偷溃骸耙粍t仲父,二則仲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碧K軾拍手贊嘆。
在《書劉景文詩后》中,蘇軾說:“余嘗評景文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俗氣”。
《答劉景文》中,蘇軾謂:“公每發(fā)言,如風(fēng)檣陣馬,迅霆激電,不意于中復(fù)有祥光異彩,纖余致膩,盎盎如陽春淑艷;時花美女,誠不足比其容色態(tài)度?!?/p>
《跋劉景文歐公帖》中,蘇軾不吝對劉景文字畫的贊揚:“其文采字畫,皆有自然絕人之姿,信天下之奇跡也?!?/p>
其中《贈劉景文》又是這些詩作中流傳最廣的:“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p>
字面意思是,水面的荷花已經(jīng)凋謝,連那像傘一樣可以撐雨的荷葉也已枯萎;籬笆邊的菊花盡管秋風(fēng)摧殘,卻還挺立著可以傲抵寒霜的枝條。朋友,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啊,你一定要記得,就是秋天橙黃橘綠的時節(jié)。
寫秋卻不愁。蘇軾欲以此詩勖勉摯友的是,固然不能抗拒歲月風(fēng)霜,人生有一日必如殘荷,但心氣與精神卻會愈歷風(fēng)霜而愈堅勁。人生至秋,正是最好的時節(jié)啊,因為它是最成熟的時節(jié)。且“橘”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美德,故屈原寫《橘頌》而頌之,贊其“獨立不遷”“秉德無私”“行比伯夷”。橘樹“經(jīng)冬猶綠林”“自有歲寒心”可謂“嘉樹”。
蘇軾一生貶謫流放,遍嘗苦難,始終不失其志,如若不是心中有“蕩胸生層云”之境,又豈能“一覽眾山小”?在山水自然中,他滋養(yǎng)著其精神世界,讓山嵐清泉勁松抵抗人世紛濁,胸中氤氳著云開日散的了悟。
同時,他希望好友劉景文亦能達觀——“達觀者,途之盡也,目之極也,思之通也”,不論境遇如何,也不可消極頹廢,而是要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無所往而不樂”。
1090年左右,蘇軾寫《乞擢用劉季孫狀》向朝廷舉薦劉景文,文中寫道:“今平諸子獨有季孫在,而年已五十有八,雖備位將領(lǐng),未盡其用。伏望朝廷特賜采察,權(quán)置邊庭要害之地,觀其設(shè)施,別加升進。不獨為忠義之勸亦以廣文武之用。如蒙朝廷擢用,后犯己贓,及不如所舉,臣甘伏朝典。謹錄奏聞,伏候敕旨?!?/p>
擢用是提升任用賢能的意思,一個“乞”字表明蘇軾對摯友的真情,并且蘇軾以自身為劉景文的才能擔(dān)保,說若是不如所舉,自己甘愿按朝廷的法規(guī)制度受罰。此文實是薦友心切,字里行間俱是對劉景文才能與人品的信任,這份情誼說是情同手足也不為過。奏折寫好后遞上去不久,很快就得到了批示,劉景文任職隰州(今山西隰縣),仕至文思副使。
元祐六年(1091),蘇軾在杭州被召赴闕,以寒食時節(jié)離開杭州。他寫詩一首為記《元祐六年六月,自杭州召還,汶公館我于東堂》:“尺一東來喚我歸,衰年已迫故山期。文章曹植今堪笑,卻卷波瀾入小詩?!绷碜鳌对v六年六月,自杭州召還,汶公館我于東堂,閱舊詩卷,次諸公韻》三首,其一為:“夢覺還驚屧響廊,故人來炷影前香。鬢須白盡成何事,一帖空存老遂良?!?/p>
