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某熱電廠續(xù)建工程為例,針對目前某熱電廠供熱系統,提出了新增機組的構想,并運用?分析方法對所提出的構想進行分析計算。
關鍵詞:熱電聯產;?效率;?分析方法;熱電廠續(xù)建
引言
某熱電有限公司現承擔著1150萬平方米的供熱面積,占某市區(qū)供熱面積的60%。其中熱電廠三臺220 t/h鍋爐運行近6個月,蒸汽量合計660 t/h,其中#1汽輪發(fā)電機組蒸汽用量為210 t/h,#2汽輪發(fā)電機組蒸汽用量為153 t/h,兩臺機組合計用量為363 t/h,剩余的297t/h高品質蒸汽(溫度535℃,壓力9.81MPa),只能通過減溫減壓器變成低品質蒸汽(溫度300℃,壓力0.981MPa),沒有做功就直接參與供熱,造成了巨大的做功能力損失。針對某熱電廠目前的供熱負荷需要,提出了續(xù)建新機組的構想,并運用?分析方法對所提出的構想進行分析計算。
1續(xù)建機組的選型
1.1“方案1”汽平衡表
1.3機組的供熱能力及運行方式
從平衡表中可以看出,由于冬季供熱面積遠遠超過熱電廠的實際供熱能力,兩方案在滿足設計熱負荷需求的前提下,均無法兼顧近、遠期熱負荷。另外,由于夏季工業(yè)蒸汽負荷太小,兩個方案在夏季時,背壓機組均停運,只能運行一臺爐帶#2機供熱。
2改造方案與原供熱系統的?方法比較
2.1未新增機組冬季最大負荷?效率
某熱電廠現有3爐2機,冬季最大負荷660t/h,冬季工業(yè)蒸汽50t/h左右,#1、2號機組滿負荷運行,另外有211t/h的新蒸汽通過新首站的減溫減壓器降為低壓蒸汽供采暖,72t/h的新蒸汽通過老減溫減壓器降為工業(yè)蒸汽參數的高壓蒸汽供采暖。未新增機組,最大發(fā)電量僅為50.8MW,折合單位時間含?量為182.9GJ/h,把上述數據代入公式(3),得到實際系統?效率 =56.3%。
2.2方案1新增機組的?效率
方案1:新建1×80MW背壓汽輪機,鍋爐利用原有三臺220t/h高壓煤粉爐,冬季采暖期停運老廠25MW雙抽機組,老廠25MW背壓機帶工業(yè)負荷,剩余蒸汽用于采暖,新建機組背壓排汽全部用于采暖。
新增一臺80MW機組后,相應的0.98MPa的高壓蒸汽量減少,后置機的電負荷減少,因此每小時總發(fā)電量為105.35MW,折合單位時間含?量為372.8 GJ/h,把上述數據代入公式(3),得到實際系統?效率 =64.3%。
2.3方案2新增機組的?效率
方案2:新建1x50MW背壓汽輪機,鍋爐利用原有三臺220t/h高壓煤粉爐,冬季采暖期新建機組與老廠機組全部運行,以老廠25MW雙抽機組和25MW背壓機帶工業(yè)負荷剩余蒸汽用于采暖,新建機組背壓排汽全部用于采暖。
新增一臺50MW機組后,相應的0.98MPa的高壓蒸汽量減少,后置機的電負荷減少,因此每小時總發(fā)電量為105.30MW,折合單位時間含?量為285.5 GJ/h,把上述數據代入公式(3),得到實際系統?效率 =61.8%。
3方案的比較
根據以上計算可以看出,新增80MW背壓式發(fā)電機組的?效率>新增50MW背壓式發(fā)電機組的?效率>現有系統的?效率。經過計算(計算過程略)“表1”列出了兩個方案在滿足相同的外界熱負荷需求前提下采暖期主要熱經濟指標,由于“方案1”采暖期停運凝汽機組,無凝汽損失,其各項經濟指標均高于“方案2”。
4結論
(1)?分析方法是聯合運用熱力學第一和第二兩條基本定律的分析法,即考慮了能的數量方面,又考慮了能的質量方面,相對熱力學第一定律的熱方法,更能確切地指出系統改進的途徑。
(2)熱量?的合理利用和?效率的提高,原則上是使能量的質量與用戶需要的能量的質量相匹配,盡量做到高質能高用、低質能低用,讓不同質的能物盡其用。
(3)在?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選擇“方案1”是最合理的,可取得最佳技術經濟效益。
(4)初步探討出用?理論對熱電廠富裕蒸汽增裝背壓式機組容量的一種計算方法,可以作為我國目前正在應用的《熱電聯產項目可行性研究計算方法》的一種補充方法。
參考文獻
[1]馬天余.熱電聯產方案選擇的法律性文件.化工技術經濟,1999,5:7~12.
[2]鐘史明,陳效儒.熱電聯產的節(jié)能分析.熱電技術,2004,81(1):9~13.
[5]林萬超.火電廠熱系統節(jié)能理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潘天晟(1982.09-),男,碩士,研究方向是節(jié)能理論技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