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口語交際課是一個重要的模塊,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要讓他們積極的交流溝通,逐漸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掌握語文這門語言類學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生說話興趣是口語交際的關鍵,對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精心選取學生愛說的話題。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還要給予激勵性的評價,都有由于學生充滿興趣的主動參與到學習中,積極的說話和發(fā)言,從而提高教學的成效。
關鍵詞: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課;說話興趣;激發(fā)策略
引言
語文課教學的開展,主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母語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一直以來,受到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口語訓練在教育教學體系中未得到充分重視,導致很多學生缺乏與其知識水平相符的口語表達能力。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口才作為人的基本素質(zhì),逐漸成為人才考核的重要尺度。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了口語交際的學習模塊,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首先要充分激發(fā)學生說話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與訓練的主動性。
一、豐富教學內(nèi)容,選取學生愛說的話題
在課堂上,除了教材中給出的話題,教師可以精心選取一些學生感興趣或者比較關注的話題。話題要從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來,符合他們的生理、心理成長發(fā)育特點和知識結構的相關要求,既要讓學生有想說的沖動,又讓學生能說出話來,也還要讓他們從話題的闡述和辯論中明辨事理,獲得知識。低年級可以多選用敘述類、說明類話題,高年級在此基礎上可以增加議論類的話題[1]。筆者觀摩過一次小學語文課是這樣組織教學的:教師要學生們自己提供想談論的話題,兩人組成一隊參辯。有學生提出來討論“上學可以帶手機嗎?”四個學生上臺,開始還有些緊張,都還很拘束,但是很快就進入了激烈的爭論。其中有一方稍微弱一點,幾次接不上對方的話。臺下的學生都替他們著急,小聲給他們支招。教師抓住時機說:“誰想上來幫忙?快來!”話音剛落,就見一個男生幾乎是沖了上去,還擼了兩下袖子,非常自信。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又有兩名學生抑制不住發(fā)言的沖動,走上講臺參與辯論。隨后教師提出: “上學帶手機的壞處是什么?”“如果沒有手機,如何跟家人及時聯(lián)系?”等系列問題,學生們發(fā)言都十分踴躍。之所以能有這樣熱烈的課堂氛圍,主要原因還在于這個話題有可辯性,學生們曾進行過這些問題的思考,都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表達。所以教師在備課時選擇話題不宜太寬泛、太空洞、太抽象,更不要出一些很少接觸到的題目,學生如果無話可說,自然就不敢“出丑”了,更不可能形成熱烈的談論局面[2]。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樂于交流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教師的強制力,而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因此,要訓練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上好口語交際課,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教學方式上的革新,根據(jù)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一個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辦法就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到具體活動的情境中,激發(fā)學生自我表現(xiàn)的心理需要。在口語交際課上,大多數(shù)學生只是甘于充當“錄音機”,能開口說話的人不多,說得從容自如的更少。因此教師應根據(jù)教材,結合本班學生實際創(chuàng)設角色表演、游戲交際、校園交際和家庭交際等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3]。以角色表演為例,有趣味的表演更能激發(fā)他們參與交際的熱情,如在教學《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時,我先用導語引入新課:“同學們,你們到哪兒玩過?那兒風景美嗎?”我話音剛落,學生立即興致盎然地說自己出去玩的經(jīng)歷。我接著提出:“誰愿意上來當導游和游客?”我選了五名膽子比較大、口語交際能力較強的學生上臺表演,一個扮演“導游”,其余四個打扮成“游客”,并向他們說明“導游”要給“游客”介紹自己玩過的地方,在介紹的過程中,“游客”可以隨時向“導游”提問題,“導游”要耐心解答。這五名同學表演得很認真、滑稽,課堂氣氛由靜變動。他們表演完,許多同學紛紛舉手也要上臺表演,連平時內(nèi)向的同學也舉手了。這時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組成“旅游團”,組內(nèi)的每一個人輪流當“導游”,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在互動中活躍思維,提高學生表達、傾聽和應對的能力。
三、給予正面積極評價,鼓勵學生敢于說話
小學生們都是喜歡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贊美的,在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贊賞、激勵的評價語言,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興趣,而且能激活學生思維。那種“一錘定音”、無視學生學習的發(fā)展態(tài)勢,告訴學生“船已到岸”或強拉學生“回頭是岸”的行為,這些都是不科學的,容易挫傷學生積極性,產(chǎn)生甘當聽眾的消極心理。要讓學生無拘無束地表達,教師就要給學生營造寬松的環(huán)境。對學生的評價,要多表揚,多鼓勵,不批評,不指責,要用表揚與肯定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fā)他們的上進心。如果學生表達的意思不清楚,或者有說錯的地方,教師就要用婉轉(zhuǎn)的語言,啟發(fā)引導改正[4]。如:“這句話的意思我們明白了,如果這個詞能換一下,那句子的意思就更明白了。”“你能根據(jù)老師的問題,把這句話的意思再說一遍嗎?”“別灰心,你已經(jīng)表現(xiàn)的很好了,老師相信你下一次一定會更好”……在這樣一次次鼓勵中,讓學生敢于張口說話。教師評價的同時,還要注重調(diào)動學生之間互評的積極性,讓學生學會欣賞、傾聽,培養(yǎng)欣賞、合作、交流能力,品嘗成功的樂趣,而且這樣融入學生自評、同學互評的評價方式也會更加全面和公平。
結語
當然,教無定法,要想充分調(diào)動小學生說話的興趣,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方法。在口語練習的過程中,只有學生主動了,教學才能相長,教學效果才會良好。小學語文教師應營造氛圍,促進學生想說、敢說、能說,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只要我們有心、留心、用心,善于引導,開拓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就能為學生開創(chuàng)一片口語交際的廣闊天地。
參考文獻
[1]林建華.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有效性探究[J].考試周刊,2017(02):40-41.
[2]于月紅,崔云宏.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05):54-55.
[3]劉東.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課中學生說話興趣的激發(fā)策略[J].內(nèi)蒙古教育,2016(07):120.
[4]周艷梅.淺談小學語文口語訓練教學的優(yōu)化[J].考試周刊,2017(0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