蘇軾從杭州離任赴京,剛到京城開封報到,洛黨分子賈易便升任侍御使。蘇軾鑒于從前與程頤的糾葛,立即上書說賈易是程頤的死黨,曾多次公報私仇,尤其怨恨我們蘇氏兄弟,怕留在京城遭殃,懇求太皇太后賜予自己一郡職務(wù),以免遭人暗算。此種內(nèi)容的奏札一共七次,但宣仁太后堅決不同意蘇軾的要求。蘇軾上書論及浙西地區(qū)災(zāi)荒情況,但侍御使賈易、楊畏、安鼎立即聯(lián)名上書加以反駁,說蘇軾匯報情況不實,要求重新調(diào)查核實。
初四,蘇軾上章為自己辯護,同日執(zhí)政大臣討論賈易彈劾蘇軾文字,都說賈易奏章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其目的無非是為了動搖執(zhí)政大臣,發(fā)泄其私憤而已。呂大防迫于輿論壓力,提出一個折中方案,蘇軾、賈易一起解職,太皇太后批準了這一建議。于是侍御使賈易守本官知廬州(今安徽合肥),改知宜州;翰林學(xué)士承旨蘇軾知潁州(今安徽阜陽) 。
此時,劉景文自杭赴京受隰州之命?!疤K門四學(xué)士”之一的張耒寫下《送劉季孫守隰州》一詩。當年的農(nóng)歷十一月十九日劉景文繞道潁州拜見蘇軾,留十日而北上。見劉景文風(fēng)塵仆仆而來,蘇軾不勝歡喜。知己相逢,正好可暢敘胸懷。蘇軾高興地立就《喜劉景文至》:
天明小兒更傳呼,髯劉已到城南隅。尺書真是髯手跡,起坐熨眼知有無。
今人不作古人事,今世有此古丈夫。我聞其來喜欲舞,病自能起不用扶。
江淮旱久塵土惡,朝來清雨濯鬢須。相看握手了無事,千里一笑毋乃迂。
平生所樂在吳會,老死欲葬杭與蘇。過江西來二百日,冷落山水愁吳姝。
新堤舊井各無恙,參寥六一豈念吾。別后新詩巧摹寫,袖中知有錢塘湖。
“我聞其來喜欲舞,病自能起不用扶”一句說明劉景文的到來給蘇軾帶來多么大的歡欣!以至病都能不治而愈,不扶自起了。蘇東坡握著劉景文的手,感慨地說,我最喜歡的地方是吳會(今紹興的別稱),等我死了,一定要葬在蘇杭——蘇軾從不諱言對江南蘇杭之喜愛,離開杭州到密州后,他對西湖不能釋懷:“一歲率常四五夢至西湖上,此殆世俗所謂前緣者?!?/p>
人只有遇到知己,才會如此淡然地談及生死,抒發(fā)內(nèi)心意愿,足見兩人的友情是多么深篤!
此次老友相遇,還留下一段書畫佳話。
劉景文還有一個身份是收藏家、鑒賞家。他喜愛書畫,如蘇軾所言:“博通史傳,性好異書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祿賜盡于藏書之費?!?/p>
此次繞道去潁州拜訪蘇軾要路過滁州。幾十年前,歐陽修被貶到此地,做了兩年知州,為排遣郁悶,他寄情山水,寫下《醉翁亭記》,描寫了滁州一帶朝暮四季的景物之幽深秀美以及隨遇而安的曠達情懷。
現(xiàn)任滁州太守王詔,欲讓文壇魁首蘇軾重書一通此文,卻苦于無引薦之人。恰在此時,劉景文路過滁州,正好是去看蘇軾,王詔修書一封,趕忙托劉景文傳遞相求。
接到劉景文帶來的王詔書信,蘇軾對恩師歐陽修的感念之情油然而生,欣然應(yīng)諾此事。寫了兩種字體的《醉翁亭記》:一種是應(yīng)劉景文所請,以真(又名正體,包括楷書和魏碑)、行、草兼用字體寫長卷,世稱草書《醉翁亭記》,筆法豪邁奔放,“如綿裹針,外柔內(nèi)剛”。另一種是滁州太守王詔求書,用大字楷書寫成,世稱大字楷書《醉翁亭記》。其后跋為:“開封府劉君季孫自高郵來,過滁,滁守河南王君詔請以滁人之意,求書于軾”。
