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培 潘梅
摘要:識字教學,既是一種能力訓練,也是一種思維訓練;既是一種文化的熏陶,又是一種習慣和修養(yǎng)的養(yǎng)成。識字教學中,教師通過追溯漢字字形生成的源起,建立漢字和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類推歸整,探究漢字背后的故事,達到“巧識字、促理解、知文化”的有機融合,使識字教學散發(fā)出漢字文化的光芒。
關鍵詞:漢字演變;識字教學;文化熏陶
漢字的起源有著神秘的色彩。從倉頡造字開始,每一個漢字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地演變,將燦爛的中華文化記錄下來。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識字寫字,還要引領他們?nèi)チ私鉂h字的演變,以及那些與漢字有關的有趣的故事。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是傳達情感的方式。教師在識字教學中如果只是獨立地進行生字教學,就會造成學生機械性地記憶生字;如果能找到既有趣又便于教授的方法,那么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運用的方法有很多,如會意字識字法、本源識字法、表音聯(lián)想識字法等,五花八門,各具特色。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如果能通過追溯漢字字形生成的源起,建立漢字和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類推歸整,探究漢字背后的故事,就能達到“巧識字、促理解、知文化”的有機融合,使識字教學散發(fā)出漢字文化的光芒,增進學生對母語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
一、通過漢字的偏旁部首類推歸整,在拓展延伸中明字族之理
在學習李白的《靜夜思》一詩中的“思”字時,學生回答“思”是上下結構,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來記憶。學生組詞“思想”“思念”。有孩子說:“老師,這些字都是心字底呢!”還真是呢!筆者立即夸獎他:“你真是個善于觀察的孩子!”接著,筆者又問道:“那你們說說為什么這些字都是心字底呢?”孩子們安靜了一會,有學生舉手說:“是不是和心有關?”“不對,是和心里想的有關系。”“不對,想不是大腦在思考嗎,為什么是心字底呢?”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此時,他們在思考,筆者的大腦也在飛速運轉(zhuǎn)。在學生吵得不可開交時,筆者示意他們安靜下來,并說:“心字底的字大都與人的思維、感情和想象有關系。關于其他方面的知識,我們下節(jié)課再討論?!?/p>
課下,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墩f文解字》里說:“思,容也,從心,囟聲?!睆淖淖中蝸砜矗嫉纳厦媸秦堕T的囟。囟門是新生兒顱骨上方一塊尚未完全閉合的地方。所以由此看出,思的上方原本是指人的頭腦,因此,思應該是頭腦和心靈共同工作的狀態(tài)。可是筆者又疑惑了,今天“囟”與“思”的讀音差了十萬八千里,這又是怎么回事呢?筆者在另一本書中查到,原來在上古音部里,囟與思的聲母相同,所以就把讀音歸為同一類了。后來,隨著人們對文字的廣泛使用,“思”除了思考還有思念、思慕之意?!队诘とて窛h字》中這樣說:“人頭腦里有邏輯,這是思的上半部分;人心靈中有情感,是思的下半部分。理性與情感融而為一,才能包容萬物?!惫P者認為,這正是對“思,容也”最好的詮釋!于是,筆者制作了課件,把思的漢字演變展示給孩子們看,并決心慢慢地讓他們了解漢字的文化底蘊。孩子們從對“思”的了解中知道在詩中“思”是思念的意思,而“念”在《說文解字》中是“念,長想也”,長想就是經(jīng)常想,反復地想。因此,筆者告訴學生,詩歌表達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一個字傳達了詩人的情感,這個字就被稱為“詩眼”;讀一首詩,如果能抓住關鍵字的理解,那么在理解詩意及詩人的情感時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二年級的孩子們來說,他們覺得很新奇,對這么一個有特殊功能的字非常感興趣。于是,筆者決定多讓孩子們接觸傳統(tǒng)文化的文章和篇目,通過一些有趣的漢字幫助他們理解并記憶,這樣既習得了知識,又能接受經(jīng)典文化的熏陶,傳承經(jīng)典。
