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 ? 要】農村留守兒童在學校教育和日常教育方面大多數(shù)都缺乏家長的參與,進而導致學生在道德素養(yǎng)建立和知識素養(yǎng)塑造等方面呈現(xiàn)出各種問題。所以在當前新的教育大環(huán)境下,加強家長對于農村留守兒童學校教育的參與度是提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質量的前提。本文中我就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展開探究。
【關鍵詞】農村教育? 留守兒童? 家校共育?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5.146
教育是強國之本,所以從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都在大力發(fā)展教育教育事業(yè),不斷地探求提升國民素質的方法和策略。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進入信息化、網(wǎng)絡化時代,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都朝著細分工、高科技方向發(fā)展,這就導致不論是從國家建設的宏觀層面來看,還是從個人發(fā)展,追求美好生活的微觀層面來看,教育在整個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我國的政治、經濟實現(xiàn)了騰飛,而正如哲學所講政治經濟的發(fā)展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文化的發(fā)展,物質上的富余使得人們在保證基本物質生活條件的基礎上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和豐富,所以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上日程。尤其是加強原本落后的地區(qū),如農村地區(qū)的文化建設,提升農民的文化水平,尤其是新一代農民后代的文化水平,是促進農村、農民、農業(yè)等三農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所以,當前我們的學校教育改革、教育資源投入都有方向性的朝著農村傾斜,而在農村教育投入的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要面臨一些問題,即本文中我們所要探討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留守群體是我國絕大多數(shù)農村都會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從社會調查來看,農村的留守人員通常在年齡上呈現(xiàn)出兩極化,即“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這兩部分人群往往勞動能力較弱,并且很難做到根據(jù)環(huán)境靈活地適應各種生存條件。所以在經濟繁榮的今天,很多青壯年勞動力傾向于去城市打工,這給農村地區(qū)帶來經濟改善的同時也導致我們所說的留守問題出現(xiàn)。而在留守的兩類人群中,留守問題更容易帶來不良效果的群體是留守兒童,因為相對于老人來說,兒童群體正處在身心初步成長的階段,其除了缺乏基本生存能力之外,更缺乏正確的、科學的思想和行為的引導,尤其留守兒童缺乏家長的照顧,稍有不慎就容易走上歧路,形成思維和行為方面的畸形發(fā)展,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所以本文中我們重點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群體展開探究,并且從學校教育的角度談談我們應當如何引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從而在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最大限度地保證留守兒童群體的健康成長,最終成為社會主義建設某一環(huán)節(jié)中的人才。
一、家長角色缺乏環(huán)境下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xiàn)狀
相關研究表明,留守經歷會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產生不可逆的影響,當然這影響有好壞之分,但從研究實踐來看往往是不良的影響占多數(shù)。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在家長角色缺乏的環(huán)境中,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xiàn)狀及呈現(xiàn)的問題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農村家長外出務工導致家庭教育中家長角色的缺失,尤其是對于兒童來說,缺乏最為親密的監(jiān)護人,替代者往往是祖父母等隔輩親人或者是和父母同輩的旁系親人,而這類監(jiān)護者往往也屬于留守人員,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對于事物的認知較為簡單,所以不論是在兒童的學習和心理成長方面能夠起到的有效引導較少,進而導致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名存實亡。并且缺乏父母關愛的兒童本身性格就較為多疑、敏感,在“無人”監(jiān)管狀態(tài)下,更容易增加誤入歧途的概率。
其次,留守兒童顧名思義就是留守在農村,而當前教育資源的配置來看,由于城鄉(xiāng)之間經濟發(fā)展的客觀差異,在學校教育方面也必定會存在明顯的差異性。例如師資、硬件和軟件等資源配備補全,尤其是缺乏高質量的教師隊伍,進而導致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方法單一,且缺乏對應的創(chuàng)新和改革,造成學生教育方面的落后。留守兒童的父母往往處于各種原因只能將孩子留在農村,并且大部分的教育寄托于學校,而教學質量的不穩(wěn)定勢必為留守兒童未來的教育雪上加霜。
最后,在留守兒童教育過程中,家長缺乏參與很大程度上導致親子關系的緊張、淡漠等情況,影響兒童心理的發(fā)展和接受學校教育的積極性。一方面,對于農村家長來說,外出務工往往需要長時間和孩子分離,這就容易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過于“獨立”,缺乏對于家長的親密感,并且逐步造成親子之間交流代溝的出現(xiàn);而另一方面,家長缺乏孩子的學校教育,很大程度上不了解孩子的受教育狀況,進而也就很難配合教師的工作開展學生教育,導致教學效率的降低。
二、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對策
從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xiàn)狀的分析中我們能夠得出一個最核心的結論:家長參與留守兒童的教育至關重要。那么作為教師,我們應當如何引導留守兒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呢?此部分中我就結合當前留守兒童教育現(xiàn)狀,有針對性的給出幾點教學建議。
首先,在留守兒童教育過程中,作為教師,我們要充當留守兒童家長的引導者,改善外出務工家長的教育觀念,進而改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系,加強親子之間的溝通。作為教師,我們在接收留守兒童班級時,先要從了解學生入手,明確學生的性格特點,在此基礎上接觸學生的父母,并且充分了解其個性和需求,從而針對學生的問題,教給家長對應的交流和溝通方法,進而營造和諧的、有愛的親子溝通關系。
其次,在留守兒童教育方面,我們也要大力健全學校教育體制,彌補學生原生家庭的缺失。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學校師資力量建設,多個途徑提升教師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另一方面轉變某些家長一切教育依賴學校、依賴教師的傳統(tǒng)觀念,學會從自身出發(fā)配合學校和教師共同完成學生的教育工作,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的全面發(fā)展。
最后,在學校教育方面,我們要秉承著家校共育的原則,引導家長參與到學生教育中來。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家長當然不可能是隨叫隨到就來開家長會或者是參與教育討論的,但作為教師,我們可以通過電話、網(wǎng)絡通訊等手段及時告知家長,學生的受教育狀況,并且通過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更加具體、有針對性的制定教育策略,做到人才培養(yǎng)的科學性和專業(yè)性。
總之,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原生家庭對于孩子未來個性和人格的發(fā)展,未來行為的呈現(xiàn)都起著較大的影響作用。家長作為孩子原生家庭環(huán)境中的重要因素,直接關系到教育的質量。所以在當前教育大環(huán)境下,我們要秉承著以人為本的策略,從留守兒童的教育要求出發(fā),更能明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必要性。希望以上所分析、分享的內容能夠對留守兒童教育方式的優(yōu)化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