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龍新
【摘要】 新的教育改革下,課堂教學模式更加注重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對于處在初中階段的學生們來說,這一階段正是道德品質與法治素養(yǎng)形成的關鍵時期。在課題教學中引用生活情景化思維,將道德與法治與生活化教學模式相結合,才能更加準確有效地對初中階段的學生們進行正確的引導。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 生活情景化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1-118-01
0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以老師、書本、課堂為中心進行教學活動,這種老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被忽視。生活情景化思維則是在充分吸取了生活教育中的精華部分后,將其運用到教學實際過程中,將教育結合生活,加深學生們的學習印象,增強其對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一、傳統(tǒng)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1.課堂知識與教材之間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思維方式下,多數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習慣性按照教材中的知識進行灌輸式教學,導致課堂教學缺乏趣味,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們提不起學習興趣,導致教學活動無法深入。在教材的更新?lián)Q代中,新教材選用的內容與案例越來越貼切學生生活,不過在地區(qū)差異的影響下,不能對學生的實際生活同一而論,教材中案例與現實生活脫節(jié)的現象仍時有發(fā)生,該現象不僅會降低學生們對學習該學科的興趣,也對教學效果的最終呈現造成影響。
2.道德與法治的現實意義
相對于其他學科,道德與法治更偏向于理解性教學,注重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記憶,在不需要運用邏輯思維去計算的前提下,對學生們的理解能力具有一定要求。
在初中階段,學生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多半不成熟,加上在尚不完善的教學制度下,現實教育中對“分數”、“成績”等看的分外重要。教學活動中普遍存在著考試分數的高低體現了教師教學水平與學生能力高低的思想,學生們單純靠死記硬背提高學科成績的現象,與素質教育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的初衷背道而馳。
二、生活情景化思維在教學模式中的實踐應用
1.在教學內容中帶入生活情景化思維
在教學內容中帶入生活情景化思維,就是以一種更具有靈動性的方式吸引學生們對學習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們對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的理解,使素質教育不再流于形式。
例如,在學習初一道德與法治《走進法治天地》這一單元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情景化思維進行教學活動的展開。首先明確這單元課程的主要教學目的,引導學生們初步了解法律,懂得簡單的法律知識,如何利用法律保護自己等;其次在上課前的準備工作中,教師可以搜集一些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法律常識,遇到的法律現象等,來引領學生們對法律有一個初步認識;最后鼓勵學生自主發(fā)言,結合自己的看法論述對法律知識的看法和使用等。
2.在教學活動中引入生活情景化思維
2.1與實際生活結合的情景化
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們應注意將生活教育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寓教于樂,讓學生們參與其中,提高對學習的興趣,以保證教學質量。在進行一些貼近生活的教學課程時,教師應從身邊的具體事例出發(fā)進行課程講解,引起學生們對課程內容的關注,達到預熱效果。針對學生們可能發(fā)生在身邊的小事,引導學生們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結合看法對該現象進行闡述,讓學生們在類似的生活實際案例中主動進行理解和表達,在生活情景化教學模式中,提升學生們自身思想道德修養(yǎng)以及法治意識。
2.2立足于本土特色的情景化
在關于文化的課程講解時,教師可以根據所處地點的不同對本地文化進行講解,使得教學活動更具生活氣息。例如在學習《文明與家園》這一單元內容時,以中山市為例,作為國家的歷史文化名城,發(fā)祥于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國近代文化的重要源頭,因此教師在展開該單元的教學活動時,可以提前收集一些關于中山市的文化背景和發(fā)展故事,包括歷史文化、語言文化、美食文化、曲藝文化等等,在課堂上與學生們進行互動,引導學生們發(fā)現自己身邊的文化現象并加以敘述。
在教學活動中基于本土特色進行情景化教學,不僅了加深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識,使文化血脈得以延續(xù),在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的同時,也在引導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
3.在教學模式中探討時事熱點
作為道德與法治的學科教師,需要善于從熱點時事新聞中挖掘出與政治、法律、文化相關的知識,運用具體的探討對象提高學生們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在形式上,可以讓學生們組成若干小組,對時事新聞展開討論,鼓勵學生們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最后教師進行總結。通過這些方式提高學生們對道德法治的理解,學會運用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對實際生活中發(fā)生的現象進行分析,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4.課外實踐的生活化
在課后習題中,教師可以根據靈活性與時政性的原則,合理安排一些習題,來加深學生們對于重點、難點的理解。在習題的選擇上,教師可充分發(fā)揮生活情景化思維,例如在講解完“遵守社會規(guī)則”相關內容后,可以布置一些例如“發(fā)現身邊遵守社會規(guī)則的現象”等貼合生活的實踐性質的作業(yè),促進青少年更加直觀地認識這一問題。
結語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無法取得預想效果的前提,運用生活情景化思維對教學模式進行改變,幫助學生把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道德法治觀念。該目標的達成,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模式進行合理應用,分析學生特征,了解學生們的生活興趣,通過課堂內外同步進行,將生活化情景思維教學方法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讓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真正發(fā)揮其素質教育的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張蓉.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探討[J].學苑教育,2017,(4):96-96.
[2]莫素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月刊,2017,6(4).134-135.
[3]修雪芳.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思維的培養(yǎng)[J].黑河教育,2017(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