一次課前三分鐘的古詩詞記憶活動中,筆者給大家抄了一首《楓橋夜泊》。筆者留下的問題是:“認真讀讀這首詩,你覺得哪個字能表達詩人的情感呢?”雖然孩子們不了解詩歌的意思,但是他們很快找到了“愁”這個字?!袄碛赡兀俊薄袄蠋?,我覺得能表達詩人情感的字一定是心中所想,所以我找到了心字底的愁字?!薄澳憧烧鏁伎迹 彼陌l(fā)現(xiàn)讓筆者非常欣喜。“‘愁,憂也。從心,秋聲?!薄扒铩北硎境墒斓那f稼,把秋放在心上面表示心里牽掛著成熟的莊稼,本義是心里牽掛著勞動的成果,后指人的一種情緒,是當人們遇到不好解決的問題時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而在這首詩中,詩人的心情就體現(xiàn)在‘愁字上?!庇袀€學生問道:“老師,什么是愁?”“我知道,愁就是心里很難過,憂愁?!币粋€孩子迫不及待地回答?!胺浅U_。”“老師,他為什么難過???”于是,筆者向孩子們介紹了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孩子們由一個“愁”字大概了解了一首詩。運用這樣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通過一個字走進一篇文章,進而熟悉并理解。
學生由漢字的偏旁部首,去探究漢字的意思,從而激發(fā)了主動識字的欲望。在二年級下冊的識字單元,學了《“貝”的故事》之后,孩子們對這個方法更是使用得爐火純青,他們自己琢磨著各種偏旁的字與字意之間的聯(lián)系。當然,有的漢字在歷史的演變中已經(jīng)失去了這方面的功能,但是漢字中大部分的會意字和形聲字都能被孩子們很快地接受。這樣就減輕了教師教學生字的負擔,既節(jié)省了時間,又增強了識字的效果。孩子們慢慢掌握了認字方法之后,他們的閱讀速度和識字量都有突飛猛進的變化,很多家長反映孩子的識字量增加了很多。是啊,孩子們可喜的變化都是在點滴中積累而來的。這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吧!
二、利用漢字背后的故事巧妙地識記漢字,領悟漢字的內(nèi)在思維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每一個漢字在造字之初都凝聚著先人的智慧,雖然字形隨著歷史的演變而發(fā)生了變化,但是意思并沒有被歷史所湮沒。在“漢字聽寫大賽”集訓時,孩子們需要在短時間里記憶大量的生字和詞語,尤其遇到形近字時,他們特別容易出錯,如何幫助他們準確地記憶生字呢?當說到某一個字時,告訴孩子們這個漢字背后的故事,讓他們準確地區(qū)別與記憶。很多漢字的背后都有著一段有趣的歷史。教師可讓學生說故事,記生字,明道理。利用這個方法的前提是教師的知識積累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如在教學生記憶“膾炙人口”一詞時,筆者告訴他們,“炙”在古代就是“燒烤”之意,“炙”是會意字,它的上半部是“肉”字的變形,下半部是它的部首“火”,合在一起就是指人們把去毛的獸肉穿起來在火上烤以取得食物。因此,這個字指“燒烤”,也指“烤熟的肉”?!澳捴巳丝凇边@個詞語與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有關,這個成語也是從孟子所說的“膾炙”引申出來的,原意指人人都愛吃的美食,后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人人都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美文。筆者在查閱了資料之后告訴孩子們這些,使他們對這個詞語有了深刻的記憶。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這樣的方法,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調(diào)動孩子們的積極性。
在低年級的認字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如歸類性思維的培養(yǎng)。以“足”為例。與走路行動有關的字如“跑”“跳”“躍” 等都是足字旁。在教學時,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加強對漢字意義和字形之間關系的理解,這樣就可以鍛煉他們的歸納思維。漢字教學與漢字文化、漢字教育都是一脈相承的。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在教育學生學習漢字知識時,應該讓其逐漸懂得每個漢字背后的寓意。
教師要把漢字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蘊滲透給孩子們,使他們懂得對漢字的尊重便是對中華文化的尊重,那么孩子們對漢字就有親和感,就會通過漢字書寫傳達出漢字的人文氣息。方正的結構,以及與之有關的故事、歷史淵源、那些豪邁遒勁的書法,無一不彰顯著漢字的歷史地位。而此時教師的漢字教學不僅是撇捺的書寫,更是要傳達給孩子們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本文系安徽省立項課題“信息技術促進傳統(tǒng)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策略研究”研究階段成果,立項編號:AH2018104)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