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良榮
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園”“詩人讓語言說出自己”。人是一個能言說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命實踐智慧是在語言實踐中發(fā)育和生長起來的。在教學中,教師同樣要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借助文本,不僅要讓學生通過語言了解文本內(nèi)容,更要讓學生觸摸語言的溫度、感悟語言的節(jié)奏等?!把詾樾穆暋保塾谖谋局械恼Z言,學生就能探尋到文本的秘妙。
一、在語言品味中探尋文本秘妙
文本中的語言是豐富的,也是精準的。作為教師,首先就要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品味,品味語言的精準、語言的生動、語言的獨特等。通過品味語言,把握文本的寫作特色,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敏銳力等。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都關注了文本的主旨、思想,但缺少對文本如何通過語言表達文本主旨、思想的關注。換言之,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引導學生關注作品內(nèi)容,而缺少對作品形式的關注,尤其是缺少對文本中語言的品味、揣摩。
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為了讓學生體驗侵略者對圓明園的破壞,感受侵略者惡劣的行徑,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連燒三天”,品味其中蘊含的深意?!按蠡疬B燒三天是一個什么概念?”“一天有多少小時?” “一小時有多少分鐘?”“一分鐘有多少秒?”這里,教師引導學生借助理性計算,將“連燒三天”具體化、數(shù)字化、可感知化。但僅僅將“連燒三天”具體化,學生還不能形成切身的感受、體驗。為此,教師引導學生想象,“燒一幅名畫需要多長時間?”“燒一幢大樓需要多長時間?”“三天三夜能燒掉多少奇珍異寶?”“連燒三天”這個短語是有張力的。這里,教師不是概念性地向?qū)W生講解“連燒三天”的枯燥含義,而是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品味、想象。如此,文本中抽象的語言變得感性、形象、豐富起來。只有將理性的語言化為感性的認識,學生才能升華認知,認識到“圓明園的毀滅確實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對語言的品味,還激發(fā)了學生憤怒的情緒,他們感到無比痛心、憤慨。語言品味,不僅要求學生對文本中的語言進行細細咀嚼,還要求學生將文本中的語言感性化、圖式化。如此,文本中的語言才能變得鮮活起來,文本解讀才能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二、在語言感悟中探尋文本秘妙
語言文字是思維的物質(zhì)載體。所謂“語言感悟”,就是讓學生在文本解讀過程中實現(xiàn)由“言”到“意”的轉(zhuǎn)換。一般來說,文本有兩個層次,一個是“語言層”,另一個是“語意層”?!罢Z言感悟”就是引導學生穿透語言層,抵達語意層,從而實現(xiàn)文本解讀的言意共生。學生的文本解讀,不僅需要認識“文本寫了什么”,更需要理解“文本是怎樣寫的”以及“文本為什么這樣寫”。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引導學生感悟語言。
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學生對文本中“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的理解普遍有一定困難。如何幫助學生理解這句話?教學中,我給每一位學生補充了魯迅寫作的歷史背景資料。知人論世,當學生了解了文本的寫作時代背景后,對語言就能形成新的感悟。有學生說,這句話不僅表現(xiàn)了魯迅對孩子的疼愛,魯迅的風趣、幽默,還表現(xiàn)了魯迅對人生道路上的困難、障礙的藐視;有學生說,這句話不僅僅是一句玩笑話,還表現(xiàn)了魯迅不畏反動勢力的打擊、迫害;有學生說,這句話是魯迅先生將對反動社會的抨擊用兒童喜歡的輕松語言表達了出來;有學生說,這里的“碰壁”不僅指碰墻壁,還指魯迅先生被國民黨反動政權迫害,這里的“黑洞洞”不僅指自然環(huán)境的黑洞洞,還指社會環(huán)境的黑洞洞,指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等等。通過對語言的感悟,學生才能真正探尋、領略到文本的秘妙。魯迅先生所處的年代與當下學生的生活有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學生理解文本中“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自然有一定困難。作為教師,不能進行枯燥、空洞的講解,不能機械地灌輸,而應給學生提供資料,助推學生語言感悟,讓學生展開自主探究。
三、在語言實踐中探尋文本秘妙
著眼于文本中的語言,要致力于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為此,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積淀學生的語言經(jīng)驗。通過語言實踐,探尋文本的秘妙。聚焦于學生的語言實踐,要摒棄那種機械、被動的語文學習,讓學生積極、能動地參與實踐。從某種意義上上,語言實踐是學生的語文學習之“道”。
如,《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很濃的散文,文章明寫秋雨,實寫秋天。以“秋雨”作為線索,將秋天眾多景物巧妙串起來,讓我們感受到秋天的美麗、豐收與快樂。文本中藝術化的語言,是語言品評的重要內(nèi)容。一位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仿”“換”“補”等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從而讓學生探尋到文本寫作的秘妙。如對于文本中的“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氣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教師讓學生想一想:“秋天的雨里還藏著哪些香味呢?”如對于文本中的“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香味沒有腳、沒有手、沒有鉤子,怎么會勾住小朋友的腳呢?”“能不能將其中的‘勾’字換成其他的字呢?”“秋天的雨舉起金色的小喇叭對好朋友會說些什么呢?”在語言思維、想象、實踐中,學生能感受到文本用詞的精準、生動,能感受到文本語言表達的魅力。著名教育家李海林先生認為,言語實踐是一種本體性語文學習活動,是學生語文學習最重要的方式。著眼于學生的語言實踐,要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文本中的不同詞句、句式、構段方式、表現(xiàn)手法、謀篇布局、文體形式等。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主張,“為言語智能而教”。著眼于文本中的語言,就是要讓學生品味語言、感悟語言、實踐語言。通過對語言的品味、感悟和實踐,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生成學生的語言智慧,優(yōu)化學生的語言品質(zhì),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安徽安慶市宿松縣城關小學)
責任編輯 宋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