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晨 安婷婷
摘 要:現(xiàn)代學校對于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逐漸成為紙上的文字,而非浸透在骨子里的靈魂,而語文教育更是缺乏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兜茏右?guī)》作為封建社會兒童行為規(guī)范的準則,對清代兒童啟蒙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國學的日漸復興,《弟子規(guī)》作為重要的蒙學教材,逐漸成為幼兒園、小學首選的啟蒙教材,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存在不少的問題,本文以《弟子規(guī)》為例,研究了小學在普及國學經典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對應措施。
關鍵詞:《弟子規(guī)》;國學;多元化途徑;德育滲透;
一、《弟子規(guī)》對培養(yǎng)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意義
(一)教學方法可以采用多種途徑
《弟子規(guī)》的內涵內容十分豐富,但文字通俗易懂,所寫內容也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息息相關。從學校角度出發(fā),在全校開展對《弟子規(guī)》的學習,規(guī)范學生日常行為和學習習慣,有利于良好校風的建設,營造秩序井然、學風優(yōu)良的學校環(huán)境。在小學階段,讓兒童熟讀國學經典,有利于其性格的塑造和良好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培養(yǎng)。如今,國家越來越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學習國學,讓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國學經典的傳播現(xiàn)狀
目前,國家越來越重視傳統(tǒng)國學經典的繼承與發(fā)揚,從2011年起,教育部啟動實施了“國培計劃——中小學經典誦讀教育骨干教師培訓,截止到2017年已培養(yǎng)出一大批具有基本國學素養(yǎng)的骨干教師。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談到的:“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在小學階段,讓兒童熟讀國學經典,有利于其性格的塑造和良好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培養(yǎng)。如今,越來越多的地方和中小學開展讀經誦經的活動,將傳播國學經典活動開展的如火如荼,可是在一片繁榮景象的背后,我們應該考慮到是否所有的國學經典都適合拿來讓中小學生進行學習和繼承,我們應該理性看待國學經典,把握好繼承和發(fā)揚的尺度和深度,讓真正適合現(xiàn)代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優(yōu)秀國學經典發(fā)散出光芒。
二、國學經典傳播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
(一)國學教材“一鍋端”
國學經典教育,與其說是一種知識的積累、技能的訓練,不如說是一種文化人格、文化生活的養(yǎng)成。[4]我們不能僅僅將國學經典教育看成是機械的背誦,應當將其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底蘊深深的滲透到生活之中。隨著生活物質水平的提高,大多數(shù)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這也導致每個家庭或多或少存在溺愛嬌慣孩子的現(xiàn)象,從而導致一部分孩子從小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學校不服從老師的管教,不能接受老師的批評,也經受不了挫折,缺乏基本的禮儀和行為規(guī)范。通過語文教育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基本的禮儀和道德行為規(guī)范刻不容緩,但現(xiàn)狀是市面上十分缺乏相應的語文教材,這就導致傳統(tǒng)的蒙學教材成為首要選擇。而傳統(tǒng)蒙學教材中存在許多不符合當代價值觀的內容,如愚孝思想、尊卑等級觀念等?!兜茏右?guī)》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其中的一些思想與當代社會價值觀所違背。作為兒童,其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形成,如果僅僅只是單純的將蒙學教材拿來使用,而不進行適當?shù)膭h改,反而不利于兒童正常的身心健康的發(fā)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以引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教師忽視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
作為教師,我們要深入挖掘“學科德育”,從校本教材、教學方法,課后作業(yè)、課堂語言等方面入手,從各個方面將語文學科本身所蘊含的豐富人文內涵和道德內涵滲透到日常教學工作中去,讓“智育”與“德育”相互促進。[5]作為教師,其首要職責就是教書育人,可如今在不少的小學中,很多教師一味地追求成績,而不在乎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大多數(shù)都是與考試有關,不重視課外閱讀和口語交際等能力的培養(yǎng),只在乎“教書”,卻忽略了“育人”。在小學階段,是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形成正確行為規(guī)范的時期。
三、推進教學模式多樣化,深入挖掘國學經典中的德育功能
(一)選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經典誦讀
在信息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學生借助手機和網絡,每天面臨著來自四面八方龐大的信息和新聞,其中不乏有不健康的信息和錯誤的思想意識。面對五花八門的誘惑,他們在對于有效信息的選擇和過濾,以及平時學習的內容和閱讀書籍的選擇大多數(shù)時間主要依賴于家長和老師。因此,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要做好引導工作,低年級的兒童學習活動以模仿為主,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兒童的日常行為習慣。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想學生傳遞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將《弟子規(guī)》中的深刻內涵內化于胸,然后讓無形的道德規(guī)范化為有形成為學生由內而發(fā)的一種習慣。學校在開展國學經典誦讀課程開發(fā)的過程中,充分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將傳統(tǒng)文化中不符合當今社會價值觀的內容進行一定的刪減。
(二)深入挖掘《弟子規(guī)》中的德育功能
在語文教學新課改中,特別提出了加強學科德育滲透的要求,《弟子規(guī)》從兒童日常的吃穿住行、衛(wèi)生到敬愛兄長、孝敬父母等方面出發(fā)。語文學科有一種獨特的親切感,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文字是閱讀的載體,許多學生都語文這門課程都有著自然地親切感,所以在進行學科德育滲透這一方面有著與生俱來的優(yōu)勢,語文教師要好好把握住這一先天優(yōu)勢,將傳遞知識與道德教育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實現(xiàn)“教書”和“育人”的和諧統(tǒng)一發(fā)展。學習《弟子規(guī)》可以很好地將識字教學與德育滲透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弟子規(guī)》作為蒙學經典,選用大多是筆畫簡單、易記易寫的漢字,內容通俗易懂,在讀寫和背誦的時候,不容易讓學生產生距離感。
總結
兒童是一個處于不斷發(fā)展的個體。今天我們在國家和社會的倡導下,大力實施國學復興,開展蒙學經典教育。作為教師我們在實施過程中,一定要要把握好尺度,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當代兒童真正所需、所學的國學經典。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元化途徑,讓學生真正領略到傳統(tǒng)國學經典的魅力所在,自覺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深入挖掘《弟子規(guī)》中的德育功能,運用德育滲透的方法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 杜霞.國學經典教育的尺度與分寸[J].教育學報,2012,8(01):13-18.
[2] 慈兆泓.“蒙學課本”融入《幼兒教師口語》課堂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8,39(06):129-132.
[3] 陳海嫻.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D].上海師范大學,2011.
[4] 鮑超程.誦讀國學經典,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弟子規(guī)》為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