關(guān)于書畫,米芾在《書史》中還記載了一件與劉景文有關(guān)的事。
時任隰州太守的劉景文以一千錢購得王獻之的《送梨帖》。一直鐘愛王獻之作品的米芾聽說后,準備以歐陽詢真跡二帖、王維《雪圖》六幅、正透犀帶一條、《硯山帖》一幅、玉座珊瑚一枝以易,劉景文知道蘇軾喜愛米芾的《硯山帖》,想趁此機會把它送給蘇軾,便答應(yīng)米芾。沒想到,駙馬都尉王詵借米芾的《硯山帖》久久不歸還。為防止劉景文變卦,元祐六年(1091)米芾寫了《篋中帖》,全文是:“芾篋中懷素帖。如何。乃長安李氏之物。王起部薛道祖一見。便驚云。自李歸黃氏者也。芾購于任道家一年。揚州送酒百余尊。其他不論。帖公亦嘗見也。如許。即并馳上。研山明日歸也。更乞一言。芾頓首再拜。景文隰公閣下?!?/p>
這一通尺牘全文10行85字,譯成現(xiàn)代文大意是,《懷素帖》系長安李瑋收藏的物件,我購買了一年,這個帖您也曾經(jīng)見過,能否馬上呈送給您,硯山那件明天再歸還,希望您回話。頓首再拜景文隰公閣下。
能讓自詡“柴幾延毛子,明窗館墨卿。功名皆一戲,未覺負平生”且一貫恃才傲物的米芾這樣,有人說,恐怕不僅僅是因為王獻之作品的魅力,還有尊重“景文隰公閣下”的成分在里面。“個性怪異,舉止癲狂”的米芾,在《篋中帖》最后兩行寫到“頓首再拜”,筆致輕快,連筆書寫,字體偏小,而在稱呼收信人“景文隰公閣下”時,則頂格書寫,用筆渾厚,字體偏大,表示對對方的尊重,書寫方式可謂主次分明。顯得這么有誠意,大概也與尊重劉景文有關(guān)。
劉景文留存詩歌不多,有一首《寄蘇子瞻自翰苑出守杭州》中說:“倦壓鰲頭請左符,笑尋赪尾為西湖。二三賢守去非遠,六一清風(fēng)今不孤。四海共知霜鬢滿,重陽曾插菊花無?聚星堂上誰先到?欲傍金尊倒玉壺。”對于這首詩,蘇軾十分喜歡,立即作《次韻劉景文見寄》。
元祐七年(1092)二月,劉景文自隰州來書,盛贊蘇軾文章。三月,蘇軾離潁,改知揚州。五月,突聞劉景文去世(享年59歲)的消息,蘇軾既驚且悲,感嘆才雄命薄,不勝哀哉!
據(jù)南宋洪邁《夷堅志》(志怪小說集)中記載,劉景文的外甥曾說,劉景文在隰州隔幾天就去晉文公祠去瞻拜一次,瞻拜時,仿佛和晉文公低語,口中念念有詞。有時,他在辦公的廳堂里坐著,忽然就閉了門,說是晉文公來了,又仿佛聽見房中有低語聲。有一天,他對一人說,天帝叫你來了,你先去,我過幾天就去。大家聽了“相視失色”,都很吃驚。不幾天,果然這個人無疾而終。又過了幾天,劉景文也死了。過了一夜,又活轉(zhuǎn)來,命人拿筆,寫下三首絕筆詩。然后告訴人們,我到天上掌管雷部的事情,這次真要和大家告別了,之后去世。
這段故事無論真假,其實可以想見劉景文在隰州的狀態(tài),一定是相當孤獨。隰州春秋時為蒲,是后來成就霸業(yè)的晉文公的封地,歷來是偏僻蠻荒之地,包括文化,與靈秀之蘇杭不可比。在此地任太守的劉景文與蘇軾這樣投契的老友隔著山遙水遠,心情難免低落,大概,只有文治武功都卓著的晉文公才是他精神上可一傾談的朋友了。如果劉景文果有《夷堅志》中所錄情狀,從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來說,其實可能已有精神譫妄的現(xiàn)象,也即出現(xiàn)幻覺——胸懷天下,圖謀大業(yè)的晉文公成為他最適合的交流者。
蘇軾失摯友之痛,可想而知,蘇軾曾經(jīng)毫不避諱地跟人說:“老來可與晤語者,凋落殆盡,惟景文可慰目前耳?!倍F(xiàn)在景文先逝,蘇軾“衰暮思故友”,怎能不哀傷?
