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要:一堂閱讀課的教學,課堂提問的設計,是語文教師組織閱讀教學的核心。其中,對主問題的研究,是課堂教學中尤為關鍵的研究?!爸鲉栴}”是閱讀教學中立意高遠的有質(zhì)量的課堂教學問題,是深層次課堂活動的引爆點、牽引機和黏和劑,在教學中顯現(xiàn)著“以一當十”的力量。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主問題設計
一堂閱讀課的教學,課堂提問的設計,是語文教師組織閱讀教學的核心。對主問題的研究,是對課堂教學最關鍵的研究。那么,閱讀教學中的“主問題”如何設置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聚焦文題
文章的題目一般是文章內(nèi)容的濃縮和提煉,因此在閱讀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從題目入手,聚焦文題,設計出“主問題”進行教學,往往能起到綱舉目張、四兩撥千斤之效。人們常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靈魂”,因此抓住文章題目這個“眉眼”,無疑就是抓住了文章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找準了文本解讀和教學設計的切入點。
二、細品文句
“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字是有溫度和厚度的。語文學科的本位就是對文本語言的品析和體味。詞語既是作品的組成材料,又是作品靈魂的載體。而關鍵詞,是作品中最能精準體現(xiàn)內(nèi)容和主題的核心詞語,也是能幫助教師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詞。抓住關鍵詞句細讀文本,是進行文本解讀和教學設計時一種重要方法。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詞,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濃縮,所以我們可以抓住這類關鍵詞進行主問題設計,幫助學生探尋作者的寫作意圖, 觸摸文字背后的肌理。竇桂梅老師在《秋天的懷念》一課中,就抓住文章意味深長的句子,領著學生進行反復品味,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
竇桂梅老師執(zhí)教《秋天的懷念》的整個課堂設計,由兩大板塊組成:一是讀出韻味,讀出思考;二是圍繞文中的“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和文末的那一句“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這兩個主題句構(gòu)建課堂,層層推進。在第二個板塊中,竇老師先是讓學生從文本中感受我們娘倆的“好好兒活”,接著探究“我倆”的“好好兒活”,最后是思考我們的“好好兒活”。
縱觀竇老師的教學設計,從“母愛”到“好好兒活”,從《秋天的懷念》到史鐵生的系列作品,從課堂教學研究到語文課程的建構(gòu)中,她大膽取舍,把教學主題由“母愛”升華為“好好兒活”,用“好好兒活”把一篇教材與多篇課外閱讀文本串起來。在她的引導下,學生走進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一步一步地領略著“好好兒活”的意蘊。
三、緊扣文眼
有人曾說過:“有思想的教師,會對學生的心靈豐滿和精神充實有一種自覺而又自然的引領。”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又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若以“主問題”的設計為載體,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便可在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閱讀、鑒賞、審美能力。可是我們往往在教一篇課文的時候苦于不知道從哪里切入,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抓手。而王君老師在教學《湖心亭看雪》一課時巧妙地抓住文章結(jié)尾的“癡”字,作為主問題來進行設計,則給了我們?nèi)碌膯l(fā)。整個教學的三個板塊都是在“讀”中帶領著學生去解讀癡人之“癡行癡景癡心”。
王老師圍繞“癡”字,設計了如下三個主問題:張岱“癡”的是“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他是如何描寫他所看到的西湖雪景呢?一個“癡人”遇見兩個“癡人”,會發(fā)生什么故事? 張岱去回憶“明朝那些事兒”,包含著怎樣的癡情? 其中學生在理解“強飲三大白而別”一句時出現(xiàn)了分歧。有的同學認為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張岱很高興遇到了知音,“痛飲三杯”;有的同學認為張岱一個人“獨往”,看到別人打破他的閑情雅致不悅,“強飲三杯”。對于出現(xiàn)這樣有價值的分歧,王老師及時引導學生根據(jù)時代背景,用知人論世的方法,結(jié)合文中的“癡”字再來分析 “強”字的語境義,使學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如果張岱是豪飲之人,必將把宴會痛飲寫得異彩紛呈,然而作為故國遺民的相聚,對于故國的一片癡心,飲酒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四、抓牢文脈
“文脈”是貫穿于整篇文章之中、使得文章骨肉相連的經(jīng)絡。這是作者選擇材料的準繩,并對所選材料進行描寫、記敘的脈絡。理清了脈絡,我們在教學設計時,往往能順藤摸瓜,教學目的自然水到渠成。
然而,在日常教學中卻常常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拿到文本后,對文本還沒讀透,就為設計“新穎獨特”的教案而絞盡腦汁,結(jié)果設計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教案。在這樣的課堂中,往往會出現(xiàn)表面熱鬧的課堂或教師演“獨角戲”的現(xiàn)象。這就如還沒有打好地基,就去思考如何去構(gòu)建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結(jié)果只能是“空中樓閣”,極易倒塌。因此,教學一篇文章,如果能找到一個好的抓手,就是找到了文本解讀的一把鑰匙。有的時候,這把鑰匙就是隱藏在文章中的行文脈絡,打通了文脈,文章主旨的把握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下面就以余映潮老師執(zhí)教《背影》一文為例。
余老師在學生初讀課文并整體感知后,啟發(fā)學生思考:本文共有幾次寫到父親的“背影”?接著再思考:這四次背影,實寫了幾次? 然后,繼續(xù)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課文中的這四次背影,和作者是怎樣聯(lián)系起來的?最后,余老師又帶著學生品讀父親買橘子時的片段?!侗秤啊愤@篇文章的選材均集中在“背影”這一焦點上。在祖母去世、父親失業(yè)、家境頹唐的背景下,朱自清重點寫了父親車站送別時為自己買橘子的背影。四次背影中有實寫,有虛寫,開頭點出背影,結(jié)尾浮現(xiàn)背影、照應開頭。這樣以背影為線索,將材料巧妙地組織起來,深沉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整個文章渾然一體。余老師這個課例圍繞“背影”這一貫穿全文的線索,進行主問題設計,有效地幫助學生整理了文章的思路,同時引領學生感受寫人類文章虛實結(jié)合、詳略得當?shù)膶懽魈攸c。
五、咂摸文味
清代的姚鼐曾說過:“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聲色之間,舍此便無可窺尋。”語文的教學,本質(zhì)上是語言的學用、品味、賞析。作為語文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去找尋散落在行文中的 “言語密碼”。 “文味”,即作品中所蘊含的文學情境,我們在閱讀教學的設計中既有初次的嘗味,也有再讀中的入味,更有細讀中的品味,還有讀后的回味,從而使得學生陶醉于文字的魅力之中。
王榮生教授說:“一堂好的語文課,其主要標志是教學內(nèi)容正確并使學生獲得有益的啟示。”一篇課文,教學設計的角度和方法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角度和方法都是有效和高效的。我們通過對文章的標題、文眼、文脈、文味的探尋,即教者對文本核心的確認,使得課堂教學有了高屋建瓴之感。領著學生深入研讀文本,沉入文本深處,引發(fā)閱讀體驗,這樣層層剝筍式的語文訓練,包孕著豐厚的情感、豐富的內(nèi)涵,使語言訓練立體化,真正實現(xiàn)了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jié)合。
參考文獻:
[1]余映潮.聽余映潮老師講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君.聽王君講經(jīng)典名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許書明.語文有效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