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 王忠發(fā)
摘要:縱觀目前的習作評改現狀,其還停留在“原始”狀態(tài),大家追求的仍是一片叫好的教師必須進行的“精耕細作”。對此,教師除了要深思之外,更重要的是評改觀念及方式方法的徹底改變。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評改;理性思考
在隨教研室到鄉(xiāng)鎮(zhèn)及城區(qū)部分學校進行教育視導時,筆者發(fā)現城鄉(xiāng)對小學中高年級習作評改都有自己的“一整套評價方案”。這些方案中有一要點特別引人注目:“教師要做到精批細改:有字、詞、句、標點符號的個別修改,有眉批,有旁批,有明確的等級評價,有總批?!蔽覍@些方案的理解是每位學生的每篇習作老師必須做到“滿堂紅”,而且批得越“紅”,說明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越“認真”,越能受到家長、學校、上級主管部門的認可。針對此現狀,筆者梳理出了如下原因:
其一,鄉(xiāng)村教育教學評估(檢查)細則的制定,以村小為標準來量身定制。鄉(xiāng)鎮(zhèn)中心校認為無論是作業(yè)量,還是作業(yè)批改情況,只要村小能做到的,鄉(xiāng)鎮(zhèn)中心校一定要做到,并以此延伸到城鎮(zhèn)學校無條件做到。隨著國家城鎮(zhèn)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多數農村家庭條件稍好的學生已流向鄉(xiāng)鎮(zhèn)中心校;同樣,鄉(xiāng)鎮(zhèn)家庭條件好的學生也正源源不斷地流向城市,以至于大部分村小早已完全實現了“小班化”教學,個位數的教師對個位數的學生屬正?,F象,偏遠一點的村小甚至做到了“三對一”“一對一”。這樣就習作批改來說,村小的老師對中高年級學生的習作批改已做到超高規(guī)格的“精耕細作”,且這種工作態(tài)度得到了家長、學校、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認可。另一方面,城鎮(zhèn)教師面對的是實實在在的大班額,做到對習作的精批細改則要付出大量的休息時間。是不是制定細則的同志沒有考慮到城鄉(xiāng)的大小班額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其二,多數教師已習慣于傳統的批閱方法,形成了一張無形的網。在與鄉(xiāng)鎮(zhèn)一線老師交流時,筆者深切感受到他們對傳統習作評改已經習以為常,不這樣批改還有點不適應,好像對不起自己的那份薪水。同時,習作的“滿堂紅”將在教育教學考核中成為獲得高分的一道亮麗風景,換誰都會做。再看看城鎮(zhèn)學校的大班額狀況,在國家對教育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的情況下,大班額現狀雖有所緩解,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還有一段路要走。因此,即使城鎮(zhèn)一線教師對習作評改的方式方法想有些改變或突破,但時間有限,精力有限,加之多數教師習慣了傳統評改方法,往往是剛穿上了新鞋,又不得不走上了老路。
其三,新課標學習力度不夠,落實在實際教學中就顯得蒼白無力。在一次送教下鄉(xiāng)的課堂上,筆者有意識地進行了一次有關課程標準的問卷調查。在網絡的幫助下,絕大多數青年教師基本完成了答卷內容,而且選擇題和填空題的準確率高,對簡答題的作答存在理解不透、思路不清、教學目標與課標不符甚至相悖等問題。對一些上了年紀的老教師來說,做這樣的問卷更是力不從心,效果也毋庸贅述。據了解,盡管新課程標準已實施好幾年了,但有些鄉(xiāng)村老師根本沒有目睹其“尊容”,對習作評改的教學要求及建議更是無從說起。
從以上原因不難看出,我們對小學生習作評改除了要深思之外,重要的是評改觀念及方式方法的徹底改變。筆者認為須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一、改變傳統的“精批細改”觀念,積極參與習作評改研究
對習作“精批細改”不僅僅是小學老師的專利,中學老師也是如此,而且都有一定的“年份”,更重要的是幾乎得到所有家長的首肯。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做法確實體現了教師的工作態(tài)度和敬業(yè)精神,不是說不好。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這種精耕細作也阻礙了教學改革的進程。好的做法雖然不能全丟,但可以嘗試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有所改變,哪怕是一點點的改變,日久天長就會有長足的變化,甚至會發(fā)生質的變化。眾所周知,觀念的改變不僅僅是教師的事,一個巴掌拍不響,作為最基層的教育管理者更應首先轉變觀念,有超前意識,以積極信號向社會、家長傳遞課改動態(tài),引導、推動課改進程,營造一個積極向上、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的良性教育教學氛圍,促成學校、教師、家長、社會擰成一股繩,共商“精批細改”大計,真正改變觀念,走出誤區(qū)。
在觀念改變的同時,習作評改的課堂教學實踐要同時跟進。這需要教育主管部門(教研室)牽頭,制定翔實計劃,步步引導,更需要學校腳踏實地地落實,鼓勵一線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大膽嘗試,允許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師在習作評改中闖出一片新天地,“先富起來”,然后再“共同致富”。
二、加強對課標的研讀,吃透課標精神
課標是教學的綱。教師對課標必須年年學,時時學,吃透其精神。尤其是鄉(xiāng)村教師更需加強新課標的學習,不能流于形式,無論老、中、青教師都應全面細致地學習,對課程標準的“前言”“課程目標與內容”“實施建議”等最好做到爛熟于胸。就習作評改而言,課標有這樣詳細的表述:“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整潔”“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要考查學生對作文內容、文字表達的修改,也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tài)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試想,如果每位老師都深諳課標,我們的習作評改還會停留在現有的狀況嗎?
三、以統編教材全覆蓋為契機,改變習作評改的老套路、舊模式
2019年秋季學期,統編教材已全面鋪開使用。打開統編教材,我們不難發(fā)現它有許多創(chuàng)新之處。以習作為例,統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學期都開辟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習作單元”,并且一單元一主題。這在教材編寫上創(chuàng)了先河,也映射出習作的重要性。另外,在中、高學段的每冊八個單元的每篇習作要求中有這樣的表述:“寫完以后小聲讀一遍,用學過的修改符號把有明顯錯誤的地方改過來?!薄皩懲旰?,跟同學交換習作讀一讀,互相評一評?!薄皩懲旰螅x給同學聽聽,請他們提出修改建議?!薄皩懞煤螅c同學交流分享。”“寫完后讀一讀,看看是否通順,重點部分是不是寫具體了,再改一改?!薄瑫r,在三年級用兩個“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板塊教給學生如何正確使用修改符號,四年級運用“習作例文”教給學生如何寫眉批。所有這些無不透露出一個信息:把“紅筆”教給學生,把習作的修改權交給學生, 讓學生在自評、互評中習得方法,發(fā)展思維能力,在評改中提升習作水平。而教師唯一能做的就是示范與引領。
當然,對于統編教材的編排體系和創(chuàng)新之處,一線教師可能一時半會兒無法接受,須經專業(yè)解讀和實實在在的教學實踐。其實,在統編教材使用之前,教育部、人教社已經做了一系列扎實有效的培訓工作,從國家級培訓到省級培訓再到市區(qū)(縣)級培訓和最終的通識培訓,使一線教師對統編教材編排體系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相信在接受統編教材培訓的同時,一線教師會不斷提高認識,不斷加入習作評改的教學研究與落實的隊伍中,在研究中逐步撕裂習作評改的那張舊網。
(本文系2019年市級教育科學研究立項課題“小學生習作自評自改、互評互改、以改促寫案例研究”階段研究成果,立項編號:LK19011)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