他作了一篇《乞賻贈劉季孫狀》:
元祐七年十月某日,龍圖閣學(xué)士左朝奉郎守兵部尚書蘇軾狀奏。臣等竊聞仁宗朝趙元昊寇,延州危急,環(huán)慶將官劉平以孤軍來援,眾寡不敵,奸臣不救,平遂戰(zhàn)歿,竟罵賊不食而死。詔贈侍中,賜大第,官其諸子慶孫、貽孫、宜孫、昌孫、孝孫、保孫、季孫等七人。諸子頗有異材,而皆不壽,卒無顯者。家事狼狽,賜第易主。獨季孫仕至文思副使,年至六十,篤志好學(xué),博通史傳,工詩能文,輕利重義,練達軍政,至于忠義勇烈,識者以為有平之風(fēng)。性好異書古文石刻,仕宦四十余年,所得祿賜,盡于藏書之費。近蒙朝廷擢知隰州,今年五月卒于官所。家無甔石,妻子寒餓,行路傷嗟。今者寄食晉州,旅櫬無歸。臣等實與季孫相知,既哀其才氣如此,死未半年,而妻子流落,又哀其父平以忠義死事,聲跡相接,四十年間,而子孫淪替,不蒙收錄,豈朝廷之意哉?今執(zhí)政侍從多知季孫者,如加訪問,必得其實。欲望朝廷特詔有司,優(yōu)與賻贈,以振其妻子朝夕饑寒之憂,亦使人知忠義死事之子孫,雖跨歷歲月,朝廷猶賜存恤,于獎勸之道,不為小補。季孫之子三班借職璨,見在京師,乞早賜指揮。謹錄奏聞,伏候敕旨。
貼黃:季孫身亡,合得送還人為般擎。女婿兩房,并已死盡。其喪柩見在晉州,無由般歸京師。欲乞指揮晉州,候本家欲扶護歸葬日,即與差得力廂軍三十人,節(jié)級一人,般至京師。
“貼黃”是對奏章的補充說明。此篇中滿是對摯友逝去的深切痛悼,同時記掛劉景文身后事的安排——“所得祿賜,盡于藏書之費……家無甔石,妻子寒餓,行路傷嗟”。此時劉景文的薪水多用于書籍文玩收藏,家境窘困,以致靈柩從隰州運到晉州(今臨汾)后無力移厝,景文之子正在京師任“三班借職”(宋代武臣的最低職級),蘇軾希望朝廷能體恤忠義之子孫,派出一名軍吏及三十位駐州之鎮(zhèn)兵,幫助劉景文歸葬京師。
后來,李清照之夫,同為金石愛好者的趙明誠曾說:“邇有劉季孫景文者,知名士,與余先公有舊。家藏金石刻千余卷,既沒,其子不能保,為一武人購得之?!?/p>
在劉景文去世一年后的1093年8月,蘇軾妻子王閏之汴梁去世,夫妻26年,終年46歲。1094年,蘇軾發(fā)配嶺南,4月貶英州。6月再貶惠州;1096年7月,與蘇軾心愫相通的侍妾王朝云在惠州去世,臨去,誦《六如偈》以絕,終年34歲。蘇軾撰《墓志銘》,稱她“敏而好義,事先生忠敬若一”,并寫了多首悼念詩詞,其中一首《悼朝云》:“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后緣?!敝链嗽傥慈⑵蕖?/p>
1097年正月,詩僧曇秀道人來訪,與蘇軾聊起劉景文的詩,蘇軾作《書劉景文詩后》:“景文有英偉氣,如三國時士陳元龍之流。讀此詩,可以想見其人。以中壽沒于隰州。哀哉!哀哉!曇秀,學(xué)道離愛人也,然常出其詩,與余相對泣下。”
景文已死五年,這一句“與余相對泣下”,不禁令人唏噓。
4月,62歲的蘇軾三貶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6月11日渡海到海南島儋州謫居,食芋飲水,生活艱苦),幼子蘇過陪伴。弟弟蘇轍貶雷州。
