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華
【摘? ? 要】課堂提問是小學教師課堂教學技能的重要體現。語文課堂的精彩不是教師表演得精彩,而是教師能夠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激發(fā)學生提問,合理運用時間提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激活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益。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問題設計? 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5.174
很多語文教師說:“一堂好課往往起源于一個好問題?!眴栴}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心臟。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問題設得實,設得巧,不僅能“傳道、受業(yè)、解惑”,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開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陶行知在《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中指出:“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有效的提問,“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形,純熟之功彌深?!币虼?,好的問題能帶動一堂課,好的問題需要設計,一定要有效設計。什么樣的問題設計稱得上是有效問題設計?那就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尤為值得深思的了。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無效的問題設計現象分析
1.老師在課堂上提問“面面俱到”。老師在課上問題設計過多,過于瑣碎。學生根本沒有多少時間思考,導致“碎問碎答”。這樣一堂課下來,沒有一個明確的課堂教學中心,學生盲目地被牽著鼻子走,在云里霧里中疲憊不堪,不僅思維受到壓抑,而且收獲甚少,僅走過場而已。
2.老師在課堂上提問“泛泛而談”。提問分層性不夠,針對性不強,不能激發(fā)全體學生的有意注意和學習興趣;要么問題過于簡單,沒有思考價值,僅以單純的判斷性提問形式:“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要么問題過難,對學生只啟不發(fā)。這種做法只圖課堂表面熱鬧,而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學效果。
3.老師在課堂上提問“步步為營”。單一的“預設”限制了種種的“生成”。一個個提問成為牽引著學生向教師的“教學”設計靠近的階梯,“提問群”的接連出現成為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橋梁,課堂提問隨機應變不夠,不能根據新情況及時調整糾偏……學生的求知欲無法得到擴張與滿足,學生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就此止步與抹殺,發(fā)散性提問、開拓性提問也就無從談起。
二、問題設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與作用
1.“問題”是學習行為的原動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鼻嗌倌陮ν饨缡挛锸呛苊舾械模麄兓顫姶竽?,富有探索精神,他們不愿意依樣畫葫蘆,跟在人后亦步亦趨、人云亦云?!皢栴}”的產生,激起他們去追根究源的興趣,推動著學生去探求知識、去發(fā)現一個新天地,解疑的過程又給予他們豐富的情緒體驗,隨著這些情緒體驗的深化,就會產生進一步的學習需要,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行為得以持續(xù)和深入,如果教者有心,將會發(fā)現此時連學生的眼睛也會明亮有神。
2.“問題”是實施啟發(fā)式教學的契機。啟發(fā)式教學的實質,在于教師相信學生,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正確地結合起來,辯證地處理好內因和外因的相互關系。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閱讀、討論、歸納問題等,使學生少走彎路,從多方面、多角度掌握知識,形成技能,這就是注意了內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在教學中,一般是內因起決定作用,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就必須密切關注學生的內在學習需要、學習動機。
3.學會質疑進而不疑是學生自能讀書的過程。課堂教學的過程也是由見疑、質疑、思疑、釋疑組成的。要培養(yǎng)學生自行讀書的能力,首先必須培養(yǎng)學生見疑和質疑的能力。疑是未知通向已知的大門,不會質疑,連門都找不著,自然是永遠也入不了知識的大門。對學生來說,讀了課文能提出問題,其實也就是他們揣摩課文語言文字、思考課文內容思想的結果,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閱讀能力無疑有很大的好處。
三、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1.問題的設計要巧妙,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最強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興趣就會轉化為學習動力,表現出情緒愉快孜孜以求,樂此不疲的特點。興趣也是課堂教學中推動學生探索知識的一種“激發(fā)劑”。在語文教學時,筆者覺得懸念法提問,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選用懸念式提問創(chuàng)作問題情境,容易捕抓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躍躍欲式,急于求知的心理,為整堂課的主動學習埋下伏筆。
2.問題的設計要縱觀全局,提綱挈領。從語文新課改的方向看,整體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不變的主題,所以所設計的問題要從課文的整體出發(fā),要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提問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中,達到知識的完美交流。問題教學適應信息量日益增大的現代社會發(fā)展,更體現了對閱讀教學的明確引導。所以要提高學生對整體閱讀的認識,培養(yǎng)整體閱讀的能力,就必須開展有效的問題教學。要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本,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也就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從整節(jié)課、整篇課文出發(fā),設計出一個“全面”的主要問題,或是抓住文章的文眼,或是找到文章的線索來進行提綱挈領的提問。通過這一問題的設計把學生引向更深一步的對文章的研讀。在教學《夸父追日》的課文時,我設計的問題是:夸父為什么要追太陽,他是怎么追太陽的?這些問題都是針對全文提出來的,這些問題搞懂了,也就基本上把握了文章的內容和主旨。問題的設計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能系統(tǒng)、有效地揭示文章的內涵。
3.問題的設計要重點突出,思考性強。我們常??梢钥吹铰牭竭@樣的課,有的老師問題設計得很好,卻往往忽視了學生答題的方法、思路。于是當一個問題下去,學生答不到老師的要點時,便讓老師顯得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有的老師讓學生回答問題,一個答不出就換另一個,再答不出再換,直到答對為止;卻不告訴學生遇到這樣的問題應該從什么角度去思考,從什么地方去尋找答案,用怎樣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是難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的的。告訴學生解答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自我分析、自我解決,才是真正把學生當成了學習的主體。
四、結束語
總之,在“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計必須根據新課程標準和現行教材,在準確把握二者的基礎上,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有的放矢,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