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衛(wèi)壯
【摘? ? 要】初中到高中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轉折,初高中教學銜接關系到高一學生從初中到高中的順利過渡,關系到學生在高中學業(yè)進步和人格健全,關系到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學銜接? 方法探索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2.016
初中結束后同學們開始邁進高中,但是在學習上很多學生開始不適應,特別在歷史科目的學習中,大多學生在這轉變的關頭甚為迷茫。那問題到底是出在哪里呢?我縣教研室從2015年開始開展了多學科多輪次的銜接教學研究課活動,我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積極參加了本次活動,通過深入初中歷史課堂、初高中教師互相聽評課、學科名師點評等工作,發(fā)現(xiàn)主要還是在于目前初中和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上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對此問題的一些認識。
一、問題產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一)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飛躍使學生思維產生斷層
初中生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屬于經驗型,他們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親身感受或習慣觀念等進行思維活動。而高中生的思維則要形成抽象思維,屬于理論型的。對他們的要求是能夠利用理論做指導,來歸納綜合各種事實材料,掌握一定的邏輯思維程序,利用判斷推理等手段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有研究表明從初二開始學生的思維開始由經驗型水平向理論型水平轉變,到了高二年級這種轉變初步完成。但是由于新教育大綱的實施,初中歷史大量降低了理論思維水平,更多的強調知識的傳授,因此高一階段就成為學生思維的轉型期。有轉型就有陣痛,其具體表現(xiàn)為很多同學上歷史課跟不上節(jié)奏,成績也像水中的木頭,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學生就容易苦悶和迷茫,對歷史失去信心。從而導致一部分學生一見歷史就怕,越怕就越難,越難越怕。以上分析說明,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飛躍的過程中產生了思維斷層。而高一歷史新教材中恰恰注重了對學生的歷史思維訓練,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了新的課型,改變了單一授課形式,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這些能力要求在學生思維斷層的情況下很難落實。
(二)被動記憶向自主探索的轉變使學習方法的銜接出現(xiàn)拐點
初中生依賴性較強,普遍養(yǎng)成了“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考試考什么”的學習模式。但是,高中教材內容多,課時緊,學生要在教師指導下,以自學為主,必須充分發(fā)揮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完成學習任務。而有的同學還以老一套的被動學習方法對待高中歷史學習,結果是上課聽不懂,跟不上,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識。高一學生的學習方法在從被動記憶向自主探索轉變過程中出現(xiàn)了拐點,這使得學生在學習歷史時感到深奧難懂??傮w看初中學生情況:第一,缺乏高中新教材預設的基礎知識;第二,欠缺思維的深度、廣度和嚴謹度;第三,沒有較好的學習習慣差。而高中歷史新課程的特點和學習要求是:1.知識量大;2.能力要求高;3.理論性強;4.綜合性增強。以上這些充分表明了從初中進入高中學習的高一學生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適應高中的歷史教學,這無形之中就要求教師:在高一教學中即要完成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讓學生很快地從初中的學習方式轉變過來。怎樣能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些嘗試。
二、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一些方法
(一)教學觀念方面
教師應先轉變觀念,從初高中新課程標準的角度看待和進行教學銜接,尊重學生實際認知水平,低起點、緩坡度、勤反饋,實現(xiàn)初高中銜接平穩(wěn)過渡。
(二)教學內容方面
1.承前啟后,高一補充通史學習。為順應高中歷史的專題學習,高一教師在入學之初,應制定專門的計劃對學生進行通史教學,有了通史的基礎,才能較好的去理解和學習高中專題史教學。2.整合教材,幫助學生構建歷史知識體系。教師可以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整合提供了依據(jù)。此外,作為高一歷史教師,在傳授歷史知識時,應注意幫助學生形成歷史知識體系,將政治文明、經濟文明和文化科技內容融會貫通,將中外歷史在宏觀的空間中相嫁接。
(三)教學方式方面
1.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縮短適應期。體現(xiàn)在高一教學中,首先要把枯燥的歷史理論變成生動的歷史情境,激發(fā)學生了解和思考的欲望。教師應盡可能知識簡單化、條理化、層次化,讓學生學得懂。多鼓勵學生,給予成功的滿足感。有了興趣,學生才會對歷史學科充滿求知欲。2.滲透歷史思維能力培養(yǎng),使學生盡快入門。新課改下的歷史思維能力有:閱讀和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歷史事實的能力;運用已知信息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高一歷史教師應首先以歷史知識為載體,運用課堂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其次,充分利用歷史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應注意總結歷史規(guī)律,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v觀當前高中歷史新課改的知識和能力目標,就是要求教師們在教學中滲透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真正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目的,使學生真正學會學習,學會領悟學習歷史的真諦。3.改革師生互動方式,營造和諧融洽教學氛圍。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生生互動關系,創(chuàng)設一個有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潛能的氛圍,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看法、觀點不隨便斥責或施加壓力,而是要予以肯定和鼓勵,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盡可能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教學相長、共同發(fā)展的過程。 4.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內驅動力,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加強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還可以根據(jù)新大綱要求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辯論,收集歷史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歷史人物小傳,開展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編演歷史劇,制作歷史題材的音像作品或計算機課件等。5.靈活運用課程資源和多樣化、現(xiàn)代化的教育技術。在高一歷史教學中,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時間十分有限,教學任務難以完成。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講求課堂效益,要靈活運用課程資源,較好地實現(xiàn)課程目標要求。另外,歷史學科本身具有不可再現(xiàn)性的特點,如何發(fā)揮多媒體的教學功能,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還要設法加大學習信息量,通過圖文信息加強對某一階段歷史史實、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直觀解讀,以彌補學生課只從教材獲取信息的不足。
綜上所述,解決初高中歷史的教學銜接問題,任重道遠,這需要每一個歷史老師的努力,初中老師要注意培養(yǎng)好學生的歷史基礎,高中老師要注意發(fā)展歷史學科的功能,只有有效的過渡,才能實現(xiàn)最優(yōu)的銜接,發(fā)揮歷史人文學科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