1098年,在儋州,蘇軾被逐出官屋,在城南桄榔林下買地筑屋,名曰桄榔庵。
1101年,蘇軾66歲。正月過大庾嶺,寫詩表白心志:“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靜。浩然天地間,唯我獨也正。今日嶺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頂,結(jié)發(fā)受長生。”(《過大庾嶺》)五月南京,六月常州。寫詩《題李公麟畫自像》“身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地,原本是他貶謫受難之地,蘇軾卻將其當作“功業(yè)”修成之地,此詩與《贈劉景文》的寓意一脈相承,都是蘇軾的達觀精神寫照。
6月1日真州生病,7月18日常州留遺言“吾生不惡,死必不墜”。7月28日,蘇軾卒于常州顧塘橋藤花舊館孫氏屋(今常州東坡公園),而就在17年前的此日,他與王朝云生的兒子也夭亡于此日,不能不說是一種哀慟的巧合。
蘇軾葬于汝州郟城縣釣臺鄉(xiāng)上瑞里嵩陽峨眉山(今河南嵩山南郟縣茨芭鄉(xiāng)蘇墳村)。弟弟蘇轍作墓志云:“先生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吳越之民,相與哭于市。其君子相與吊于家。訃聞于四方,無賢愚皆咨嗟出涕。太學(xué)之士數(shù)百人,相率飯僧惠林佛舍?!?/p>
此時距劉景文逝世九年,“夜闌風(fēng)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這一次,蘇軾真正歸去,如他在《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中寫的詩句那樣,歸入遼闊的澄靜,去與老友們相聚。
一段題外話是,劉景文逝后,蘇軾的草體《醉翁亭記》遂自劉家散出,為世人輾轉(zhuǎn)收藏。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見此卷大為驚喜,在卷上題了長長的一段話:“此宋學(xué)士東坡蘇公之筆,趙子固家藏舊物也,今為伯田馮先生所得。余在京時嘗見此卷于高仁卿家,前后有子固印識,今悉亡之,想為俗工裁去。詎謂神物,而災(zāi)亦見侵如是!然而字畫未損,猶幸甚耳。或者議坡公書太肥,而公卻自云:‘短長肥瘦各有度,玉環(huán)、飛燕誰敢憎?’又云:‘余書如綿裹鐵?!嘤^此帖,瀟灑縱橫,雖肥而無墨豬之狀,外柔內(nèi)剛,真所謂‘綿裹鐵’也。夫有志于法書者,心力已竭,而不能進,見古名書則長一倍。余見此,豈止一倍而已!不識伯田之所自得又幾何?元貞二年(1296)四月一日持來求跋,聊為草草?!?/p>
趙孟頫對此長卷的欣賞贊美溢于言表,說自己見了該長卷后,本來枯竭的創(chuàng)作力又有了精進增長,由此見蘇軾的《醉翁亭記》長卷的精妙與價值,同時,這幅長卷還銘證了一段情誼契合的“金蘭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