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從進入學校開始,學生就開始了閱讀。可是好多學生都會說:“我都不知道怎樣的閱讀是有效的閱讀,因為自己在閱讀之后都不會對文章產(chǎn)生印象?!蹦窃鯓拥拈喿x才有效呢?我給出三點建議。
一、讀標題,猜文意
通常情況下,要讀的文章都是有標題的,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可能都有一種迫不及待要進行閱讀的想法,不會去認真讀文章標題,甚至有些學生都不看標題直接讀課文。文章標題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看一個人的眼睛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心靈。那么,看一篇文章的標題,就可以看出這篇文章的內(nèi)涵。可是不少學生會說,我看標題也看不出什么呀!是啊,如果只看而不思考,確實看不出什么。我在教學中摸索出一個有效的經(jīng)驗就是,如果在看了標題之后去猜猜文章會寫些什么,那就可以讓自己進入一個有效閱讀的境界。
比如說《日月潭》一文,在讀的時候我讓學生不要翻書,先看標題然后去猜這是一篇寫什么的課文。我這樣問學生:“同學們想想,如果看到‘日月潭’,你會想到什么呢?潭,是不是有水但不太深的池子?潭中哪里來的日月呢?難道是倒影?白天映日,晚上映月?還有沒有其他可能了?會不會是潭中有日和月?……”
有了問題就去解決,于是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文章所寫的內(nèi)容就有了好多猜想,有了這些猜想,他們就有了閱讀課文的沖動,有了這種沖動,還怕不會認真閱讀課文嗎?
二、讀文章,構(gòu)理解
根據(jù)文章的標題去猜文章的大意,還只是有效閱讀的第一步,真正的閱讀還是要面向文章本身的。眾所周知教師平常在教閱讀的時候,都是說要去理解文章的,那怎樣才是理解課文呢?我們先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
早晨,一只小螞蟻來到了樹林里找吃的,可樹林變了樣,樹上的樹葉不見了,滿地都是落葉。一陣風兒吹來,小螞蟻感覺有點冷,周圍那么寂靜,小伙伴們都到哪里去了呢?
可能不少學生都感覺這段文章沒什么好理解的。那我問學生:“這段文字寫的是誰?它出來干嗎去?”學生會回答:“這個片段寫的是小螞蟻,它是出來找食物的;這應當是一個秋天或者冬天,因為樹上的葉子不見了,葉子都落到地面了?!比绻鞒鲞@些回答,說明這段文字學生讀懂了。
一些基本問題的提出與回答,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重要工具。這些問題就像一個個腳手架一樣,踩著它們,就可以爬到文章大廈的任何一個位置。這些問題包括:文章寫的是誰(說明的是什么對象)?寫的是什么時候的事?寫了一件什么事?……還有一些“躲”在文字背后的含義,這是需要我們“發(fā)掘”的。譬如上面的段落中所寫的季節(jié),就沒有明確地說是什么季節(jié),而是通過樹上的樹葉掉了來說明的。
三、讀問題,理脈絡
練習或考試時,學生比較頭疼的一件事是不知道怎樣才能夠正確地回答文章后面提出的問題。其實這里有一個訣竅,那就是在讀文章之前可以先讀問題,而且在讀完問題之后,未讀文章之前,還應當先根據(jù)問題去猜想一下文章有可能寫的是什么。
比如說,考試時在某一短文后面看到這樣的問題:這篇短文共有 ? ? ? ? 句話,這段話寫了 ? ? ? ? 、 ? ? ? ? 、 ? ? ? ? 這三種水果……看到這些問題,你肯定知道閱讀短文的時候,要注意哪些地方有“?!碧?,就會在短文中數(shù)數(shù)有幾種水果了。這就是問題驅(qū)使著大家有目的地去閱讀短文,就是有效閱讀的方法。反之,如果不先讀后面這些問題,大家肯定就不會去做上面的事情。所以在考試的時候,跟著問題走,是快速、高效閱讀的重要方式。
有效閱讀最重要的方法還是課后閱讀,只有課后主動、積極閱讀,才能讓學生積累閱讀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閱讀直覺。如果有了良好的閱讀直覺,那在遇到任何文章的時候,學生就都容易理解了。
(作者單位:安徽蚌埠市淮上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