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
摘 要:猶太作家弗蘭茨·卡夫卡的中篇小說《變形記》,以荒誕的藝術(shù)手法,通過人變成大甲蟲的故事,展現(xiàn)了西方現(xiàn)代人喪失自我,在絕望中掙扎的精神狀態(tài)。向世人揭露了西方工業(yè)文明背后所隱藏著的另一個丑惡的“異化”世界。在這里,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赤裸裸的金錢利益關(guān)系,毫無親情可言。當維系親情關(guān)系的物質(zhì)利益得不到滿足時,親人間的冷漠、隔閡就暴露了出來,在物質(zhì)利益的驅(qū)使下,親情徹底淪喪。本論文將對作品中的親情關(guān)系進行研究,為作品的解讀找到一個更深的切入點,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關(guān)鍵詞:卡夫卡;變形記;異化;隔膜;救贖;親情關(guān)系
《變形記》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問世使作家卡夫卡聲名大振,為他贏得了世界聲譽。在這部作品中,“異化”是貫穿小說始末的一項主題。小說通過“異化”主題,對當時西方工業(yè)文明時期的黑暗社會進行了無情地揭露,揭開了文明背后的神秘面紗。
小說的主人公格里高爾是一名旅行推銷員,終日奔波于旅途各地,為了償還父親所欠債務(wù)以及維持全家人的生活開銷,他不得不忍氣吞聲,默默忍受著上司的責罵和剝削甚至是同事的欺凌。格里高爾雖然只是一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可他卻憑一己之力,撐起了全家的重擔。然而,在社會物質(zhì)化大背景下,作為社會主體的人也發(fā)生了異化,在這里,人已經(jīng)失去了作為人的本性,而逐漸被這個“物化”的世界所奴役和統(tǒng)治。小說體現(xiàn)了多重異化主題:第一是主人公格里高爾外形的異化——從人變成了甲蟲;第二是格里高爾變形后家人的異化——父子關(guān)系、母子關(guān)系、兄妹關(guān)系;第三是人自身的異化——格里高爾作為一個獨立個體,他失去了作為人最基本的獨立性,無論在家庭里還是社會上,他都找不到自己的準確定位,不管是對于家人還是公司的老板,格里高爾都只是被視為賺錢的“機器”,他的存在價值就是每天給別人帶來利益,老板希望這臺“機器”不會出毛病,可以永不停歇地運轉(zhuǎn);家人希望他永遠不會倒下,可以一直為家庭帶來收入,格里高爾就是一個可悲到連生而為人的基本權(quán)利都喪失掉的“機器”。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后,所有人對他的態(tài)度都變了。不管對于公司老板還是家人來說,他都失去了價值,變成了“廢物”,家人剛開始是懼怕他,后來慢慢地厭棄他,并最終拋棄了他。在這個“物化”的世界里,人們眼里只有金錢,當一個人失去利用價值后,他將變得一無是處,卡夫卡通過塑造《變形記》里的主人公格里高爾,告訴人們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格里高爾變形前是家里的頂梁柱,家里的一切收入都來源于他,因此他在家里頗有地位,家里人都敬愛他??僧斔兂纱蠹紫x后,家人對他的態(tài)度就變了,從父親、母親和妹妹三人對格里高爾前后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就可以看出當時西方人被物質(zhì)“異化”的程度有多深,親情是多么地冷漠。父親自格里高爾變形后對它的態(tài)度一直都是很冷漠的,他一點都不關(guān)心自己兒子的身體,想的還是格里高爾為什么會變成這樣的怪物?他往后還能不能繼續(xù)工作賺錢養(yǎng)家?與父親相比,母親似乎更關(guān)心兒子,但當母親看到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后被嚇暈了。母親一共昏倒了兩次,都是因為見到了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后的樣子,第一次是格里高爾剛剛變成甲蟲時,家人第一次見格里高爾變形后的蟲身;第二次是母親和妹妹到格里高爾的房間里搬東西,格里高爾爬到墻上,嚇暈了母親。由此可見,母親實際上也并沒有那么愛格里高爾,真正愛孩子的母親是不會因為兒子容貌的變化而有所變化的。可以說,母親相較于父親,反而更虛偽,她打著母愛的旗號,自私、虛偽、冷漠地生活著。
《變形記》中,格里高爾很愛他的妹妹,他為妹妹規(guī)劃好了一切。知道妹妹喜歡音樂,為了實現(xiàn)妹妹的音樂夢想,他偷偷攢下了預(yù)備供妹妹上音樂學院的學費。而格里高爾變形后,妹妹也似乎是對他最好的人,給他送飯,替他打掃房間。和父親相比,妹妹對格里高爾好像更有愛心和耐心,而同母親相比,妹妹似乎更為膽大,她并沒有對變形后的格里高爾感到恐懼,而是勇敢地承擔起了照顧格里高爾的重任。然而小說中卻寫到,妹妹給格里高爾送的飯菜只是一些爛菜葉、發(fā)霉的面包、過期的牛奶等。說到底,妹妹也并不是真正的關(guān)心格里高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更像是為了證明自己膽大,除了她沒有人敢接近格里高爾。如作品中有一處寫到,一次母親在妹妹不知情的情況下打掃了格里高爾的房間,因而惹惱了妹妹,妹妹大鬧了一場。
或許最開始家人對格里高爾恢復(fù)人身是抱有希望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慢慢失去了耐心,此時的格里高爾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累贅、拖油瓶,沒有格里高爾他們只會過得更好。所以,他們想的是該怎樣擺脫他。格里高爾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對于他來說,變形或許是最好的救贖,這看起來似乎是在逃避,但又何嘗不是一種救贖呢?只有這樣,格里高爾才能找到自我。格里高爾雖然變成了甲蟲,但他一直保持著人的意識,他也努力想與人溝通交流,只可惜這個冷漠的世界并沒有給他機會,是這個世界的冰冷和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阻斷了格里高爾與世界交流的通道,活生生地逼死了格里高爾。小說中,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后作了兩次努力,他渴望有人能理解他,可他最終還是失敗了。最后一次格里高爾徹底失去了生的希望,身體的疼痛加上精神的絕望徹底將格里高爾推向了死亡的墳?zāi)?。所以,他開始絕食,微笑著迎接死亡,他最終安詳?shù)仉x開了這個毫無溫度的世界。對于格里高爾來說,死亡也是一種解脫,最起碼在死亡的世界里,生命是平等的,格里高爾不再為了別人而活,他終于回到了屬于自己的“溫柔鄉(xiāng)”。
關(guān)于“異化”這一主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釋到:“物對人的統(tǒng)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tǒng)治,產(chǎn)品對生產(chǎn)者的統(tǒng)治”即人成為物質(zhì)的奴隸,最終導(dǎo)致了人性的異化,自我的喪失。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深深地融入了卡夫卡對西方現(xiàn)代社會異化的思考中,同時卡夫卡也在這種社會異化的狀態(tài)下探索著親情的本質(zhì)。
參考文獻
[1]弗蘭茨·卡夫卡.卡夫卡中短篇小說選[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2]郭淳.從卡夫卡《變形記》看人性異化[J].安徽文學,2010(10):18-20.
[3]馬克思《資本論》[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